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衛(wèi)夫人《筆陣圖》、東晉·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全文及翻譯(原創(chuàng)自譯)
東晉·衛(wèi)夫人《筆陣圖》? ??
(原文)? ?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所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qū)W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范,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凈者。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zhí)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于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 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陸斷犀象。
“乙(戈畫)”,百鈞弩發(fā)。
“丨”,萬歲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橫折鉤)”,勁弩筋節(jié)。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zhí)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zhí)筆緩者,有心緩而執(zhí)筆急者。若執(zhí)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蝗魣?zhí)筆遠而急,意前筆后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jié)構(gòu)圓備如篆法;飄揚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竊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今譯)
自古以來,所謂“刀鋒、筆鋒、舌風”,其最重要的莫不過毛筆的筆鋒;在“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中,最重要且有價值的仍是書寫。曾經(jīng)秦朝的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的書法時很感嘆,感嘆的是他的書法缺少骨力。尚書蔡邕去鴻都觀看碑碣,去了許久而不復返,感嘆它的精妙。以上可以看出,真正追溯道的人是少數(shù)的,不明理的人是多數(shù)的。近些年來,(很多人)不追根溯源,只根據(jù)自己的性情而拋棄道的書寫,到最后才想起要了解一下出處,或者(有的人)學習的不夠充分,見聞很少,導致最終無法成功,浪費時間精力。(如果)這個人自己并不愿意去追根溯源,感悟自然(ps:即“格物致知”),就千萬別跟他再廢話談道了。如今我刪改了李斯所寫的《筆妙》,潤色文字提煉精華,總結(jié)出共七條內(nèi)容,并把他們加以形容,羅列在左面(ps:古人書寫是從右到左),遺留給未來的子孫們,把它變成規(guī)范化,這也是留給未來的賢人們,(讓大家)隨時反復瀏覽。
所用的毛筆,要取崇山峻嶺中的野兔毫(ps:即紫毫),最好是秋季的兔毫制作,筆頭的規(guī)格長約一寸,筆管長為五寸,鋒尖齊整,筆腹壯實的才是最好的。所用硯臺,取之前剛干涸不久的石頭,它們細膩光滑且滯澀,研墨之后墨會浮在硯上且充分體現(xiàn)墨的效果為最佳。用墨采取廬山松樹燒的煙作料,加上代郡出產(chǎn)的鹿角膠(ps:書畫、武備等諸多領(lǐng)域用膠一般都是動物膠或植物膠,比如豬皮鰾膠、鹿角菜等)而制成,(即使)陳放十年以上,(也會)強硬如石的,可使用。用紙當取東陽魚箋的品種,質(zhì)地柔軟光潔而滑潤,書寫時可得心應(yīng)手。凡學書法,要先學執(zhí)筆方法,若寫楷書(ps:泛意指篆隸楷),執(zhí)筆距筆頭約兩寸,若學行書草書,相隔筆頭三寸握筆。下筆書寫時,無論是基本點畫、波折還是有彎曲的地方,都須竭盡全身力氣來書寫(ps:坐姿極其重要,腳與肩同寬或呈丁字步,與地面撐牢,腰發(fā)力,傳達到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筆尖,將筆畫送出去)。初學者應(yīng)當先寫大字(ps:大約手掌大小即可),不適宜寫小字。善于鑒賞書法神韻的人,不一定可以寫出很好的字,善于書寫的人,也不一定善于觀察書法的神韻(ps:此句較難理解當時的說話語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善于書寫的人點畫多骨力,不善于運筆的人往往多生肥肉,多骨而少肉的稱為筋書,多肉而少骨的叫作墨豬;書寫多筋骨的人才能達到很高的造詣,乏力少筋的字屬于敗筆病體。寫字的人,要一一按照上面所說的內(nèi)容加以練習。
???????? 像千里排列陣云似有似無/像千里排兵布陣一樣若隱若現(xiàn),在書寫時有形與無形之間任意切換。
? ? ? ? ?猶如高山上墜下的大石,好似砸到下面瞬間崩裂開?。ǎl(fā)出巨大的聲響/震動)。
? ? ? ? ?如同擄掉的犀牛象牙一樣!(ps:〈文言〉陸:動詞,用同“擄”。擄掠)
???????? 同疾射百鈞的機弩,剛勁而極有殺傷力!
???????? 好比千年的古藤在倒掛,顯得堅韌蒼拔。
???????? 頗如巨浪崩翻在懸崖峭壁邊;或如同巨響的雷聲那樣有震懾力!
? ? ? ? ?筋骨韌勁的體現(xiàn),仿佛弓弩開張之時的樣子。? ??
? ? ? ?上面七條,就是上面我提到的用筆鋒出入斬斫陣勢圖。執(zhí)筆方法則有七種:有的人心急但下筆穩(wěn),有的心穩(wěn)但下筆急,有的人心與手配合不好,有的人沒有意的醞釀就開始寫;有的人握筆很遠而且書寫很急,而往往先醞釀筆意再書寫的才能寫出佳作。還有六種用筆,即是:結(jié)構(gòu)圓備如書寫篆書筆法,飄飏灑落似書寫章草,欹側(cè)險峻同書寫八分之勢,輕盈妍媚宛若書寫飛白之體,正直挺立好比鶴頭書(ps:也叫鶴書。指古時用于招賢納士的詔書,是當時的一種書體),郁拔縱橫頗具書寫古隸氣韻。要是確實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勿論書寫什么宇,都能使其各具象形神采,自然就會進入奇妙境界,而書道深奧之理也就可以完全掌握了。東晉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上虞制記。
?
?
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全文及解釋?
(原文)? ?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lǐng)者副將也,結(jié)構(gòu)者謀略也,飏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也,著筆者調(diào)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chuàng)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shù)也。
夫欲書者,先干研黑,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此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豎,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如列陣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fā),每作一點,如高峰之墜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狀如驚龍之透水,激楚浪而成文。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cè)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余字總竟,然后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fā)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fā)。予少學衛(wèi)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jīng),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

(今譯)
(我們平時)所用紙張,即是行軍圖/陣地;毛筆乃手握兵器;墨塊就是身著鎧甲(ps:我理解這里指的是沒有研磨過的墨塊,像甲片);硯臺則有如城池一般;我們內(nèi)心的思想(ps:意。)如同大將在號令三軍;平時的基本功就是輔助大將的副官;漢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形成謀略;行筆的起落(力量、速度等)直接影響到了整個戰(zhàn)爭的局勢;線條的前進與后退就像是發(fā)號施令;而每每轉(zhuǎn)折處即是殺戮!下筆要調(diào)和;頓筆則是收斂的按。剛開始學習書法,不會輕易表現(xiàn)出字的精髓,于是初遍臨摹要注重筆畫的準確性;二遍臨摹則略得些許字勢;三遍臨摹逐漸抓住這個字的根源(ps:并非要與原帖一致。);四遍臨摹再將其潤色使擁有遒勁感;第五遍則在前者基礎(chǔ)上增加收縮與挺拔的效果(ps:我理解為“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如果書寫的結(jié)果不夠自然,就要繼續(xù)加以練習不可放棄,多寫幾行。等到真正創(chuàng)作的時候,由于要書寫出靈動、順滑、有力量感的線條,那就很難去計算要練多少遍了。
但凡想要寫書作的人,從研墨開始就要聚精會神地靜思了。(思的內(nèi)容比如)把接下來想寫的字形、大小、間架結(jié)構(gòu)、陰陽、筋骨等提前設(shè)想好。意象要在書寫之前安排好,然后才能去書寫。如果眾多線條兒出現(xiàn)雷同,長得都像算籌一樣的前后齊平,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只能說是筆畫的筆法還算過關(guān)。以前鍾繇的弟子宋翼經(jīng)常這么寫,鍾繇就呵斥他。于是宋翼三年不敢見鍾繇并下決心改正。最終他每寫一波(挑兒)都有三折;每寫一個豎畫,都以藏鋒而為之;每寫橫畫就如排兵布陣般深不可測;每寫戈畫就像數(shù)不清的弓弩同時射出一樣有震懾力;每寫點畫,又像高峰墜下大石;每寫一鉤,其力量有如鋼鐵一般堅硬,筆畫與筆畫的牽絲就像萬年枯藤一樣蒼茫古樸有韌勁。每一次的收放就像行走中的人又巧妙地停住下來。字的氣勢如水上騰躍的驚龍,隨即拍打出像《楚辭》一樣精彩絕倫的浪花!
(ps:“算子”的理解:即算籌,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制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里,系在腰部隨身攜帶)
(以上說的都是真書,)如果想學草書,那就另有別的方法了。在上文所說內(nèi)容基礎(chǔ)上(ps:“須”有遞進的含義。),起筆的時候速度要緩,而越靠近收尾時速度越快(ps:但不可太快,線條會飄,后文有寫到),字體線條要呈龍蛇之態(tài),互相勾連而不間斷。同時,要更加注重線條力量感、起伏錯落感。書寫時線條仍不能(像算籌一樣)產(chǎn)生雷同。每個漢字中都會有發(fā)力點,而這個發(fā)力點將成為接下來的筆畫/字的總終點(ps:即為下一筆起點,牽絲連帶的意思)。然后按照這個終點,用空中搖筆的方式(連接下一個點)來書寫(ps:羲之的用筆似彈跳,顏魯公用筆如錐畫沙,是壓住筆行進的,與老王的筆法不同。所以這里的要筆應(yīng)是彈跳筆法)。草書的筆法中也同時要含有篆書、八分書、古隸等筆法相摻雜。此外,也不得急于書寫,這會導致墨不入紙,線條浮于表面。如果是因為著急所書寫,會顯得功力淺薄,用筆輕浮隨意。
(ps:“竟”的理解:《說文》:樂曲盡為竟。從音從人?!墩f文注》:樂曲盡為竟。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只有章草和行書等,不需要用此辦法。只需用“波”的辦法書寫就行了,但這個“波”沒有磔(ps:我的理解是,比如行書長橫,是弧線的,代表筋骨,也代表“波”,但此波不出燕尾。)。在八分書中還有一種波稱之為“隼尾波”,鍾繇的《泰山銘》和曹丕《受禪碑》中均現(xiàn)過這樣的筆法。學書的步驟,先要將八分書、章草的筆法融入到隸書當中,使其產(chǎn)生一種意象、金石氣、書卷氣。若沒有這個步驟直接練字就沒有這種感覺。我年輕之時,學衛(wèi)夫人的書法,認為自己即將有了很大的能耐??僧斘议_始渡江向北游覽名山大川,看見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又看見鍾繇、梁鶴的書法,去洛陽又看見了東漢蔡邕的《熹平石經(jīng)》三體,又從哥哥王洽的老家看見了東漢張昶[chǎng]的《華山廟祠堂碑》,才知道學習衛(wèi)夫人的書法只是浪費時間,于是更換了自己的老師,向這些碑碣學習。
兩篇文章的課程分析詳情請見《集王圣教序》系列課程第三、四節(jié)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