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議改“朱毛”為“毛朱”,主席拒絕:沒有朱哪有毛?
作者:相忘于江湖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留名青史的名將輩出。
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數(shù)以千計的開國將帥群體,更稱得上是燦若星辰、熠熠生輝。尤其是以十大元帥為代表的我軍杰出將領,創(chuàng)造了軍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開國十大元帥,彭總、林總、劉伯承帥、徐向前元帥能征善戰(zhàn);賀老總、陳毅元帥、聶榮臻元帥有勇有謀;羅榮桓元帥是杰出的政工干部,葉劍英元帥則是縱橫捭闔的高手。
十大元帥每一位都是一部傳奇,為什么總司令只能是朱老總?
青年朱老總
我軍以工農階級為主體,為人民群眾服務。
所以,能夠擔任我軍總司令的,出身工農階層的最具代表性;而我軍最初的起點工農紅軍的來源,絕大多數(shù)是貧苦農民,所以總司令的出身非常具有代表性。
從這一點上來看,十大元帥中有4位出身稍好,比如林總出身小地主家庭,羅榮桓元帥出身于鄉(xiāng)紳家庭,聶榮臻元素出身于小業(yè)主家庭,葉劍英元帥出身于小商人家庭。
其余6位元帥朱老總、彭總、劉伯承元帥、賀老總、陳毅元帥、徐向前元帥,都是農民家庭出身;像彭總、劉帥、賀老總都出身貧農,而朱老總則是佃農家庭出身。
在舊社會,佃農沒有土地,只能租種地主家的土地為生。
所以,從十大元帥的家庭出身來看,朱老總是最貧困的。
朱老總的母親生育了13個子女,由于無力撫養(yǎng)夭折了5個。家中排行第三的朱老總被過繼給伯父,在家族的全力支持才得以進入私塾,并一步步成為滇軍的旅長。
此時,十大元帥年齡排第二的劉帥,是川軍的團參謀長,其他元帥的軍事生涯才剛剛起步。朱老總從佃農之子到高級將領的勵志故事,在當時給無數(shù)人樹立了榜樣。
滇軍旅長時期的朱老總
十大元帥都是堅定的革命者,朱老總有度量、有毅力。
主席對朱老總的評語只有短短十個字,就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岸攘看笕绾#庵緢匀鐒偂?。主席這樣評價朱老總,是對這位黃金搭檔幾十年共事的由衷贊賞。
在舊軍隊,人到中年的朱老總已經是高官厚祿:在一般人看來,到達了人生的巔峰,完全可以“躺平”了。但朱老總放棄榮華富貴,提出加入組織的申請,卻被陳獨秀斷然拒絕,認為鍛煉考驗還不夠。
朱老總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他選擇到德國留學,尋找革命出路。在柏林,他遇到了小自己12歲的周公。朱老總虛心地向周公匯報自己的想法,終于得償所愿。
回國后,朱老總協(xié)助劉伯承、楊闇公策劃瀘州、順慶起義。
起義失敗后,朱老總又以南昌公安局長的身份參加了南昌起義,手下的兵很少,排在賀老總、葉挺之后,就連周公也把朱老總看作“一個忠厚的老同志”。
然而,三河壩分兵后主力失敗,唯獨朱老總率領的800余人在天心圩整軍以后,發(fā)動湘南暴動,并歷盡坎坷上了井岡山,和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實現(xiàn)了歷史性大會師。
井岡山會師
朱老總的堅持,給新中國保留了多少開國將帥?
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是我軍開天辟地的三大起義之中的兩個,南昌起義走出了朱老總等7位元帥、粟裕等4位大將、蕭克等6位上將,秋收起義隊伍走出了羅榮桓元帥、譚政大將、張宗遜等7位上將。
朱毛會師開啟了我軍一個時代,也奠定了朱老總“紅軍之父”的地位。
十大元帥都堪稱主席的臂膀,但只有朱老總和主席并駕齊驅:
早在留學蘇聯(lián)期間,朱老總就提出了游擊戰(zhàn)的思想,也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雖然這一軍事思想不被蘇軍教官接受,卻和主席異曲同工。
朱老總和主席戰(zhàn)斗在井岡山,留下了“朱德的扁擔”的佳話。
朱老總和主席一起開辟了蘇區(qū)根據(jù)地,并在1930年8月成為工農紅軍的總司令,從此成為了我軍的一面旗幟??箲?zhàn)時期,朱老總被委任為八路軍總指揮,授上將軍銜。
1946年6月,蔣氏悍然撕毀“雙十”協(xié)定,調集30大軍進攻僅5萬余人的中原解放區(qū),從而挑起全面戰(zhàn)爭。危機之下,朱老總又被任命為解放軍總司令,可謂眾望所歸。
抗美援朝,楊得志19兵團入朝之前,特意要求朱老總到山東曲阜看一看。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64歲的朱老總親臨曲阜,給部隊吃了一顆定心丸。
賀老總、朱老總和主席在延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寬厚和藹的朱老總似乎不像其他戰(zhàn)將一樣戰(zhàn)功顯赫。
實際上,在我軍的各個歷史時期,朱老總都是主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必不可少的搭檔。
井岡山會師,是南昌起義部隊的到來讓秋收起義部隊有了依靠。
創(chuàng)業(yè)時期,朱老總多次親臨一線,和敵人面對面激戰(zhàn);在一次突圍戰(zhàn)斗中,還犧牲了新婚不久的妻子伍若蘭。但是隨著我軍不斷壯大,朱老總已經不用親自操刀上陣。
土地革命時期,朱老總和主席一起提出了游擊戰(zhàn)十六字訣,接連打敗敵軍三次“圍剿”;第四次反“圍剿”主席不在,朱老總、周公還是粉碎了敵軍的圍剿。
長征路上,朱老總支持主席復出,并一起策劃了四渡赤水;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時期,朱老總和主席在延安和西柏坡掌控全局,在戰(zhàn)略層面上指導各大戰(zhàn)略區(qū)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解放戰(zhàn)爭初期,晉察冀初戰(zhàn)不利,長期被傅作義壓制。
主席讓朱老總出山去會一會難纏的傅作義。姜還是老的辣,朱老總一招精兵簡政,一招推陳出新,一招大力練兵,形勢很快逆轉。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說的就是朱老總。
毛周朱
朱老總的地位,是歷史和我軍的發(fā)展所確立的。
全面抗戰(zhàn)的1940年5月,逐漸進入相持階段,在主席多次電令下,朱老總回到延安主持后方大局。離開一線的朱老總,雖然年逾54歲,仍然目光如炬,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我軍的最大短板:陜甘寧邊區(qū)的軍民,嚴重受制于物資的短缺。
當時的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老百姓節(jié)衣縮食支援前線,生活艱難。朱老總經過深入的調研和考察,借鑒三國時期曹操的經驗,向主席提出了軍墾屯田、擴大生產的設想。
在主席的大力支持下,朱老總讓王震的359旅開赴南泥灣,拉開了大生產運動的序幕。很快,一年后的南泥灣徹底改變了荒蕪貧瘠的面貌,成為“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江南。隨后,留守兵團很多部隊也加入大生產運動。
抗戰(zhàn)勝利前夕的“七大”,第一次出現(xiàn)了朱老總和主席的巨幅畫像。
從此,一直到解放后的很多年,主席和朱老總的畫像,成為中國家庭和社會的一道風景。時至今日,在一些山村農家,還會看到遺留下來的朱毛畫像。
朱老總的地位,十大元帥、十大將在內的將領都是從心底敬服的。只有建國后一路飆升的林總,在特殊年代曾經批評朱老總“沒打過勝仗”“不配當總司令”。
1973年,有人建議主席把“朱毛”改成“毛朱”,主席拒絕了:朱毛朱毛,沒有朱哪有毛?朱在先嘛??梢娭炖峡傇谥飨男哪恐械牡匚?。
【朱老總參加勞動】
朱老總的歷史地位,甚至連我們的敵人也高度認可。
有文章說,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遠在海峽對岸的蔣氏聽說以后,看完開國十大元帥的名單,說了這么一句話:只有朱德能稱得上“帥”,其余九個人只能算“將”。
蔣氏還評價朱老總: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讓人永遠看不出他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