懷疑與猜疑的分別

?懷疑,是在提出一個有效的疑問,而猜疑是在提出一個無效的疑問。懷疑的疑問,再一開始提出時就已經從方法論上預知存在證明或證偽的途徑,已經基于精準的定義和界定,確定了某種可以給這疑問一個是與非是的明確結論的測試方法、證據組合。它所需要做的,只是需要投入資源去完成這個實驗設計或者搜尋、檢驗證據。也就是說,懷疑的有效性,在于提出疑問時同時知道這個疑問指向的命題不但具有可證偽性,而且其證偽手段具有足夠的經濟性,為懷疑者所能負擔。而猜疑在這一點上完全相反——問題本身早已確定沒有可證偽性或者其證偽方法早已被確知無法負擔。這意味著猜疑在邏輯上或者在實踐上不可能通過被證實或證偽而被解決。人要善于懷疑,而善于懷疑的核心要素根本不是放縱自己的恐懼想象。懷疑作為一門藝術,它的起點是對自己的恐懼的理性態(tài)度,能敏銳的看到哪些恐懼存在經濟而有效的調查路線,而哪些并沒有這樣的方案,從而把精力投入到對前者的解決中去,而對后者則果斷的放下和擱置。它非常類似掃雷游戲,首先把精力投入到存在完備證據可以排除或確定的問題上,它們的解決往往不但可以通過不斷的揭示新的可靠結論從而在事實上照亮你原本沒有頭緒的問題,還能通過不斷的提升你考慮問題的技能來讓你的洞察力足以發(fā)現前所未有的方法。
這是唯一可行的路線,絕不能顛倒過來處理。這是一條命運的分界線。精于懷疑的藝術而蔑視猜疑的人接近真理的速度遠非倒行逆施的人所能比擬。后者因為毫無猜疑有效性的觀念,也沒有對無效的猜疑的本能的厭惡和反感,于是總是不自覺的成為自己恐懼的奴隸,從而被事實無效的猜疑浪費掉大量的精神發(fā)育的機會,錯過成長的關鍵時期。沒有通過有效的懷疑積累起來的既有思維資產、也沒有借此獲得的思維技巧,就會造成客觀的愚蠢。一旦被以這樣的劣勢狀態(tài)拋入殘酷的生存競爭之中,往往會因為競爭常常失利,進一步的陷入恐懼之中,進而更深、更常態(tài)的被猜疑的惡習緊緊的抓住。這些遠超你算力能力的猜疑會用低質量的焦慮淹沒你,誘使你用“寧可信其有”的“默認策略”去補足洞察力的缺陷。這是一種“超防御”策略,的確可以帶來更多的安全感,但它是有巨大的代價的。一直這樣“超防御”,最后就會把自己關在小籠子里,連氣也喘不過來。分清有效的懷疑和無效的猜疑,專注在前者上,學會厭惡和無視后者,這對你是生死攸關的問題。這是不容選擇的,不要有任何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