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音樂·自學樂理】152-廣義的、實際的原位與轉位,轉位的意義

溫故知新
前面學習了狹義上基礎的和弦造型:

在實際應用中,由這7種基礎造型可以衍生出無數造型。
如何判斷和弦與改變和弦造型:
①看和弦構成音有哪些
②低音是誰
通過這兩個方面可以確定某個和弦的標記到底是什么,以及根據某一個和弦的標記,衍生更多具體的造型。
例①,下面是C大三和弦狹義上的基礎形態(tài):

首先可以從這個基礎造型得出這兩方面的結論:
①構成音是CEG這三個音名
② C是低音
而這兩點正是CMaj廣義上的實際定義,可以由此拓展出無數叫做CMaj的C大三和弦,
即右半部分所有的和弦都滿足這兩個方面。
注意:圈起來的兩個,不管是CEG還是CGCEG,都算作CMaj的范圍。
因為要知道一個和弦究竟是什么?只看它的構成音是哪些,還有低音是誰,不用管它具體在哪個組彈,或者同一個音名重復了多少次, 哪怕CEG重復無數次,也始終只有CEG三個構成音。
例②,下面是Dm/A這個轉位和弦狹義上的基礎形態(tài):

廣義上Dm/A的形態(tài)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①構成音是D、F、A
②低音是A
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可以拓展出無數右半邊這樣的Dm/A。
例③,下面是C#m7這個小七和弦狹義上的基礎形態(tài):

由基礎形態(tài)可以得到廣義的C#m7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①構成音是C#、E、G#、B
②低音是C#
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可以拓展出無數C#m7,見右半邊
例④,下面是D7/A這個大小七和弦的轉位,如下圖:

總結:任何一個基礎和弦標記都對應著,很多具體的造型,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廣義上實際的原位與轉位。
為什么只看和弦構成音和低音這兩方面呢?
因為如果和弦構成音以及低音一樣,和弦與音樂聽上去就沒有本質改變。
舉例如下:

這三個例子右手的旋律都是一樣的,但左手配的和弦在具體的造型上各不相同,但它們在構成音與低音這兩方面是一致的,所以都有一樣的標記。
這個例子只考慮聽覺上的問題,不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因為現在電腦可以制作出這樣的音樂,就說明隨便什么樣的造型都可能會有人寫出來。
在樂譜中看和弦該不該該算上和旋律音?
第一種看法:把旋律音算在一起,如下圖:

第二種看法:把旋律聲部排除,如下圖:

有時候算上旋律聲部,可能會出現一些這個旋律里原本沒有的音,導致我們不知該如何下判斷。
兩種看法都可以,都不會影響對樂譜和音樂本身的理解,最多只是在和弦的標記上有一些差異。
這里的例子刻意把所有旋律音都寫在了和弦音里,因此兩種看法都可以。
結論:聽感上這三種具體和弦有細節(jié)上的差異,但完全不足以帶來這三段音樂的和聲有質變的感覺,這就是為什么只要和弦構成音與低音一樣就可以算作同一個和弦,而這兩個條件只要其中之一發(fā)生變化,和弦在聽感上就會發(fā)生質變。

低音改變帶來的影響在10%~80%
總結:一個和弦最重要的就是構成音與低音,除低音以外的其他構成音隨意排列,或是隨意更換組別,亦或隨意疊加八度,都不會讓和弦的聽感產生質變的效果。
和弦轉位的意義
①聲部進行流暢
②構建低音線條
以上述例子的前三個和弦為例:

這三個和弦就屬于聲部進行并不流暢的例子,每個聲部要么在做較大的跳進,要么找不到自己下個音在哪,要么是一下要分裂成幾個聲部;
你可以想象紅綠黃這三條進行線路,如果拿給三個人來唱,就會變得多么憋屈,紅色線條勉強流暢,有始有終比較平坦,另外兩個聲部都在做違背舒適與美感的事,為了讓他們舒適,就得讓它們各自都較為平滑,不要有太大跳進,并且不要像黃色線條一樣在第三個和弦處無家可歸。
于是可以把第二個和弦改成G/B,并更改第三個和弦的造型,如下圖:



提示:第①點的操作往往也影響了②點,但有時也會主動先從第②點出發(fā),為低音聲部做一些刻意的帶有旋律性質的低音進行,這就叫構建低音線條,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多多關注低音,例如流行歌曲里不要只關注旋律,要多聽一下貝斯。
課后練習,寫出下面廣義上原位轉位的和弦標記

答案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