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立國最大的一次官場地震,朝中四貴之一的蘇威陰溝里翻船
隋朝自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官場地震全面爆發(fā),一眾大小官員為自己這張選票付出了嚴重的代價,丟了官的朝中知名人士達上百人,這是怎么回事呢?
還要從蘇威和何妥的一次爭執(zhí)說起,確切來說是何妥跟蘇威較真兒了。
“蘇大人所學可不止《孝經(jīng)》這一部書而已。如果令尊說過這句話,那蘇大人你就是不聽先父教訓,是為不孝。如果令尊沒說過這句話,那你就是跟皇上說謊話,是為不忠。敢問蘇大人您是不孝呢?還是不忠呢?”

這段話在邏輯思維上無懈可擊,聽得蘇威目瞪口呆,總不能說自己就是吹吹牛,忽悠大家吧。
說此話的人名叫何妥,時任國子博士,位不高權(quán)不重,頂多算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蘇威萬萬沒有想到這么一個小人物,居然敢挑釁自己,他心眼也不大,從此就跟何妥干上了。
何妥這個人是江南出身,曾在蕭繹手下供職,當年蕭繹兵敗后,以被俘虜?shù)膶W者身份留在北周。與蘇威相比,何妥確實是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是以蘇威覺得整死這個何妥,就像捏死一只小螞蟻。

可惜這位何妥雖是一個小人物,卻不是一只小螞蟻。他先后效力過蕭繹、宇文邕、宇文赟和楊堅,之所以混得這么堅挺,并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他那張嘴。
平定江南之后,楊堅招大臣們修訂禮樂。在大臣們的討論之中,一個叫蘇夔的大臣和何妥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
蘇夔和何妥誰也不讓誰,爭吵也越來越熱鬧。老大楊堅站出來拉架,讓眾大臣投票,看看支持誰。

這位蘇夔時任太子通事舍人,官不大但官路很廣,而且背景很深,因為他是蘇威的親兒子。
隋朝六個部長,蘇威一個人就干過三個,還就任過吏部尚書,現(xiàn)任吏部侍郎薛道衡和禮部尚書盧愷等人都是自己的鐵哥們兒,在朝中勢力可謂根深蒂固。為了一個何妥犯不著得罪蘇威的公子,所以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把票投給了蘇夔。

何妥不愿意了,他在四個老板手下干了四十多年國子博士,臨老了居然還在禮樂的專業(yè)領域,被一個愣頭青教訓,他自然不服氣。
受了氣的何妥馬上開始他的報復行動,在楊堅面前告了蘇威一狀。聽到何妥要告自己黑狀,蘇威開始很不以為然。這些年告他的黑狀海了去了,老板楊堅無一例外地站在了自己這邊,反而是告狀的人沒有啥好果子吃。這回只不過是討論禮樂,沒有涉及嚴肅的政治問題,蘇威相信這次老板依然會向著自己,就算何妥告贏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懲罰。

蘇威還是太小看了何妥,有沒有涉及嚴肅的政治問題,關鍵還是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何妥的這一黑狀角度非常精準,直接捅到了蘇威的命門上。
何妥這一狀告得非常有水平,他在楊堅面前口若懸河只字未提禮樂的事,而是禍水東引:“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攻侍郎李同和等共為朋黨,省中呼弘為世子,同和為叔,言二人為威之子弟也?!?/p>
聽了何妥的話,蘇威后背的冷汗“唰”地就冒出來了,因為他看到楊堅瞄向自己的眼神越來越冰冷,朝中的氣氛一下變得非常緊張。何妥又繼續(xù)爆料蘇威利用職權(quán)為自己的堂弟蘇徹、蘇肅等人謀求官位等違法行為。
楊堅再也坐不住了,馬上派自己的兒子蜀王楊秀和親信虞慶則調(diào)查此事。何妥并沒有信口開河,這些事全部屬實。
楊堅在看完了調(diào)查報告之后,徹底憤怒了。因為何妥提供的這份名單,可不是一份簡單的名單,薛道衡和王弘、李同和等人都是吏部的主要官員,而禮部尚書盧愷同時也兼任著吏部尚書的職位,可以說是把吏部一網(wǎng)打盡了。再加上蘇威任人唯親的事實,何妥就是想說,蘇威已經(jīng)把持了六部中權(quán)力最大的咽喉部門——吏部!

一直以來,楊堅對蘇威的忍讓,都是基于讓蘇威這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干活,幫他打理事務的目的?,F(xiàn)在這個經(jīng)理人居然在動自己的權(quán)力!隋朝只能是楊堅自己的,蘇威不過是一個臣子。楊堅把蘇威叫到了跟前,讓他念《謝晦傳》。
謝晦是一百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劉裕的臣子,在劉裕病故后,集結(jié)朋黨廢立皇帝。
看到這本書讓蘇威面如死灰,此時他心中最后一絲僥幸的心理都被絞的粉碎。蘇威摘掉了自己的官帽子向楊堅磕頭認罪,楊堅嘆息道“謝已晚矣”。

畢竟是跟了自己多年,楊堅沒有要了蘇威的腦袋,不過收了蘇威摘下的官帽子,只留下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虛位放其回家閑置。
隨后隋朝自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官場地震全面爆發(fā),許多親近蘇威的官員付出了嚴重的代價,為此事丟了官的知名人士達上百人。其中盧愷被免官沒幾天,就在家里郁悶死了,薛道衡被流放到了嶺南。

蘇威在朝中的勢力受到了毀滅性打擊,雖然后來楊堅念及舊情,又把他重新啟用,可是一直都是用了廢,廢了再用,從此再也沒有對政局起到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