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展映】有大體老師、有大愛,所以生命才得以更好延續(xù)……
【微電影展映】有大體老師、有大愛,所以生命才得以更好延續(xù)……
上海嘉定 ?
喜!訊!
在中宣部宣教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聯(lián)合發(fā)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電影征集展示活動中,嘉定報送的作品囊括了一、二、三等獎;在日前舉行的“逐夢新時代”上海市第四屆市民微電影大賽上,嘉定斬獲銀獎、銅獎、優(yōu)秀影片。

想一睹這些優(yōu)質影片的風采嗎?今年的微電影展映馬上開啟啦~今天起,小嘉將每天為大家介紹一部影片,一共9部微電影,敬請期待哦~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
斬獲“逐夢新時代”上海市民微電影大賽
(劇情類)銀獎的影片
??
《大體老師》
(時長:14分48秒,請在有wifi的情況下觀看)

劇情簡介

臥病在床的母親在清醒時候已經(jīng)交代將遺體捐給紅十字會,但真到了需要決定的時刻,她的三個子女在捐獻這件事上產(chǎn)生了分歧,沒有人能理解母親為什么要這樣做,正如普通人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人愿意將遺體捐出給醫(yī)學生練手,三兄妹對死亡的看法都是極為莊嚴肅、極為謹慎的。大多數(shù)遺體捐贈志愿者都是平凡的老百姓,在平凡的一生中,他們深知生活的艱辛與生命的意義。
怎樣的一生才算有意義呢?他們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奉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他們的生命也將在奉獻中延續(xù)。
關于“大體老師”
“我不知道你是誰,
但我知道你為了誰,
你更讓我們知道以后要為了誰。”
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但醫(yī)學生懂。






在我們中間,一些人的生命謝幕后,選擇以另一種奇妙形式獲得延續(xù),他們被送進醫(yī)學院,靜靜等待著初入醫(yī)學殿堂的醫(yī)學生,在他們的身上,懵懂無知的醫(yī)學生認識了第一根血管,第一條神經(jīng)。他們就是無償遺體捐獻者,是醫(yī)學生第一個手術的"患者",也是醫(yī)學生的老師,他們被尊稱為"無語良師",亦被尊稱為"大體老師"。




每一位“大體老師”將陪伴學生2個月,為他們提供一次難得的、允許犯錯的實驗機會。在每堂解剖課前,師生們都會對“大體老師”默哀一分鐘,每人獻上一支菊花,以表最真摯的敬意。
影片背景介紹

影片故事靈感來源于嘉定市民金瑩家庭的事跡,她的大家庭中有15人都在區(qū)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xù),成為上海市遺體捐獻登記者人數(shù)最多的兩戶大家庭之一。
榮登中國好人榜的金瑩
把奉獻看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

1986年年底,蔣百平將一份《遺體捐獻登記表》交到弟弟蔣乃平手里:“這件事我想了很久,我決定捐獻遺體,在登記表的執(zhí)行人欄內(nèi)你給我簽個字吧。”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蔣百平成為婁塘地區(qū)生前辦理遺體捐獻的第一人。
1993年6月14日,蔣百平因病去世,當時的上海第一醫(yī)科大學(現(xiàn)為復旦大學醫(yī)學院)接受了他的遺體。

在蔣百平無私大愛的感召下,至今,他們大家庭中有15人都在區(qū)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xù),成為上海市遺體捐獻登記者人數(shù)最多的兩戶大家庭之一。
金瑩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自從大舅舅蔣百平捐獻遺體后,金瑩的父母也相繼成為遺體捐獻志愿者,長輩們的身體力行在金瑩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種子。
2008年,55歲的金瑩走進區(qū)紅十字會的大門,辦妥了遺體捐獻的手續(xù),她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2014年,金瑩成為了遺體捐獻登記者聯(lián)誼會嘉定工業(yè)區(qū)小組長,宣傳、解釋、登記、組織活動、服務會員等大量工作都需要她來牽頭,對此,她毫無怨言,憑著耐心、熱心、真心,出色地完成每一項任務。
今年端午節(jié)前兩天,金瑩接到電話稱:婁塘有人要捐獻遺體。掛了電話,金瑩立馬趕了過去。捐獻人名叫張忠興,今年70多歲,躺在床上的張忠興腳腫得很大,身體狀況十分不好。金瑩見狀,馬上聯(lián)系區(qū)紅十字會,當天趕去辦理手續(xù)。為了能讓張忠興生前了卻心愿,第二天,金瑩第一時間將辦好的遺體捐獻證書送到了他的手中。彌留之際的張忠興握著金瑩的手,虛弱地說出“謝謝”兩個字。又過了一天,到了端午節(jié),張忠興終因病重醫(yī)治無效去世。
在金瑩的辛勤付出下,工業(yè)區(qū)參與遺體捐獻志愿者從2013年的29人增加至52人。同時,令金瑩倍感自豪的是,在她的大家庭里,這個數(shù)量也在壯大,不僅始終支持她的丈夫選擇了加入,就連丈夫的兄弟、表姐也紛紛加入遺體捐獻,相同的志愿讓他們親情的紐帶更加堅固。

蔣百平、蔣乃平、金瑩……這一大家子雖然都是平凡的老百姓,在平凡的一生中,他們深知生命的艱辛、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也許,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是生命最完美的歸屬。
向遺體捐獻登記者
以及大體老師們致敬!
來源:區(qū)委宣傳部
編輯:陳玉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