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二十三章翻譯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l?希言自然。
王弼: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譯文:聽它聽不到叫希。老子在第三十五章中說,道說出來的話,淡薄到?jīng)]有味道,去看它又看不到,去聽它又聽不到。這般淡薄無味且聽不到的話,才是最虛靜自然的思想。
?
l?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王弼: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譯文:暴雨和美好興盛的事物都無法長久。
?
l?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王弼:從事,謂舉動從事于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jì)萬物,故從事于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于道”。
譯文:從事,指的是一舉一動都順從大道。道以無形無為的狀態(tài)促成了萬物,所以一舉一動都順從大道的人,都把無所作為當(dāng)作原則,推行非言辭的教化,以此綿綿不絕的狀態(tài),因而萬物也能獲得本源。這種人順應(yīng)大道,所以叫同于道。
?
l?德者同于德,
王弼: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于得”也。
譯文:得,是削弱欲望。削弱欲望就能有所收獲,所以叫收獲。削弱欲望和收獲一樣,所以叫同于得。
?
l?失者同于失。
王弼: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于失”也。
譯文:失,是增加欲望。欲望過多就會迷失,所以叫失。增加欲望,那么就跟迷失一樣,所以叫同于失。
?
l?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王弼:言隨行其所行,故同而應(yīng)之。
譯文:道會根據(jù)萬物的行為來與之回應(yīng),所以道與萬物隨同且相互回應(yīng)。
?
l?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弼: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焉。
譯文:對待百姓不夠忠信的君主,道也不會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