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焦慮:工作任務很多,明知該做為何總想躺平?
契訶夫說:“春天十分美好。然而沒有錢,真是倒霉?!?br/>
現(xiàn)代社會中,工作賺錢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是我們踏入社會的必經(jīng)一環(huán)。
電影《百萬元與苦蟲女》
有的工作承載著理想,有的工作會讓打開視野,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有的工作只能成為提供物質的保障,不同的職業(yè)有不同的際遇和秘辛。
我們既可能從中收獲樂趣,也有可能被或多或少地傷害到,受一些“工傷”。有的痛苦與職場環(huán)境有關,也有些東西不得不自己消化。
Y先生:
坦誠地說,我覺得自己不能夠承擔起責任。從小到大,我有很多次燃起改變自己、活出更好的自己的雄心壯志,但往往是以放棄、擺爛、草草結尾畫下句點。
日本有一位作家說過:“我成天琢磨的,都是如何不用工作,也能維持自由快樂的生活。”
這也是我渴望的,但我知道這是幻想,是白日夢,我應該做的是好好工作,努力賺錢,多做好幾個項目,而不是總得熬夜加班趕完,然后給出平平無奇的東西應付了事。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對工作越來越擺爛,每天上班摸魚好久才真正開始工作,工作效率很低,雖有焦慮但又有種無畏的坦然,接受了摸魚的自己。
最近有在告誡自己不能這樣擺爛下去了,分配到新的工作任務時也有重燃動力,想出幾個新奇點子,想要好好認真做。
但這樣的動力在想法實踐的過程中會迅速減退下去,新的東西固然看上去很不錯,但也意味著自己要去了解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瑣事,甚至有些還是無用功。于是我便又恢復到擺爛的狀態(tài),又回到了循環(huán)圈中。
有時也感到焦慮無力,想要改變但卻跳不出去,埋怨工作埋怨自己;有時又覺得自己到時候就有辦法了,帶著自戀,不去想、逃避時也讓我感到輕松和快樂。
挫敗感與僥幸逃避的愉悅感交織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中,心中常常感到矛盾沖突,我該怎樣才能打破循環(huán),真的去做那些自己該做的事情呢?怎樣才能落實行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呢?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解讀:
對于現(xiàn)代996工作制度盛行的如今,打工人每天被工作和與工作相關的事務占去了大部分時間,只剩下零碎時間留給自己。
這么一件耗費自己生命這么多時間的事情,若是不能從中獲得一些成就感,滿足感,那么也自然會感到空虛,磨損著身心。
長期處于低效能感的工作中,容易讓人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
心理學家赫伯特將職業(yè)倦怠稱為一種“嚴重的職業(yè)傷害”,陷入其中的人,每日都在復刻三點一線的生活,毫無新意,枯燥又反復——“我雖然不至于不幸,但也不快樂。”
這一臺詞精確概括出大部分倦怠打工人的狀態(tài)。在每日的重復中,看似圓滿的生活其實有著一道豁口。
顯然,Y先生此時便陷入了工作倦怠中,無法從當下的工作中獲得內在的獎勵,動力缺失,情緒耗竭。
這時候,并不是我們“不思進取、嬌嫩”,而是我們體驗到了一種“真正的損失”:你失去了內心珍視的一些東西——你最初從事這個職業(yè)的動機。
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損失會給我們帶來憤怒和悲傷,產(chǎn)生質疑“我的努力有意義嗎?我在做的事情有價值嗎?我還嫩找到熱愛的事業(yè)嗎?.....”
一系列的內心發(fā)問似乎難以找到答案,讓人焦慮,受傷感覺又是如此真切;而選擇“躺平”、“擺爛”便成為了一種個體免受傷害的姿態(tài),所以,發(fā)現(xiàn)自己倦怠不想工作時,也不必過于苛責自己,這并無對錯之分。
但工作便是工作,我們在依賴它保障生活物質基礎外,它還是我們融入社會,在社會構建自我的身份的重要途徑,我們難以完全逃離工作。而面對工作倦怠,我們除了忍受和訴苦外,還能做些什么呢?
在《倦?。何覀?yōu)楹尾幌牍ぷ鳌芬粫?,作者波波夫提出,倦怠并非終生監(jiān)禁,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學的學習,幫助自己轉化工作心情,從糟糕的情緒中跳脫出來。
首先,了解自己的長處,保持樂觀情緒。
據(jù)前述蓋洛普的調查, 真正高效率的員工每天在做自己擅長事情上的時間是花在做自己不擅長事情上時間的四倍。清楚并投入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中,遠比讓自己在不擅長的領域里不停碰壁快樂得多,對我們工作時的心理健康更有幫助,也可以發(fā)揮我們的價值。
其次,認清自己的短板,保持終身學習。
作家馬家輝在分享自己的生活時說,無論生活如何不順,他都會“do something”,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壯大自己。
當察覺到自己的不足時,學習是最好彌補的方式。也有的人誤認為,現(xiàn)在拿的這點工資根本不值得自己投入到學習中,但請記住,學習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自己。我們學到的知識和經(jīng)驗,會成為我們的職場武器,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再次,挖掘工作中有意義的方面,培養(yǎng)興趣
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單調、無意義、消磨靈魂的工作,我們難以從中體驗到價值感,進而懷疑自己勞動的意義,更容易產(chǎn)生工作倦怠。
而在消費社會中工作的價值某種程度上被異化為消費的價值,當買不起某一件商品時會被放大為不屬于某種生活水平的生活,被“高水平”排斥在外時,工作便變得毫無價值,工作倦怠感便油然而生。
但這些更多的是外界賦予的指標,我們不應該放棄自己的主動性,主動去挖掘工作中有意義的部分,尋覓并建立自己新的精神支點。
最后,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放棄不切實際的職業(yè)期待。
工作確實占據(jù)了我們大部分時間,但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全部。學著去擴展生活的更多面,從“三點一線”的生活中探出頭來,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有更好美好的部分。
所以,不要讓工作困住自己,在工作之外的時間給自己留出“出走”的機會,關注自己的內心,重視生活中的情感聯(lián)結,從身邊觸手可及的小事出發(fā),走出一步,然后就是另一步。
“倦怠意味著你在這一關打到頭了,為新的一關的鑰匙,就在你的手上!”
如果現(xiàn)在的工作讓你感到疲憊不堪,對未來迷茫,甚至難以正常生活,那么也可以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的幫助。也許可以試著從接受幫助開始,開啟自己新的生活階段。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jīng)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