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圖館】尕勒莽貝伊國(文言版)
本期作者:念缺一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diǎn);本作品并非嚴(yán)謹(jǐn)?shù)臍v史學(xué)術(shù)研究,僅供參考;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尕勒莽貝伊國,乃突厥人所立,奉伊斯蘭教。
尕勒莽稱自起撒魯爾部,亦有人以其出自阿夫沙爾部,此二種皆為烏古斯二十四部。
尕勒莽先祖努爾蘇菲,避韃靼之災(zāi),自阿蘭逃錫瓦斯,且于巴巴伊沙克抗于魯迷素旦國。
安納托利亞諸城為巴巴伊沙克所克,魯迷素旦國耗費(fèi)巨萬,至不得已,竟于法蘭西募兵,終平此人。

努爾蘇菲為巴巴伊沙克忠徒,亦與其義,本當(dāng)同誅,然魯迷素旦于柯塞達(dá)役敗于韃靼,素旦亦求自保,與義豪強(qiáng)已然無力,素旦除首惡,招安諸豪強(qiáng),降于韃靼兵鋒,以存魯迷國祀。
公歷一二五七年,努爾蘇菲死,子卡拉曼立,先韃靼將軍拜住牧此地,并控魯迷素旦、亞美尼亞王等。
拜住遂絀,元世祖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制于西亞,服木剌夷及黑衣大食,殺回教宗主海里凡,立伊爾汗國,即蒙元西北諸王。
魯迷素旦凱霍斯魯二世死,其子凱考斯二世與阿爾斯蘭四世方爭,尕勒莽助凱考斯二世,唯后魯迷素旦國大維齊爾佩瓦內(nèi),扶阿爾斯蘭四世為素旦,亦為伊爾汗之擇,凱考斯二世廢之,流亡拜占庭。
雖受制于韃靼,阿爾斯蘭四世亦謀平小亞諸突厥貝伊國,復(fù)魯迷素旦國之舊疆,諸多巴伊與異密皆為魯迷素旦發(fā)兵剿殺,尕勒莽在時已為強(qiáng)國,阿爾斯蘭四世不以力服之,乃欲取賂買,賜拉倫德、埃爾梅內(nèi)克地予尕勒莽巴伊立國。
尕勒莽遂為魯迷素旦阿爾斯蘭四世之封臣,尕勒莽巴伊法存,不為突厥野種,是為大元大蒙古國大福報(bào)大伊爾汗屬之魯迷國素旦之尕勒莽巴伊。
時圣戰(zhàn)為小亞諸突厥貝伊國之國策,可號諸教友,以彼而開回教之新疆,尕勒莽輒逾托羅斯,而侵亞美尼亞地,初之,伊兒汗國不尊回教,且亞美尼亞國亦與韃靼交好,尕勒莽徒獨(dú)居小亞腹地,未敢輕舉。
后,尕勒莽與魯迷素旦相爭,勝矣,乃壯野心。

公元一二六一年,尕勒莽起兵,以迎凱考斯二世素旦為名,入寇魯迷素旦國。
尕勒莽直入魯迷國都科尼亞,然此怒伊爾汗,汗怒曰:「何來之突厥野種!」魯迷國師佩瓦內(nèi)·穆爾因丁·蘇萊曼領(lǐng)兵入科尼亞,尕勒莽不敵,大敗予降,服于伊爾汗。
尕勒莽多地復(fù)為魯迷素旦治,然阿爾斯蘭四世愈不安,始制其權(quán),佩瓦內(nèi)憂,其決致,于阿克薩賴戮害素旦,扶王子凱霍斯魯三世登位。
時,尼西亞國取其拉丁國都君士坦丁堡,米海爾八世冕拜占庭皇帝,拜占庭已無昔日煌煌,虎狼之民愈往小亞,尕勒莽合縱連橫,立抗韃靼。
然,韃靼軍速來,尕勒莽敗,埃爾梅內(nèi)克失,穆罕默德一世逃,時,埃及素旦拜伯爾斯與欽察汗盟,同拜占庭修,并得小亞多強(qiáng)助之,是故,伊兒汗終不直吞小亞,尕勒莽間活。
公元一二七六年,魯迷素旦國剿尕勒莽,格克蘇谷之役,尕勒莽大勝。
同年,埃及素旦拜伯爾斯御駕親征,于卡帕多西亞敗魯迷素旦國及韃靼兵,入開塞利。
尕勒莽巴伊,穆罕默德一世擇與埃及盟入科尼亞城,魯迷素旦國崩,不能以國矣。
穆罕默德一世立凱考斯二世素旦之子吉姆里,自任大維齊爾。
埃及素旦拜伯爾斯遠(yuǎn)離巢基,民不持之,是故,遂還軍敘利亞,同年,崩于敘利亞。
穆罕默德一世于科尼亞治之一月,拜伯爾斯還軍,韃靼兵速至,與其二子戰(zhàn)死,吉姆里亦被擒殺,佩瓦內(nèi)之噩運(yùn)亦至,伊兒汗阿八哈大怒,佩瓦內(nèi)死之,亞美尼亞史載,伊爾汗阿八哈令民餌其肉。
居內(nèi)里襲尕勒莽巴伊,繼父兄余烈,小亞既為突厥之海,韃靼不可以數(shù)戰(zhàn)定焉,突厥巴伊去而復(fù)來,不能拔根。
公元一二八四年,居內(nèi)里復(fù)篡素旦之位,伊兒汗阿魯渾兵鋒至,居內(nèi)里還國,韃靼窮追不舍,至尕勒莽腹地,居內(nèi)里運(yùn)矣,雖屢挫衄,而小令不失,且于元至元三十年,破塞浦路斯國,奪阿萊耶城。
居內(nèi)里卒后,其弟馬哈茂德嗣。
公元一三〇八年,魯迷素旦國潰,馬哈茂德奪科尼亞,其卒,子穆薩嗣。
公元一三三五年,伊爾汗不賽因崩,伊兒汗國則解。

伊兒汗臣,韃靼將軍朱潘牧小亞,其不欲使突厥巴伊肆張,朱潘輕取科尼亞,尕勒莽還本土。
后四十馀年,尕勒莽大空位期,內(nèi)分之久,所幸外境,伊兒汗已解,雖其殘支丘拜尼猶存,然以非大患。
朱潘之子鐵木耳塔什敗亡,逃埃及,其屬艾里特納立艾里特納巴伊國,尕勒莽則于埃及助下,廣擴(kuò)其土,以科尼亞為北都,易卜拉欣一世治下,稍見魯迷素旦國風(fēng)。
公元一三六一年,阿里成嗣尕勒莽巴伊,西之哈米特、格爾米揚(yáng),東之艾里特納皆為尕勒莽所侵。
為抗尕勒莽,格爾米揚(yáng)巴伊蘇萊曼便欲得奧斯曼所助。
公元一三七八年,蘇萊曼女嫁奧斯曼巴耶濟(jì)德王子,尕勒莽不愿見奧斯曼國強(qiáng),乃咎奧斯曼。尕勒莽云:「奧斯曼于小亞增勢,以基督教傭兵謂回教同胞動刀,不復(fù)正奉矣!」
奧斯曼云:「尕勒莽陰壞奧斯曼圣戰(zhàn)大計(jì),不復(fù)正奉矣!」
后,奧斯曼素旦穆拉德一世嫁女于阿里,以安其國,并為遏尕勒莽,格爾米揚(yáng)與哈米特退至西,東土為奧斯曼直轄,則格爾米揚(yáng)國都屈塔西亞亦與奧斯曼,奧斯曼南插地中海,尕勒莽無可擴(kuò)土。
公元一三八一年,艾里特納矣變,大維齊爾卡迪布爾漢丁尼廢艾里特納巴伊穆罕默德二世而立,阿里欲擊之,而侵無成。
威尼斯乃勸尕勒莽,阿里侵奧斯曼,克貝伊謝希爾。
穆拉德一世率軍長驅(qū)直入,直抵科尼亞,阿里為奧斯曼素旦親兵大破,尕勒莽鐵騎于奧斯曼槍炮之下盡滅,阿里之妻欲為彌縫,因此,穆拉德一世,無割尕勒莽國土,穆拉德一世還歐洲。
公元一三八九年,穆拉德一世崩于科索沃役,阿里再侵奧斯曼,巴耶濟(jì)德一世速定之勢,奧斯曼大敗尕勒莽及小亞諸國聯(lián)軍,諸國遂滅,卡迪布爾尼丁亦甚惶汗,盟尕勒莽,以抗奧斯曼。
公元一三九七年,巴耶濟(jì)德一世于阿克恰伊大破阿里之師,次年,賜死阿里,尕勒莽王子穆罕默德與本吉.阿里囚于奧斯曼國故都布爾薩,巴耶濟(jì)德一世東進(jìn),卡迪布爾汗丁尼惶汗,不御奧斯曼國,該國貴戚跪迎巴耶濟(jì)德,祈其開恩,以免一死,奧斯曼遂至小亞邊疆。
公元一四零二年,帖木兒遂臨小亞,并于安卡拉之役大破奧斯曼,巴耶濟(jì)德一世成虜,奧斯曼瓦解,帖木兒于小亞駐軍八月,間,其軍于小亞大掠。
穆罕默德同本吉阿里克逃布爾薩,穆罕默德得帖木兒之力復(fù)國,帖木兒有意以尕勒莽遏奧斯曼也,稱尕勒莽巴伊穆罕默德二世為小亞宗主。
公元一四一三年,穆罕默德一世復(fù)立奧斯曼帝國,尕勒莽雖抗于奧斯曼,然終無力。


公元一四五一年,奧斯曼素旦穆罕默德二世立,公元一四五三年克拜占庭國都君士坦丁堡,滅其國,稱羅馬凱撒,奧斯曼逐回軍小亞。
公元一四六六年,奧斯曼維齊爾格迪克艾哈邁德帕夏攻尕勒莽,尕勒莽巴伊艾哈邁德逃,至于公元一四七一年,乃下尕勒莽。
艾哈邁德奔于白羊,垂死掙扎,白羊汗烏尊哈桑破黑羊與帖木兒,南至波斯灣,東抵呼羅珊,逐為雄強(qiáng)。
公元一四七三年,八月十一日,奧特魯克貝利役始,一日之間,烏尊哈桑大潰,八月二十四日,相定誓約,烏尊哈桑退至阿塞拜疆,而奧斯曼盡吞幼發(fā)拉底河之西,此戰(zhàn)亦破多國巴伊復(fù)國之計(jì),擇篤實(shí)之,為奧斯曼萬戶世侯。
艾哈邁德死,其弟卡西姆扶奧斯曼王子杰姆爭權(quán),兵敗遂降,奧斯曼素旦巴耶濟(jì)德二世以為厄切爾總督,于一四九三年卒,尕勒莽盡亡。
參考資料:
《奧斯曼帝國史》(斯坦福.肖)
《PreOttomanTurkey1071-1330》(ClaudeCahen)
圖片來源:
瑞典游戲《歐陸風(fēng)云4》截圖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