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誣告房玄齡謀反,唐太宗為什么不做任何調(diào)查就殺人?
貞觀十八年(644年),正準備東征高句麗的唐太宗突然收到了一份詭異的狀子:有人向房玄齡舉報房玄齡謀反,房玄齡立刻將這個舉報房玄齡謀反的人送給唐太宗處置。唐太宗則在沒有進行調(diào)查的情況下就殺了舉報人。那么唐太宗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朝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承乾謀反。作了這么大死,本就地位動搖的太子李承乾自然是被廢了。李承乾被廢之后,支持李泰的魏王黨與支持李治的晉王黨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博弈。唐太宗經(jīng)過權(quán)衡后立李治為太子,晉王黨獲勝。

雖然最后獲勝的是晉王黨,但唐太宗并不想清算魏王黨,魏王黨的重要成員在李治成為太子后依然在朝廷身居高位。唐太宗還想辦法讓魏王黨與晉王黨達成和解,消除因為太子之爭而產(chǎn)生的朝廷分裂。然而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晉王黨并不想與魏王黨和解。

根據(jù)史書記載的蛛絲馬跡推測,房玄齡是魏王黨的最大人物,自然也成為長孫無忌的打擊對象。東征高句麗的唐太宗離開長安后留房玄齡在長安監(jiān)國理政,長孫無忌便利用房玄齡與唐太宗遠距離分開的機會發(fā)動政治攻擊,暗中派一個人向房玄齡誣告房玄齡謀反。

長孫無忌這招的厲害之處有兩個:第一,如果房玄齡把這個“向房玄齡誣告房玄齡謀反”的人當神經(jīng)病無視了,那么“房玄齡要謀反”的謠言就會在社會上流傳發(fā)酵;第二,如果房玄齡把這個人關(guān)起來或者殺了,那么房玄齡就有做賊心虛的嫌疑,有些問題就辨不清了。

長孫無忌權(quán)謀水平確實很高,但房玄齡的水平也不差,他選擇了一個最合適和穩(wěn)妥的辦法:將“向房玄齡誣告房玄齡謀反”的人第一時間送交唐太宗處置。而收到消息的唐太宗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門道,所以不做任何調(diào)查就殺了舉報人,將這場陰謀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有意思的是,早在貞觀初年,剛剛受到唐太宗信任和重用的魏征被誣告謀反,而唐太宗的處理方法與這次一樣,不做調(diào)查就殺了舉報人。這種既視感肯定讓唐太宗發(fā)現(xiàn)誣告魏征和誣告房玄齡的幕后黑手應(yīng)該都是長孫無忌,這也為長孫無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