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輕薄本斗智斗勇的那三年
前排提醒:本文僅作為個人生活記錄,如果對你有相關方面的幫助,不勝榮幸
隨著21世紀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硬件水平的飛速進步,筆記本電腦已不再是新奇之事。技術的成熟和個性化需求協(xié)同造就了筆記本的定位差異化,目前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類:游戲本、全能本、輕薄本。

19年末突如其來的疫情爆發(fā),使得作為廣大學生群體一員的我,被困在家里上網(摸)課(魚)。家中已有十個年頭的老式筆記本無論在流暢度還是噪音方面都已無法滿足我的需求,于是我購入了一臺輕薄本(4500)
實話實說,當時對電腦數(shù)碼還是不甚了解,再加上沒有特別高的游戲需求,就在預算內買了個帶獨立顯卡的榮耀輕薄本,現(xiàn)在看來還好是買了個獨顯版本,對于十一代前英特爾那弱雞的核顯,沒有獨立顯卡基本上已經和游戲無緣了。
當然,如果馬后炮的話,我當時會選擇不買,因為在22年,3k的入門級輕薄本已經各方面碾壓兩年前4.5k價位段的產品了。時代的眼淚了屬于是(其實是錢包的眼淚)

當然,不管怎么說,跨越了十年后的輕薄本對于十年前的老式商務本當然是降維打擊了。上手把玩一段時間,我最新奇的是:筆記本開機鍵居然集成了指紋模塊。這個設計也在輕薄本上沿用的下來,好評
由于網課摸魚力度過大,我在電腦軟硬件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隨著我使用的專業(yè)軟件增多(一開始是PS,后面是PR),輕薄本在性能和散熱方面的短板也逐漸成為我的“心病”。我的輕薄本采用的是金屬外殼+屏幕轉軸出風的散熱方式,先不提高強度負載,即使是日常使用,鍵盤上半部分的溫度就已炙熱難耐,更不用提在高強度負載下的表現(xiàn)了。如果用筆記本鍵盤玩游戲,我的手指不可能在上面停留超過三秒鐘,否則將會面臨低溫燙傷的風險


22年的疫情又使我上起了網課。終于無法再忍受高溫的折磨,決心自己拆開換硅脂
我愿稱之為夢開始的地方
第一次嘗試拆機是22年3月,小工具買齊,直接開淦

第一次拆機過于拘謹,幾個小時才拆開后蓋,最后發(fā)現(xiàn)只是大力出奇跡的事情
拆開后蓋,首先斷開電池排線保證安全,就可以拆卸散熱模塊了,然后散熱扣具上的螺絲就被我擰滑絲了...而且還是四顆

什么tmd叫驚喜?只能原封不動裝回去然后發(fā)QQ空間emo
第一次換硅脂計劃宣布破產

沒換成硅脂的事情一直在心中膈應著,沒有其他的, 兩個字:不爽
于是我查閱各路資料,發(fā)現(xiàn)可以把滑絲的槽鋸深,再用一字螺絲擰開
我打開萬能的某寶,心里居然有了一絲絲安慰,原來那么多人滑絲。

工具到貨了,直接開拆


因為偷懶,在磨螺絲的時候,撞癟了m.2固態(tài)硬盤的一個電容
(當時以為沒啥事,后面才發(fā)現(xiàn)硬盤寄了)
花了3個小時,磨開了三個螺絲,拆開了散熱模塊,那么該買什么型號的螺絲頂替上去呢?

經過我多次肉眼+直尺的測量,我認定螺絲型號為M1*3,然后又出意外了

這不能說是完全一樣吧,只能說是毫不相干
再花錢買了一盒筆記本螺絲,發(fā)現(xiàn)這玩意實際最接近M2*4


再說到散熱片,我買了2片,但發(fā)現(xiàn)核心的面積連半片都用不到(錢包你醒醒)

最后,在和輕薄本較勁了三年多后,我終于成功換完了硅脂裝好了扣具

裝回硬盤,準備開機,然后完美又出意外,直接讀不到盤,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

于是我先插入了微PE,可以正常啟動;又試了用西數(shù)SN570,也可以正常啟動
那就可以確定是硬盤本身的問題了,插上去識別不到,但又有發(fā)熱,懷疑是被我撞到的電容出現(xiàn)了問題
向朋友請教過后,懷疑是濾波電容短路
摳掉損壞的濾波電容,正常開機


諷刺的是,清灰時壓根就沒有灰,無論是散熱鰭片還是風扇,而且原廠硅脂也是濕潤的。也就是說散熱差完全不是因為積灰和硅脂差。完完全全就是因為散熱設計不合理(單風扇雙熱管壓i5 8250U+MX150)

最終散熱并沒有明顯改善,溫度還是一如既往的糟糕,性能釋放也是一如既往的糟糕


對自己靈魂拷問:折騰了那么久到底圖個啥?
多漲了一些經驗罷了,說白了在數(shù)碼這條路上玩了這么久了,買各種東西的錢也有3w了,其中2w都是教訓
只能說適合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吧,就像輕薄本基本沒有生產力,游戲本沒有便攜性和續(xù)航
只有自己踩了坑,才能真正明白。身邊的朋友在購買電子產品時會來咨詢我,但是當時咋就沒有大佬帶我呢,本來是沒有路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寫個專欄記錄一下吧,以后還是少折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