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為什么不在巔峰時,先下手為強干掉日本海軍?
北洋水師最巔峰時,為什么不先下手為強滅掉日本海軍呢? 因為北洋水師最巔峰的時候,和日本海軍的差距也不大,并不能輕易滅掉日本海軍。而且由于常年的缺乏投入,這個優(yōu)勢期非常短暫,很快就被日本人趕了上來。
而滿清朝廷又忙著皇帝大婚、治理水患、修頤和園等幾件大事,帝黨和太后黨又在爭權(quán)奪利,是根本就把握不住這個窗口期的。
一、長崎事件時北洋水師沒有優(yōu)勢
現(xiàn)在很多人遺憾的,是長崎事件的時候沒有直接開火,錯過了滅掉日本海軍的好機會。但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真正危險的是北洋水師,要考慮被滅掉的,其實是入塢修理的北洋水師主力啊。
在長崎事件發(fā)生的1886.8.15日,北洋水師還沒有成軍,可不是后來的“七鎮(zhèn)八遠一大康、超勇?lián)P威和操江”的堂皇陣容。那個時候最有名的“八大遠”,還有致遠靖遠經(jīng)遠來遠平遠五艘尚未服役呢。北洋當時只有定遠7300噸,鎮(zhèn)遠7300噸,濟遠2100噸三艘,主力艦再加上超勇1350噸,揚威1350噸,共5條船而已。
而在事件發(fā)生時,更是只有定遠,鎮(zhèn)遠,濟遠,威遠四艘船在長崎。其中威遠是木制的自制軍艦,平時主要作為訓練艦使用。該艦只有1368噸,航速12節(jié),裝備170前膛炮1門,120前膛炮6門,戰(zhàn)斗力非常有限。那時候能夠指望的,只有定鎮(zhèn)濟三艘而已。
這三艘艦共擁有305炮8門,210炮2門,150炮5門,共15門主要火炮,平均航速15節(jié),都是1885交付才一年多的新船,在當時都是新銳戰(zhàn)艦。但是別忘了,長崎事件時北洋水師是入塢修船的,在當時一艘定遠號已經(jīng)修理完畢,另一艘鎮(zhèn)遠號正在船塢中修理,可以說是全無戰(zhàn)斗力的。
而在日本海軍這邊,則有3777噸的扶桑號裝甲艦、2250噸的金剛號巡洋艦、2250噸的比叡號巡洋艦、以及1350噸的筑紫號巡洋艦。這四艘艦共擁有254炮2門,240炮4門,170炮8門,150炮12門,共26門主要火炮,平均航速13節(jié)。其中扶桑等三艘是1878左右的,當時是8年船齡略微落后,筑紫則是1883的新船。
而且更為不利的是,當時日軍在英國訂購的兩艘3700噸的浪速級巡洋艦,已經(jīng)于1886.6.26,和1886.7.3分別交付日本海軍。這兩艘艦擁有260炮4門,150炮12門,航速高達18節(jié)。
如果加上這兩艘,北洋水師當時就是3:6,能用的火炮只有定遠的6門、濟遠的3門、威遠的7門,以16門火炮對抗日軍42門,在攻擊力上是絕對的弱勢。更不用說日軍還有大量魚雷艇,面對港內(nèi)的北洋軍艦?zāi)蔷褪谴蛩腊邪 ?
二、火力強大的日本陸上炮臺
說到這里有的人就會反駁了:小編你在偷換概念。比較北洋水師就是在場能用的軍艦,比較日本海軍就是全部軍艦,這樣不公平啊——應(yīng)該說這樣的說法有些道理,不過呢,其實當時在長崎真的發(fā)生沖突,日本海軍也不用召集全軍show hand,直接用陸地炮臺的火炮開火,就能讓北洋水師的四艘戰(zhàn)艦全軍覆沒。
當時的軍艦可是燒煤的,然后用煤燒開水的蒸汽來提供動力。在軍艦?zāi)軌蛞苿右郧?,都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生火。而在這段時間里,戰(zhàn)艦可都是原地不動的死靶子。
而當時的日本人在港口附近,都是修筑了大量炮臺的。而這些火炮只需要十幾分鐘的準備時間,就可以立刻開火的。 當時的日本和清朝一樣,也是陸海并重的。在發(fā)展艦隊的同時,日本人在主要港口修筑了許多炮臺。和北洋水師巨資修建的旅順、威海要塞相對應(yīng)的,日本人先后修筑了東京灣要塞、下關(guān)與對馬要塞、由良要塞等重要炮臺工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治前中期海防要塞配備的火炮主要有: 火炮名稱 數(shù)量 制造者 19厘米加農(nóng)炮 2 意大利技師 27厘米加農(nóng)炮 2 大阪炮兵工廠 24厘米加農(nóng)炮 28 同上 12厘米加農(nóng)炮 25 同上 28厘米榴彈炮 110 同上 24厘米臼炮 34 同上 15厘米臼炮 11 同上 合計 212門。 而當時的長崎,是日軍最大船塢和重要軍港的所在地,炮臺更是星羅棋布。長崎港的黑崎炮臺,二戰(zhàn)前甚至裝備了45倍410毫米這種戰(zhàn)列艦主炮的火力??梢哉f在長崎事件時,只要日本人狠得下心,其炮臺的240和120火炮是可以打相當長時間的死靶的。 綜上所述,可以說是在1886年長崎事件期間,北洋水師是絕無勝機的。而當時掌握艦隊實權(quán)的英人提督朗威里,也是不主張開戰(zhàn)的。一些文章里說的朗威里力主開戰(zhàn)其實是誤傳,當時確實有一心要開戰(zhàn)的洋員,但是并不掌握實權(quán)。
三、北洋水師短暫的優(yōu)勢期被白白放過
而在長崎事件平息后,日本人意識到了中國新銳戰(zhàn)艦的威脅,迅速開始了巨額撥款,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民捐款造艦計劃。在1887.3.14,日本天皇就親自下令從皇室?guī)齑嬷袚芸?0萬日元作為海防捐款,而日本老百姓也捐款了200萬日元,還購買了海軍公債1700萬日元,合計籌款1930萬日元之多,大約相當于1370萬兩銀子。
而定鎮(zhèn)兩艘鐵甲艦的造價,不過是3399141兩,日軍這筆經(jīng)費,實際可以購買8艘定遠級!而正是靠著這筆錢,日本海軍迅速趕上了差距,并形成了對北洋水師碾壓級別的優(yōu)勢。
其主要新建的軍艦有: 1887年10月交付了1480噸的葛城,170炮2、120炮5
1887年11.16交付了1480噸的大和,170炮2、120炮5
1888年1月20日服役了614噸的摩耶,210炮1、120炮1
1888年2.9交付了1480噸的武藏,170炮2、120炮5。
1888年12月27日服役了614噸的鳥海,210炮1、120炮1。
1888年交付了2913噸的西京丸
而在北洋水師這邊,最大的一次補充是在1887年12月,李鴻章通過種種手段,弄來了本來用于臺灣防衛(wèi)的四艘軍艦:經(jīng)遠、來遠、定遠、鎮(zhèn)遠。其中2900噸的裝甲巡洋艦經(jīng)遠和來遠,擁有210炮2、150炮2。而2300噸的防護巡洋艦致遠、靖遠,則擁有210炮3,150炮2。
這時候的北洋水師擁有七遠和超揚,整整9艘主力軍艦,噸位是7300+7300+2100+2900+2900+2300+2300+1350+1350=29800噸。
而日軍這邊,由于在1886年12月3615噸的畝傍號失蹤,白白損失了一艘擁有240mm35倍徑炮4門,150mm35倍徑炮7門的強大軍艦,導致在這一時期雖然同樣有9艘軍艦和兩艘小炮艦,外加一艘郵船巡洋艦西京丸。但是總噸位只有3777+2250+2250+1350+3700+3700+1480+1480+1480=21467噸,即使加上只能分擔傷害的西京丸,也只有24380噸??梢哉f在這一時期,北洋水師是很有優(yōu)勢的。
所以在1887.12月致靖經(jīng)來交付后,到1890.8日軍加入八重山和高雄之前,這中間總共有著兩年半的時間差,北洋水師是擁有優(yōu)勢的。如果這個時候開戰(zhàn),毫無疑問是有利的。但是就在這個關(guān)鍵的時間點,清廷內(nèi)部卻內(nèi)患連連,最典型的就是即將親政的光緒皇帝大婚、太后退休要修頤和園,以及黃河決口三件大事接連發(fā)生。
1888年 6月(戊子 清光緒十四年 6月)9日(四月三十日辛亥),戶部以修建頤和園、光緒大婚需款八百萬,黃河決口需六百萬,庫存僅一百二十三萬,請急籌以備不虞。
而其中僅光緒皇帝大婚的婚禮一項,就從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十五,累計耗時四個多月,共花費白銀550萬兩。至于太后退休用的頤和園,更是反復(fù)超支,最后累計花了約1107萬兩銀子。
光這兩項就超支了857萬兩,這樣的情形下,又怎么能掏出錢來去打仗呢? 所以這短暫的兩年半優(yōu)勢期,就這么白白浪費了。
四、迅速趕上的日本人立刻開戰(zhàn)
而沒錢就萬事休提,在此之后,北洋水師只在1890年5月,補充了了2100噸的平遠,擁有260炮1、150炮2。而戶部尚書翁同龢更是上奏,要停購?fù)庋笈谛祪赡?,北洋水師就此再無補充。
而同期的日本海軍,卻慢慢趕了上來。當時每年都投入兩三千萬在陸海軍建設(shè),以及工業(yè)的現(xiàn)代化上。在海軍軍費方面,日本海軍的軍費更是一直遠高于北洋水師,相對于一直維持在170萬兩左右名義軍費(被各種挪用實際才不到140萬兩)的北洋水師,日海軍常年軍費都在700萬兩以上。
在海量的軍費投入下,日本海軍迅速強大了起來: 1889年3月2日服役交付了614噸的愛宕,210炮1、120炮1。
1890年8月23日614噸的赤城,120炮4。
同時服役了1609噸的八重山,120炮3。
1890.8.26交付了1774噸的高雄號,150炮4,120炮1
這時候的中日10:11,北洋水師在數(shù)量上已經(jīng)被日本反超。而在此之后,日本花費巨資從外國訂購的新銳戰(zhàn)艦紛紛到貨: 1891.4.11交付了2439噸的千代田,120炮10。
1892.4.5交付了4278噸的松島,1888.2.7動工。320炮1、120炮12
1892.5.21交付了4278噸的嚴島,1888.1.7動工,320炮1,120炮11
此時的中日比例是10:14,中方已經(jīng)處于劣勢了。而畏懼于中國強大的定遠和鎮(zhèn)遠,日本人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迅速又添置了三艘新式戰(zhàn)艦: 1894.3.6交付了4216噸的吉野,1892.3.1動工,152速射炮4,120速射炮8
1894.3.31交付了3150噸的秋津洲,1890.3.15動工,152速射炮4,120速射炮6
1894.6.26交付了4278噸的橋立,1888.8.6動工,320炮1,120炮11
這時候中日主力軍艦比例是10:17,另外日本還有四艘火力很強的炮艦、一艘商船巡洋艦,可以說日本人已經(jīng)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開始蠢蠢欲動準備開戰(zhàn)了。而清廷這邊卻一無所知,直到開戰(zhàn)前的1894年,還為慈禧太后60大壽花了500多萬兩。與此同時,北洋水師區(qū)區(qū)34.5萬兩的速射炮款,卻遲遲沒有到位。
而到了甲午戰(zhàn)爭開始后,北洋只有廣東水師的廣甲、廣乙、廣丙前來增援。在黃海大戰(zhàn)中,除了被擊沉的廣乙號之外,12艘主力軍艦全部出動。而日方17艘主力之中,金剛、筑紫、葛城、大和、武藏、高雄、八重山都不在,只出動了10艘主力,加上一艘西京丸、一艘赤城就取得了勝利。
說句不夸張的,這時候的北洋水師哪怕是全軍壓上,都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了。北洋諸將用種種手段,終于聚集了全部兵力,帶著包括魚雷艇、炮艇在內(nèi)的全部家當,和日軍三分之二的兵力決戰(zhàn),最終也失敗了。
勿忘國恥,治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