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1980年汪永泉對高占魁弟子徒孫們的傳授筆錄
1980年正月初四,汪師爺對在場的高老師的幾個學生講了一次:
(一)“氣宜鼓蕩”。指的是身外于對方之間的空氣或手與對方之間的空氣。(就是指對方身形手式之間的外氣激蕩,造成的空氣振動。功夫不到一定的程度,體會不到這種震動。)
(二)楊式的養(yǎng)生與技擊的架子是混在一起的,看你會不會分。
(三)僅中指根那一點出直勁(一寸長),其他都是弧形出手不出勁;且僅到接觸點時出勁,如按不能找早出勁,(這是出境的重要原則之一)
(四)走架子時是打空氣。
第一、身體四周都有;
第二、用不著使勁;
第三、自然開合,空氣有彈性,所以要帶著空氣轉之感,這樣也就不用力了。
(這是一種功夫境界,要仔細體會。)
圖片
(五)要從中出手,但不是沉肩追肘、含胸拔背,而要松肩開肘,如提手上勢。
(六)中就指出勁點。
(七)要分七步練太極拳。
(八)手指指方向,中指根出勁,此勁乃起到破壞對方平衡作用,往左或右,前或后加勁,杠杠力也。
(九)把對方打來的勁都散開,他就打到棉花堆上了。舉了九曲珠的例子。
外九珠:拳,腕,肘,肩,胸,腰,胯,膝,踝。
內九珠:檀中,丹田,左肋,右肋,命門,左肩胛,右肩胛,左云門,右云門。
圖片
【生活無處不太極延伸解讀】
“氣宜鼓蕩”
是太極的基本功松、通、空、散,只有這四個階段的基本功有了,才有體內和體外的氣機交換,我親身實證有太極隱士只要手抱太極式的左右轉換,他的胸部空間就能出現(xiàn)翻騰的氣流,空氣隨著氣流滾動。(親眼所見)。
如果兩人對待交手,兩個身體之間的空氣會隨著一方的意氣運行而有激蕩之象。隨著接觸,而滲透到對方的體內,只要對方意氣抓住了你的中,隨時可以把你連腳跟提起,勿須使勁用手抓提。
圖片
“技擊和養(yǎng)生”要求意氣要出指尖,而養(yǎng)生則意不出尖。養(yǎng)生以斂氣斂神為主,求意氣在體內的順暢貫通,通達四稍,體悟能量的暖意和舒適感。
技擊講勁力的散發(fā),講究集聚和速度的沖擊強度,以給對手有力的打擊。它每一次的發(fā)放都是能量和臟器的耗損,而養(yǎng)生是蓄意能量和臟器功能的平和,完全相反。
太多高手不能長壽者,丹田之氣耗損之過也。
身內之中,在于脊柱,在于中心線的上下貫通?!妒齽菪泄π慕狻分姓f“牽動往來氣貼背”,正像楊澄甫宗師所說“能拔背則力由脊發(fā),力大無窮矣”。另外,內氣由脊柱經過,有益于擴通督脈,貫通小周天。
因此內家拳特別重視“氣”,強調“欲求力之足,先求氣之充”,“氣不充則力不足”,李亦畬也說“氣不足,則神意不交”。
“化勁如如棉花堆”
只有運氣如九曲珠,對方的勁才能順暢的化到肘,“肘化一大片”,化到肩,化到腰,化到胯,化到腳(腳踝一松,勁達腳掌,涌泉能一吸一放,五趾抓地上彎弓)【特別說明五趾抓地,非用力的主動抓緊,而順其來勁,從小趾到大拇指順時針接地的一種做法,很多人一說抓就主觀認為死勁抓地,本號始終貫一追求體松,怎么會主動用死勁呢?】
圖片
三環(huán)九轉,亂環(huán)訣用的好,入侵之力就“空空化為烏有”
太極者唯“一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