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號個人理解以及在音樂制作中的實際使用
對于目前主要使用電腦作曲編曲的音樂人來說,拍號可能不那么常用,特別是流行音樂中,強弱拍的關系也都不是如教科書上的那么一板一眼。大部分情況下,被稱為common time(常拍號)的四四拍已經足夠勇闖天涯,應付大部分的流行歌、beat、電子舞曲制作。不過,偶爾我們也會用到不一樣的拍子,以及還是需要讀懂一些使用拍號的譜子,這時候能正確理解拍號,還是很重要的。

首先拍號就是這樣,寫在譜號之后(如果也有調號,就在調號之后)。含義上面的圖已經標注好了,讀的話國內規(guī)定是由下往上讀(國外我不確定),也就是上面的拍號讀作四二拍。比較特殊的是四四拍,由于最常見(Common),有時直接就標一個C。
僅僅是這樣,還好理解,但其實我們會遇到各種拍號,搞不清楚。比如二二拍和四二拍,四三拍和八六拍,這些有什么區(qū)別呢?
其實我們對于拍號,可以這樣理解,上面的是拍子(基本節(jié)奏)的類型,下面是五線譜中,一個拍子的基本單位。
國內的樂理教科書上,一般將拍子分為單拍子、復拍子和混合拍。但實際運用上,我覺得可以理解為,進行曲為代表的二拍子,更多在古典和民歌中出現(xiàn)的三拍子,最常見的四拍子,以及不那么規(guī)律的混合拍(國外稱為odd time signature)。
首先是二拍子,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我們走正步時會喊的一二一,左右左。強調這種一強一弱時,我們使用這種拍(比如《運動員進行曲》)。
三拍子也不難理解,就是一大大,二大大……很多圓舞曲、民謠就是這樣的節(jié)奏。
四拍子基本就是,做廣播體操會喊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比較難理解的是混合拍,就像是不同拍的組合,導致強弱關系比較混亂,而且一個拍號有不同的組合方式,但一般用得較少,先不掌握也沒關系。
那么我們看之前的問題,首先,二二拍和四二拍有什么區(qū)別呢?
主要區(qū)別就是記譜時的基礎單位不同。
二二拍是以二分音符為一拍,所以記譜時一拍就是二分音符,這就導致一小節(jié)的總時值為一個全音符(可以理解味數(shù)值1)。
如果記成四二拍,那么四分音符就代表一拍,而一小節(jié)就只有一個二分音符的時長。
所以主要還是記譜的區(qū)別。
在實際的音樂制作中,只要設置對的BPM,四分音符一拍還是二分音符一拍區(qū)別真的不大。
再看四三拍和八六拍,這是比較容易搞混的一個地方。
四三拍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三拍。八六拍是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六拍。
他們加起來,每小節(jié)的總時值是一樣的,即1/4 X3=1/8 X6。
實際如果我們把四三拍的每個四分音符寫成八分音符,那實質不就是八六拍嗎?
所以我把二者都視為三拍子,但實際還不太一樣。
剛才說了,傳統(tǒng)樂理中,將拍子的大類分為單拍子和復拍子等。而四三拍就是屬于單拍子,即只有一個強拍,即
1? ?2? ?3
強 弱? 弱
而八六拍有兩個強拍,所以稱為復拍子(有兩個或以上的強拍成為復拍子),即
1? ?2? ?3? ???4??? ?5? ? 6
強?弱 弱 次強? 弱? 弱
雖然4是次強拍,要比強拍弱,但也屬于強拍。?
實際我們在制作時,沒有制譜需要的話,我們一般會在軟件上設置四三拍,實際是要寫四三拍還是八六拍就看自己了。至于強弱拍的關系,一般也會根據實際需要,不會完全按照最寬泛的強弱關系。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如四八拍和四四拍的區(qū)別
四八拍為四分音符為一拍,八拍一個小節(jié)。
首先寫成五線譜的話,四八拍一個小節(jié)能寫八個四分音符。
其次它在樂理上就是一個復拍子,力度為強,弱,次強,弱,次強,弱,次強,弱。
我們做的廣播題材,嚴格來說,就是八四拍。
但實際上我們如果我們想制作廣播體操那樣的音樂,我們仍會用默認的四四拍,然后兩個小節(jié)為一組。至于力度關系,實際區(qū)別也不明顯,我們可能就按照四四拍處理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區(qū)別也不大。
基本上,對于音樂制作而言,拍號理解到這樣差不多就足夠了,相對于寫譜而言,不需要那么嚴謹(你可以理解為五線譜更“書面”)。但如果你要考試,還是要好好領會教科書,多研究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