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為思想一旦受制,就會引發(fā)內心的沖突。

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它在記錄,記錄你的經驗、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野心;它記錄每一個印象,從那些印象、從那些記錄中,思想得以產生。
現在我們問,能否覺察思想的產生?
就像你意識到你的憤怒產生一樣?
你可以覺察到,不是嗎?因為你能夠覺察到憤怒的產生,所以你能不能覺察到思想的產生?
也就是說覺察到那個生長著、綻放著的東西。
同樣,能不能覺察到你的意識,覺察到它的整體?
這是冥想的一部分,更是冥想的精髓——毫無選擇地覺察你外面的世界和你內心世界激烈的沖突。
當你走到了這一步,你就會看到世界與你并不是分開的,世界就是你。
意識一旦覺察到它自身,組成意識的各個部分就都消失了。然后意識變成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東西。那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意識。
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了體系,習慣了各種形式的瑜伽、各種形式的政府、各種形式的官僚主義制度,它們都以體系為基礎。你的古魯(上師)給你一套冥想的體系;要么你拿起一本書,從中學到了某個體系。
體系意味著通過部分去了解整體,通過學習局部,希望能夠了解生活的整體。你的頭腦、你的心靈被訓練去遵循各種體系,政治體系、宗教體系、瑜伽體系或者你自己的體系。
當你遵循某個體系時,你就陷在了窠臼之中,而那是最容易的生活方式。
一個體系就像是一條鐵軌,體系的追隨者不知道他們就像是軌道上的火車一樣,不停地沿著限定的路線往前開。
所以,專注是對其他所有思維形式的抗拒。你培養(yǎng)了抗拒,但專注只在某個層面上是必需的,即使在那個層面,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關注,專注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我們來弄清楚關注意味著什么,那是對某件事情付出你的心、你的頭腦、你所有的感官,全神貫注。
當你如此全神貫注,當你所有的感官完全清醒并且充分觀察時,在那個過程中或者在那種關注的品質中就沒有中心。沒有中心,也就沒有空間的局限。
我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中心,也就是“我”這個形式,自我、個性、性格、傾向、癖性、特點等等。每個人身上都有個中心,那是自我的核心,是自私。
只要有中心,空間就必然始終是受限的。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被占據的心始終在形成一個中心,所以那種占據限制了空間。
當有了全然的關注,當你觀察、聆聽、學習,讓你的所有感官保持醒覺時,就不會有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這么做,把它運用在你與妻子(或丈夫)、與鄰居、與自然的關系中。關系意味著相聯結。你對自己或別人都不抱有意象時,才能與別人相聯結,而此時你與別人的關系才是直接相關的。
慈悲從那種關系中產生,那是對一切的熱愛。只有當有愛的這種芬芳、這種品質時,慈悲才能發(fā)生。
而愛不是欲望、不是快樂、不是思想的行動。愛不是思想、環(huán)境和感官感受拼湊出來的東西。愛不是一時激動,愛不是感官感受。
愛意味著對巖石的愛、對樹木的愛、對流浪狗的愛,對天空、對美、對落日的愛,對你鄰居的愛,無關性欲感受的愛。而現在性被與愛聯系到了一起。當你野心勃勃時,當你追求權力、地位、金錢時,愛就無法存在。
如果你是一個妻子,當一個男人所有的心思都專注于成為什么,專注于在這個世界獲取權力時,他怎么可能是愛你的呢?
他可以與你同床共枕、生下孩子,但那不是愛。那是會帶來諸多痛苦的情欲。
如果沒有愛,你就無法擁有慈悲。當有慈悲時,才會有清晰,那是來自慈悲的光芒。每個行動都是清晰的,從那清晰中會產生技巧,溝通的技巧、行動的技巧,傾聽、學習和觀察等這些藝術的技巧。
冥想是智慧的覺醒,那智慧誕生于慈悲、清晰和它所運用的技巧。那智慧是非個人的、無法培養(yǎng)的;它只來自于慈悲和清晰。這一切就是冥想,而且還有更多——當心靈自由因而徹底安靜時,就會有更多。
如果沒有空間,心就無法安靜。所以,寂靜并非來自于練習和控制,也不是兩個聲音之間的空當、兩場戰(zhàn)爭之間的和平;只有當身體和心靈處于沒有任何摩擦的徹底和諧之中時,寂靜才能到來。
此時,那寂靜中有一種整體的運動,那種運動就是時間的終結,也就是說時間結束了。
冥想中還有更多,那是去發(fā)現最神圣的東西,這種神圣不是寺廟、教堂中神像的神圣——那是人造的、手工制造的,由頭腦、思想所造。
有一種未被思想沾染的神圣,只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帶來徹底的秩序時,它才能自然地、輕松地、快樂地到來。
當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秩序時——秩序意味著沒有沖突——從中就會出現愛、慈悲和清晰這樣的品質。冥想就是這一切,不是逃避生活、逃避我們的日常生存。而知道冥想這項品質的人是幸福者。
愛不是任何方法或習慣的產物,愛也無法從思想中培養(yǎng)出來,只有在完全的寂靜中,連冥想者也一并消失時,愛才可能生起。
默觀冥想有各種不同的派別、方法和系統,有些系統要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腳拇指上,看住它、看住它、看住它”。
另一個系統則主張某種坐姿、調息或觀心,這些都是純然機械化的方法。還有些派別則教你一些咒語,要你不停地持咒,同時保證使你得到某種超覺的經驗。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不外是自我催眠罷了。
由于復誦本身具有靜心的效果,不論你反復誦念“阿門”或“唵”,甚至“可口可樂”都行,你都會有些感受的。這個稱為真言瑜珈的方法,已經在印度盛行上千年了,可以說人人皆知。
反復持咒確能使人的內心平靜柔軟,除此之外,你仍然有個瑣碎而卑劣的心。你不妨從自己的院子里撿一塊木頭回來,供在壁爐上,每天獻花焚香,供奉一個月以后,你就會開始崇拜它了,一天不獻花,你的罪惡感都會生起。
真正的默觀冥想是無法可循的,也不是反復誦念及模仿。冥想和專心是兩回事,一些冥想大師們最擅長的花樣,就是訓練學生們專于一念,而驅除其他所有雜念。
強迫學生學習這些把戲,實在是最愚蠢、最丑陋不過了,因為它會使你心永遠陷于沖突中。一方面他要你固求于所專心的念頭上,另一方面,你的心偏偏喜歡跑到其他念頭上,這充分展現出你實際上對其他的事更有興趣。念頭跑來跑去并不是問題,讓自己覺察每個念頭的動向,才是關鍵所在。
冥想需要一顆極其敏銳的心。冥想乃是對生命的全盤了悟,在其中所有支離破碎的認知都停止了。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為思想一旦受制,就會引發(fā)內心的沖突。如果你已經了解我們前面所討論的思想的生成及其結構,念頭就不會再從中干擾。這種了解本身,就是修煉,也就是冥想。
冥想就是覺察每個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隨著它律動,從這份覺察中你會認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動,寂靜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
用意念造成的靜止是停滯的,是死的;反之,如果思想者能解自己念頭的生起和本質,并了解為何有的思想都是陳舊的局限,從這個中間產生的寂靜,才是真正的冥想,因為冥想者已經不在了,心也已經空了。
如果你用一小時全神貫注地讀這本書,就是在冥想了。如果你只想摘取其中幾句話,搜取幾個觀念待會兒再想,那就不是冥想了。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體而非局部地覺察每一件事。
沒有任何人能教人如何般全神貫注。如有任何派別教你全神貫注,你都只是在對那個方法全神貫注,而不真全神貫注。
冥想也許可以算是生活中最偉大的藝術了,沒有人可以從別人那里學會它,它的美也就在于此。
其中毫無技巧可言,因此,也就產生不了權威。如果你學著觀察自己、觀察自己走路的姿態(tài)、吃東西的方式、談話的內容、如何閑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覺察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揀擇,那就是冥想了。
因此,當你搭公車時、在陽光照射的樹陰下散步時,聽鳥兒歌唱,或注視著你妻兒的臉龐時,你都可以進行冥想。
一旦了解了整個覺察的過程,愛就產生了。
愛不是任何方法或習慣的產物,愛也無法從思想中培養(yǎng)出來,只有在完全的寂靜中,連冥想者也一并消失時,愛才可能生起。
心智必須先徹底了解自己的念頭及感受的整個活動,才可能靜得下來。要想了解思想和感受的整個活動,就不能在觀察時加入任何的責難。
能如此觀照,就是修煉,這個修煉是流動,也是自由的,而不是臣服于某種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