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戰(zhàn)勝蝗災的?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MoneylessHui
1942年6月,河南鞏縣。
有飛蝗自東南來,飛則遮天蔽日,落則蓋地無縫,聚則壓折樹枝,食則沙沙有聲,而且尚可抱成團球狀,滾渡洛河,來勢之兇,實屬罕見。如此六天六夜,莊稼、樹葉、野草被食盡,全縣成為一片赤地。
蝗蟲,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大害蟲,兩千年來嚴重地破壞著農業(yè)生產。更為兇險的是,蝗災多發(fā)生在大旱之后。往往農民才捱過一場旱災,搶種了一點救命糧,蝗災就接踵而至,讓剛剛燃起的生存希望再次破滅。這無窮無盡的災難與痛苦,不斷積聚發(fā)酵,最后落到史書上就只剩下了六個血淋淋的大字:是歲饑,人相食。

面對洶涌而來的蝗蟲大軍,一些人選擇了屈服,他們請出蝗王娘娘、劉猛將軍,以為只要虔誠地供奉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的責難,驅散漫天的蝗蟲。而另一些人不愿坐以待斃,他們抄起武器,誓與蝗蟲斗爭到底。
《漢書·平帝本紀》記載,早在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國人民就已經開始了治蝗的斗爭。那一年,山東青州一帶爆發(fā)了蝗災。政府為了治蝗,撥出大量錢款用來獎勵捕殺蝗蟲的農民。這也是史載的我國最早的治蝗法令。
到了唐代天寶年間,宰相姚崇非常重視治蝗,他發(fā)明了火燒滅蝗法。因為蝗蟲有趨光的習性,夜晚只要在田間燃起火堆就可以大量燒殺蝗蟲。
明代的福建人陳經倫在安徽推廣番薯種植時,第一次領教了蝗災的可怕。不過同時他也發(fā)現鷺鳥喜歡吞食蝗蟲,便想到鴨子與鷺鳥食性相似,安徽又適合養(yǎng)鴨,于是發(fā)明了“畜鴨治蝗”的生物防治法:在蝗蝻羽化前放出鴨子,任其在田間啄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兩千年來的治蝗斗爭中,一代又一代勤勞堅忍的中國人民用血汗,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到了近代,先進的昆蟲學和生物防治技術開始傳入中國。1922年,江蘇昆蟲局成立。此后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和河北等省份也成立了昆蟲局或研究所。1928年,南京鎮(zhèn)江一帶爆發(fā)蝗災。江蘇昆蟲局在蝗蝻渡水時播撒煤油,滅殺效果明顯。同年,浙江昆蟲局在嘉興建立寄生蜂保護實驗室,研究如何以蟲殺蟲。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推動了治蝗事業(yè)的發(fā)展。
但這一時期的治蝗工作仍有很多不足。在1928和29年,江蘇昆蟲局使用藥物手段滅殺蝗蟲、蝗蝻各一千多斤,但是由于缺乏與周邊省份的協同機制,導致鄰省蝗蟲流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1934年6月5日,七省治蝗會議在南京召開,檢討了治蝗經費不充裕、機構不健全、法規(guī)未頒布等問題??上У氖?,這些問題直到南京國民政府垮臺,也沒有得到解決。和當時中國社會的其他方面一樣,治蝗工作中缺少的從來就不是尋找問題的意識,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治理蝗害需要長期不間斷的蝗情偵察,才能把蝗災扼殺在蝗蝻階段??墒钱敃r的中國軍閥混戰(zhàn)、土匪橫行、社會動蕩,連縣太爺都未必能坐穩(wěn)他的板凳,又如何投入資源去做蝗情偵察呢?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也接下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爛攤子。1938年,蔣介石掘開了花園口,讓黃河肆意泛濫,給蝗蟲制造了絕好的孳生地。僅在江蘇一省,就有33.3萬公頃蝗區(qū)。這些蝗區(qū)就是一顆顆定時炸彈,一旦條件適宜,蝗蟲騰空飛起,就會有成百上千萬人的口糧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如何從蝗蟲口中為飽受饑餓之苦的人民奪回一點活命的口糧,就成了擺在新生的共和國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面對蝗災,共產黨人并不感到陌生??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八路軍挺進華北,部隊便開始進入蝗區(qū)開展各項工作。1944年春,河南林縣的蝗卵開始孵化,石頭縫里、土坷垃下,到處都是,密密麻麻。林縣的縣、區(qū)兩級抗日民主政府及時成立了剿蝗指揮部,各村成立了剿蝗大隊,組織大量人力,使用各種方法,滅殺蝗蝻、蝗卵。5月,林縣和安陽縣聯合行動,在兩縣交界處殲滅了成群結隊的蝗蝻。8月,林縣剿蝗指揮部還組織了1500人的剿蝗大軍支援淇縣和汲縣。到了1945年,持續(xù)三年之久的蝗災基本平息,這場聲勢浩大的林縣剿蝗戰(zhàn)役才算告一段落。人民,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河北黃驊縣瀕臨渤海,海邊的沙地非常適合蝗蟲繁殖。1951年,該縣蝗情嚴重,土地中蝗蝻密布,農業(yè)部決定在這里試驗一種新的治蝗利器——飛機。這一次,人民空軍也加入到了治蝗前線的戰(zhàn)斗中。6月14日,兩架飛機攜帶藥粉,對蝗區(qū)進行了播撒作業(yè)。試驗后,經過估算,一架飛機一天工作六小時,就能消滅3200畝的蝗蟲,相當于三五千人手工撲打十小時的戰(zhàn)果。此后,飛機在治蝗中大顯身手。1955年,新疆發(fā)生蝗災,國家出動飛機播撒農藥,效果顯著。1960年,河南蝗災發(fā)生面積611萬畝,飛機防治面積448萬畝。這是河南飛機治蝗規(guī)模最大的一年?;葏^(qū)面積在飛機的轟鳴聲中逐漸縮小。
如果說用藥物滅殺蝗蟲只是揚湯止沸,那么改造蝗區(qū)、消滅蝗蟲孳生地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釜底抽薪。處于治蝗前線的河南從60年代起便著手大規(guī)模改造蝗區(qū)。因為蝗區(qū)多內澇鹽堿地,所以修建水利設施調節(jié)水土就成了關鍵。幾十年來,河南發(fā)動人民群眾,開挖排水溝17831條,總長達35262千米;興建大中型水庫83座,挖坑塘1600多畝;引黃淤灌壓沙蓋堿102萬畝。此外,河南還獎勵開墾蝗區(qū),“誰墾誰有,誰種誰收,三年不交公糧,五年不計征購”。在不適合耕種的地區(qū),也因地制宜,倡導栽種果樹、蘆葦、荊條。如此,徹底改造了蝗區(qū)環(huán)境,鏟除了蝗蟲孳生條件,也提高了人民收入。七十年代,全省蝗區(qū)的初步改造基本完成,中原糧倉的安全從此有了保障。
人類文明史是一部人與自然在斗爭中求和諧的歷史。經過幾十年治理,今天的中國初步實現了“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的治理目標。截至2014年,東亞飛蝗孳生地由近8000萬畝下降到2200萬畝,發(fā)生密度持續(xù)控制在較低水平,30年來未出現大規(guī)模起飛危害;草原蝗蟲危害面積減少35.7%,連續(xù)10年未暴發(fā)大規(guī)模草原蝗災。
近年來,我國的治蝗工作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老撾、在莫桑比克,在許許多多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自中國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正在幫助這些國家的人民對抗蝗蟲,爭取更多希望。
陳家祥、馬世駿、朱久望,還有成千上萬默默付出的治蝗人,正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鉆研、辛勤勞作,在治蝗戰(zhàn)線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們才能在一片寧靜的天空下安享豐盛的晚餐。
現在,蝗災又在東非等地區(qū)肆虐。除了對受災各國施以援手之外,今天的我們也需要時刻重視、保持戒備,警惕每一個可能成災的蝗情,守護好來之不易的治蝗成果。
參考資料:
[1]西南政法學院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參考資料[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
[2]鞏縣志編纂委總編輯室,鞏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鞏縣文史資料 第15輯[M].1985.
[3]滄州地區(qū)防蝗站,河北省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站編.東亞飛蝗研究文獻匯編[M].1986.
[4]政協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學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昌吉經濟發(fā)展史資料 《昌吉文史資料選輯》 第10輯[M].政協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學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
[5]鄧云特著.中國救荒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6]曹幸穗,王利華,張家炎等.江蘇文史資料 第51輯 民國時期的農業(yè)[M].《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3.
[7]夏亨廉,肖克之主編.中國農史辭典 [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4
[8]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當代農業(yè)史研究室編.共和國農業(yè)史料征集與研究報告 第8集[M].2002.
[9]高嵐,黎德化編.華南災荒與社會變遷 第八屆中國災害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10]張帆編著.安徽大農業(yè)史述要[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1.
[11]呂國強,劉金良主編.河南蝗蟲災害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12]束建民主編.南京百年城市史 1912-2012 7 科技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