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劍士》(十)

1868年,在攻打布爾特波爾時,一位孟加拉工程師約翰·湯普森中尉記下了他的遭遇:“我和其中一人鏖戰(zhàn)良久,他試圖取我性命,而我奮起還擊,我們打得難解難分,直到我的持劍臂開始酸痛,而我對他束手無策,因為我打出的每一擊都會被他的棉質(zhì)外袍擋下,我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喉嚨上,在他反應(yīng)過來之前割斷他的頸動脈。(?“Life in the Trenches, By a Field Engineer [Capt. C. J. C. Davidson],” Colburn’s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1851.)”
戴維斯上尉的好友,第59步兵團的上尉尼克·查德威克發(fā)現(xiàn),就像湯普森中尉所遇到的那樣,他對敵人的棉衣毫無辦法,連帶著他對劍術(shù)練習(xí)也不耐煩了起來,他“突然丟下了自己的軍刀,沖向他的對手,將他一拳打倒”
第14步兵團的凱恩中尉在發(fā)現(xiàn)自己同時面對三名敵人時,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抽出雙管手槍,射殺了兩人,又將第三人從城墻上扔下,結(jié)果了他,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刀劍無法砍穿敵人穿著的棉質(zhì)護甲。?(Maj. Gen. Ferdinand Whittingham, Memoir of the Services of Lieutenant General Sir Samuel Ford Whittingham, 1868.)
有無數(shù)試圖用鈍刀割人的例子。而R·S·S·巴登·鮑威爾少將認(rèn)為:“所有冷兵器,不管是刀劍,騎槍還是刺刀都必須保證鋒利。優(yōu)秀的劍客難以訓(xùn)練,軍營中的集體練習(xí)做得再多也不會讓某人成為劍客,但一位蹩腳劍客拿著利刃所造成的威脅遠(yuǎn)大于一名拿著鈍刀的普通劍客,可惜,我們的官兵中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研磨和保養(yǎng)刀劍?!?(“Minutes of Evidence,”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War in South Africa, 1903.) 以下是部分例子:
“貝爾上校(托馬斯·貝爾,庫爾干戰(zhàn)爭中的一名志愿者)的一個兒子在1834年的那場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優(yōu)異,他年輕力壯,據(jù)說曾用他那把可怕的武器將一個庫爾干人攔腰砍斷?!?br>
“在1848年12月29日那天,新入伍的志愿者麥克馬洪先生,在圍攻姆爾坦時不幸遭遇了敵人的步兵領(lǐng)軍,那強壯的錫克人將他的頭顱連帶武器一擊劈開,他當(dāng)場喪命?!?Maj. Herbert B. Edwardes, A Year On the Punjab Frontier, 1851.)
“孟買第一燧發(fā)槍團的里斯上尉是(1849年圍攻姆爾坦時)登頂城墻的第一人,一把巨劍砍斷了他的左臂,并劃傷了他的身體,但這沒有打倒他,他揮舞著自己的重騎兵劍,,劈開了好幾個襲擊他的錫克人的頭骨,在第二輪打擊中,他的武器在劍柄處斷裂,他隨即被自己的手下救出。”(George Buist, Annals of India, 1849.)?
“1856年波斯戰(zhàn)爭期間,一小股約20騎波斯騎兵沖到了斯托克少將的指揮部附近,開始肆意攻擊他們看到的所有人,參謀部的泰勒少校沖向其中一人,用他那把又重又鋒利的劍,將那人幾乎砍作兩截?!?Capt. Thomas McKenzie, My Life as a Soldier, 1898.)
第13輕步兵團的亨利·哈維洛克少校記錄下了1839年阿富汗戰(zhàn)爭時印度河方面軍第一孟加拉旅旅長羅伯特“好戰(zhàn)鮑勃”薩利在攻打古茲納時險些喪命的經(jīng)歷:“與這些絕望的阿富汗人交手非常危險,其中一人用他那鋒利的舍施爾刀給旅長的臉上狠狠一擊,擊倒了薩利。當(dāng)旅長倒下后,這阿富汗人又補了一擊,不過這一擊用的是劍柄。盡管他發(fā)了狠勁,但卻不小心失去了平衡。英國人和阿富汗人扭打在一起。旅長此時一心想著搶先拿到武器,他抓住武器,但手指卻握住了鋒利的刀刃,所以他迅速抽出受傷的手,并用它死死地摁住對手的手,以便牢牢控制住刀柄。但他的對手強壯無比,而他自己又失血過多,幾近昏厥。幸運的是,第13輕步兵團的克肖上尉在一片混亂中恰巧來到了這附近。受傷的旅長認(rèn)出了他,向他求救,克肖上尉立刻用馬刀刺穿了那阿富汗人的身體,但這亡命徒仍舊在拼命掙扎。最后,在激烈的搏斗中,旅長暫時取得了上風(fēng),他的左手仍壓著敵人的武器,而他用右手中的軍刀給了阿富汗人當(dāng)頭一刀,從頭頂直劈眉骨,那阿富汗人喊道:“哦,主啊?!北悴辉賱訌?。旅長重新站起,他覺得自己暫時無法繼續(xù)親自與敵人面對面搏殺,但指揮行動還不成問題,經(jīng)過激烈地戰(zhàn)斗與血腥地搏殺,我軍終于在古茲納站穩(wěn)了腳跟?!?Narrative of the War in Affghanistan, 1840.)
第二步兵團的T·W·E·霍茲沃斯中尉則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可憐的薩利上校的嘴(實際上是下巴)被割傷,倒在了克肖身上,他正要起身時,一個阿富汗人舉起劍要刺死薩利,克肖則抓住了他的劍柄,用自己的劍予以回刺。”(Campaign of the Indus, 1840.)
孟加拉參謀部的中將奧菲爾·加文納爵士提到:“在第一次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第四團的一支部隊在護送物資路過貝魯奇斯坦的一個山口時,遭遇了大批敵人的伏擊。敵人以步兵為主,而且占有高地,于是他們便居高臨下地傾瀉火力,由于車隊中沒有步兵,當(dāng)時的指揮官便下令讓一半部隊下馬,然后自己高舉著劍,登上山頭,要求與貝魯奇人的首領(lǐng)單挑。二人都是好手,但貝魯奇頭領(lǐng)身強力壯,而且占有高地。這位指揮官發(fā)覺自己即將落敗,于是他耍了個花招,他對那貝魯奇人身后高喊:‘快!殺了這個流氓!’,這貝魯奇人果然中計,他真的認(rèn)為有士兵繞到了他身后,趁他轉(zhuǎn)頭的剎那,指揮官果斷一擊,使他身首異處。其余人見到首領(lǐng)斃命,便作鳥獸散了。”(Reminiscences of an Indian Official, 1884.)
時任印度河方面軍外科醫(yī)生總監(jiān)的詹姆斯·阿特金斯博士對這一事件的記述有所不同:“一聲大喊響徹整個營地,我發(fā)現(xiàn)貝魯奇人中似乎出了什么亂子,兩個首級被帶進(jìn)了營地。原來,一伙人襲擊并打傷了趕駱駝的人,并搶走了一些駱駝,四個當(dāng)?shù)厥勘⒖瘫慌赏F(xiàn)場,以阻止這些強盜,他們放了兩槍,但什么都沒打中。士兵騎著馬沖到他們跟前以阻止他們開出第三槍。負(fù)責(zé)指揮的軍官與占據(jù)著地利的貝魯奇人對峙著,他站在一塊突出的巖石上揮舞著劍,挑釁著士兵們。那指揮官英勇無畏又不失精明,他下了馬,跳上巖石,假裝對友軍喊話:‘快開槍打他!’貝魯奇人扭過頭,想看看背后的威脅從何而來,露出了光禿禿的后頸,指揮官抓住機會,重劍一揮便讓他身首異處。另一個被帶回營地的首級是一個年長者的,士兵們?nèi)〉昧说谌齻€戰(zhàn)果,但那人滾下了峭壁,無法梟首,其余匪徒都逃進(jìn)了深山?!?(The Expedition into Affghanistan,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