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50歲后,很多人為啥沒有朋友了?
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人的年紀越大,往往就越孤獨。
道理很簡單,壽命越長,周圍熟悉的人就越少。如果是到了100來歲的時候,那人生不僅僅是走到了生命的邊緣,也是走到了這個世界的邊緣。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際關系構成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的重要部分,當這些人際關系的主體逐漸消散的時候,我們人生也就不可避免的虛化了。
除非我們可以繼續(xù)結緣,組建新的人際關系,但這對老年人來說非常難。
我一直有個觀點,那就是交朋友這個事只能發(fā)生在年輕的時候。

活到50歲后,很多人為啥沒有朋友了?
關于這個問題,我是經(jīng)過了很多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到了50歲后,朋友的數(shù)量未必是減少了,而是大家的來往變少了,以至于彼此已經(jīng)稱不上“朋友”了。
比如我的一個長輩,他是走南闖北的生意人,五湖四海都有結交的朋友,年輕的時候整天跟朋友在一起,根本閑不下來。
而在他50歲后,他周圍的朋友明顯變少了,特別是在他快60歲的時候,身邊基本沒有了經(jīng)常見面和來往的朋友了。
什么原因?
他說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大家沒有了彼此聯(lián)系的紐帶,一個是家庭和子女成了大家生活的重心,他們之間未必是沒有了情誼,而是很多時候身不由己罷了。

朋友之間的長久關系,取決于三方面的因素
一致的利益和共同的愛好才是朋友關系的基礎,上面提到的那個長輩,原來朋友多,主要是因為大家有生意往來,而后來隨著他的退休,淡出了那個行業(yè),自然就邊緣化了,很多人就斷了聯(lián)系。
其實人和人之間,不是沒有互相聯(lián)系的沖動和情感,而是缺乏互相聯(lián)系的身份和理由。
利益的格局會有變化,這是其一。其二則在于大家有沒有共同的愛好,愛好是伴隨終身的,比如有人就是愛釣魚,那有這個愛好的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彼此交流,打發(fā)時光。
而其三就是一些客觀因素,打個比方,你原來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朋友圈子基本都在北京,等到退休后,子女在國外需要你去幫著帶孩子,那你空間和時間就會逐漸消磨你的朋友關系。
這點大家應該都有體會,一對朋友如果四五年不見面,也很少有聯(lián)系,那肯定是變得陌生了,甚至從此再也沒有了交集。

為啥說交朋友只能是在年輕時候?
就我的體會來說,只有在年輕時候交下的朋友,才有可能對抗歲月漫長和現(xiàn)實距離的消磨。
我這里所說的年輕主要是指中學和大學時期,學校是相對比較封閉的場所,環(huán)境也相對單純一些,重要的是彼此還沒有經(jīng)過世俗環(huán)境的熏染,大家都有大把的空閑和心情,大家的內心還比較真誠,容易做到真心換真心。
雖然這個階段也有比較、虛榮心和一些功利性的成分,但總體而言還是可以建立起情誼來的。
等到進入社會,工作環(huán)境不一樣,大家很快被世俗劃分為三六九等,各自都有一攤子事要忙,再加上城市的流動性大,公私分明,再想結交和發(fā)展穩(wěn)定的朋友關系,就非常難。
這就是一些大單位的臨時工哪怕是工作一兩年都交不到朋友的原因之一,畢竟別人也會計算,他們不愿意在一個流動性很大的人身上浪費時間和感情。

如何在50歲后還能有朋友?
這要分兩部分來說,一個是之前朋友關系的維系,利益、感情等主客觀條件都具備,這樣就能保證長長久久的朋友關系。
當然,這還要面對無常的考驗,所以說一世朋友一生情,善始善終的關系很難得。
而在50歲之后呢,只要是能以誠待人,無論是跟年輕人交朋友,還是跟同齡人交朋友,都還有機會。
要知道,所謂傾蓋如故,人和人之間確實會有化學反應的,有的人哪怕認識了一輩子,也是氣場不合,而有的人哪怕是初次見面,也能一見如故。
人生來來往往,彼此惜緣才能不負相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