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的形成過程
1、文字的定義:
狹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傳統(tǒng)漢語文獻定義)。
廣義:人們用來傳遞信息,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
2、文字:可以用來指一個個的字,也可以用來表示某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的整個體系。
3、原始文字:不能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
4、文字化(圖畫文字):人們用畫圖畫和做圖解的辦法來記錄事情和傳遞文字。
5、文字的產生是需要一定社會基礎的,通常要到階級社會前期才有可能出現(xiàn)。
6、在原始階段文字和圖畫是混在一起的使用的,對于一些具體動作的象形符號來說,文字和圖畫的界限是不明確的。
7、人們最先需要配備正式文字的詞,其意義都是難以用一般象形方法表示的,如:虛詞、數(shù)詞等表示事物屬性的詞,以及表示其他的一些抽象意義的詞,而且有些簡單的具體事物也很難用簡單的圖畫表示出來,如:鳥獸魚蟲等這些事物的具體名稱。
8、在文字畫階段,已經(jīng)開始用抽象的圖形,或者用象征等比較曲折的手法來表示意義了,雖然這些外形仍然像圖畫,但是本質上卻和圖畫有著本質區(qū)別,在“大”“亖”這些和圖畫有明確界限的文字開始產生之后,才在它們的影響下逐漸和圖畫區(qū)分開來,成為真正的文字符號。
9、表意字:字形本身和所代表的詞的意義有聯(lián)系,和語音沒有聯(lián)系的字。
10、記號:在文字產生之前,除了一般的文字畫之外,人們還曾使用過和所表示的對象沒有內在聯(lián)系的硬性規(guī)定的符號,把這種符號作為所有權的標記,或是用來表示數(shù)量等其他意義。
11、在文字剛剛形成的時候,通常是會有少量流行的符號被吸收成為文字符號的,如:漢語中的“五”“六”“七”“八”這些的古文。記號字的字形和他們所代表的詞的意義沒有內在聯(lián)系,局限性比較大。
12、假借:借用某個字或者某種事物的圖形作為表音符號(音符),來記錄和這個字或者這種事物的名稱同音或音近的詞。
13、在文字形成過程中,表意的造字方法和假借方法應該是同時發(fā)展起來的。
14、文字形成過程開始的標志:和圖畫有明確界限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現(xiàn)。
15、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義混淆,人們把有些表意字和表意符號(意符)用作指示字義的偏旁,加注在了假借字上。
16、形聲字:這種由表音符號和表意符號一起組成的字,叫做形聲字,表音部分稱為聲旁,表意部分稱為形旁。形旁通常叫做定符或者類符。
17、象形兼形聲:在象形字上加注音符而成的字(象形字的特殊類型)。
18、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有時候是為了區(qū)別一形多用或者其他原因而有兩種以上讀音的字形的不用用法。在古漢字中,為了區(qū)別一形多用的表意字形的不同用法,往往采用字形分化的辦法。
19、形聲字都是通過在已有文字上加注定符或者音符而產生的的,后來人們還用定符和音符組成新的文字,但是前者是產生新字的主要途徑。
20、形聲字大大提高了文字表達語言的明確性,是文字形成的重要步驟,但是并沒有導致文字體系的最后形成。在商代后期甲骨文中,依舊有表意字隨著語言環(huán)境改變的情況,文字和圖畫混用。
21、發(fā)展成完整文字體系的改進:逐漸摒棄文字畫和表意手法,簡化字形比較固定,文字排列順序和語序完全一致。
22、凡是獨立形成的文字體系,都是類似古漢字、圣書文字,楔形文字這些兼用意符和音符的文字。單純的拼音文字是在這些文字的影響之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