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三海軍大型戰(zhàn)艦介紹-希佩爾海軍上將級

“希佩爾”級巡洋艦為高干舷平甲板型艦,該級頭兩艘在剛建成采用的是平直略帶外傾的艦艏和傳統(tǒng)的巡洋艦艉,并有著適度的球鼻型艏,以利于減少高速時的興波阻力。在建造“希佩爾”級巡洋艦時,由于焊接技術(shù)已有很大發(fā)展,因此該艦大量采用了焊接方法,這樣大大地降低了艦體重量,而且還有利于采用高強度鋼以提高整艦的防護強度。另外,在“希佩爾”級巡洋艦服役時,德國海軍已經(jīng)意識到,“沙霍恩斯特”級戰(zhàn)列巡洋艦與該級艦采用的直平艦艏在惡劣海況時有上浪嚴重的缺點,于是,在服役不久后就開始改裝為大西洋艦艏。這種結(jié)構(gòu)的艦艏比較適于北海和大西洋海域航行,而這種艦艏也成了德國大型戰(zhàn)艦的外觀標志。

船員:1382人
標準排水量:14050t
長/寬/吃水:202.3m×21.3m×5.8m
裝甲:主舷中部水線80毫米,艦尾水線70毫米,艦首水線4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25-30毫米,主裝甲甲板 30-8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cè)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 炮塔正面165毫米,頂部70毫米、側(cè)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揮塔150毫米雙層防雷裝甲,每層20毫米。
武器裝備:8門雙聯(lián)裝203mm口徑主炮;12門SKC/32(L60)型105毫米雙聯(lián)高炮,8座SK C30/(L83)型雙聯(lián)37毫米高炮;四座三聯(lián)裝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使用G7a蒸汽動力魚雷,備雷10枚。
船載飛機:2架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
動力裝置:3臺布隆-福斯式蒸汽輪機,輸出功率133631馬力,3軸3槳
水面續(xù)航力:續(xù)航能力7000海里/20節(jié)
最高航速:32.5節(jié)

服役的三艘希佩爾級均有其傳奇故事。

首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級于1940年4月參加了德軍進攻挪威的行動。當時,“希佩爾”奉命同“沙恩霍斯特”級兩艦掩護14艘運送陸軍部隊的驅(qū)逐艦,前往攻占納爾維克及特隆赫姆。4月8日,“希佩爾”號在特隆赫姆西北遭遇英國皇家海軍“螢火蟲”號驅(qū)逐艦。隨后,“螢火蟲”號被擊沉,但其艦長在軍艦沉沒前勇敢地驅(qū)艦撞擊“希佩爾”級,在其裝甲帶上撕開了一個大裂口。

1940年4月開始的“威塞演習”作戰(zhàn)行動中,“布呂歇爾”號與“呂佐夫”號戰(zhàn)列艦、“埃姆登”號輕型巡洋艦、“信天翁”號、“莫韋”號、“禿鷹”號魚雷艇在施韋因蒙德接載陸軍登陸部隊。1940年4月9日,當編隊進抵奧斯陸時,德國人認為不會遇到任何抵抗,所有艦只毫不猶豫地開進了峽灣。5時20分,編隊最前面的“布呂歇爾”號第一個沖進峽灣最窄處,而位于奧斯克堡要塞的挪威大口徑岸防炮首先相其開火?!安紖涡獱枴碧柖汩W不及受重傷,上層建筑被擊中起火,大火隨即蔓延開來。該艦隨后又被挪威岸防部隊發(fā)射的兩枚魚雷擊中,最后于7時23分沉沒,成為人類海戰(zhàn)史上唯一一艘被岸基魚雷擊沉的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傳奇--1946年7月1日,被美國海軍用作馬紹爾群島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的靶艦;7月25日參加第二次原子彈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