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窖大道酒莊首屆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論壇圓滿成功舉辦

粽葉飄香,喜樂安康,在2023年6月22日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當天,由臺灣歷史文化研究院主辦,明德公益研究中心承辦,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協(xié)辦的首屆“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論壇”在貴州茅臺鎮(zhèn)小窖大道酒莊隆重召開。



據悉,本次論壇匯聚眾多醬酒業(yè)權威、各行業(yè)翹楚以及多位知名教授(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有國臺辦對臺干部培訓中心原主任王杰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教授,民政部商聯(lián)國際非營利組織服務中心理事長孟繁佳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王超教授,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蘇州大學公益慈善與社會治理研究院施從美教授,中華歷史文化研究協(xié)會理事長蘇建誠教授,臺灣同光出版社總編李兆陽老師。同時論壇還特別邀請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前會長易涌老師、貴州省仁懷市老區(qū)建設促進會袁本才老師、原茅臺酒廠制曲大師陶和平老師,原茅臺酒廠酒師、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黃國剛老師,原茅臺酒廠酒師馮文杰老師,徐江懷老師,李志華老師,汪水老師,以及貴州日報遵義記者站陳富強站長,貴陽市南明區(qū)委黨校楊遵玉副校長以及小窖大道酒莊部分股東與股東代表出席本次論壇。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匠人精神
論壇上,多位學者教授、國寶級釀酒大師、知名企業(yè)家以及小窖大道傳承人圍繞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釀酒文化、釀酒技藝傳承及工匠精神展開了各自的分享。
論壇開幕由王杰教授進行致辭,他表示時隔兩年后再次來到茅臺鎮(zhèn),在看到小窖大道第四代傳承人依舊一個不落的堅持傳承,王杰教授表示十分感動,并引用總書記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認為小窖大道酒莊的傳承響應了國家號召,并表示傳承要關注著“心”,離不開的則是“古窖池、古技法、老匠人”。
隨后,小窖大道首任莊主蘇建誠教授繼續(xù)表示,作為一名臺灣同胞,蘇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華文化傳承。但隨著科技發(fā)展、商業(yè)變遷,快餐文化的極具推崇下,他表示自己一直擔心的就是在不久以后,吃、喝到好東西的幾率會越來越小。直到遇見國寶級釀酒大師袁仲華后看到了傳承的希望,遂毅然決然的走上復興國粹釀藝的道路上,“要做一件茅臺所有酒廠都做不了的事”;并發(fā)動到場嘉賓做“為復興傳統(tǒng)國粹釀藝的拋磚引玉者”,將本次“高含金量論壇”作基礎,先進帶動后進,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復興傳統(tǒng)國粹釀藝,弘揚工匠精神”的康莊大道上。

緊接著,3755低水分國粹釀藝第三代傳承人,三茅譚文興也進行了分享,他首先表示如此具有社會意義的論壇能夠在小窖大道舉辦感到十分榮幸,并對所有嘉賓及為這份事業(yè)做出貢獻的先驅守護者們表示真摯的感謝,感謝他們給予的支持與鼓勵。之后,譚文興講訴了自己做酒的起源和與師傅二茅袁仲華的相識過程,在了解到國粹釀藝因成本高、風險大、難度大沒人愿意這樣做時,決心拜師于袁老師學習3755低水分國粹釀藝,在結緣蘇教授并由其引薦有幸認識到蒙牛創(chuàng)始人牛根生先生,二茅師徒倆的故事打動了民族企業(yè)家牛根生先生。已然退出商界、專注于公益的牛根生,聯(lián)合一眾著名企業(yè)家,以公益方式,以個人名義鼎力支持建立小窖大道酒莊,復興低水分國粹釀藝,為中華民族留一瓶好酒。
2013年,牛總親自到茅臺鎮(zhèn)選址,建議酒莊結合企業(yè)運營的方式傳承國粹釀藝,并一再強調酒莊要做到不滿十年不出廠,把所有心思放在國粹釀藝的傳承和培養(yǎng)傳承人上面,就是要為中華民族留一壇好酒。
在之后的研討會環(huán)節(jié)中,多位學者、教授、老師、股東及股東代表們也就文化傳承和工匠精神相繼進行探討與分享。
論壇分享精選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教授:向老匠人與傳承人表達敬意,尤其對從一茅到四茅傳承至今的敬意,并表示文化傳承的力量體現(xiàn)在大道上,用論語中“天之將喪斯人也”來引喻,將大道定義為斯人,后代如果沒有文化,文化就無法傳承,致敬幾代匠人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將低水分國粹釀藝這項傳統(tǒng)技藝傳承下來。
原茅臺酒師徐江懷老師:人生在世,有的輕于鴻毛,有的重于泰山,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小窖大道在傳承上面貢獻很大,將工藝在茅香酒14項的基礎上擴展至18項,并認為酒莊以存放10年為限,已經滿足了一瓶好酒的標準。
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酒如神通,將人道與天道打通,作為催化劑,小小的小窖大道,是廟小乾坤大,因為酒莊內有一群酒文化的守護者。并表示不久前由總書記親自組織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統(tǒng)發(fā)展會,表明了文化的傳承其實已經進入了國家發(fā)展的頂層設計中。小窖大道的“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其實就是最好的工匠精神,恒久的堅持、無限的耐心、永恒的等待,從人盡其興到物盡其興,就是傳統(tǒng)的天地的精神,是一種大孝,而酒不止是一種物質,它也變成一種精神化,借助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自信,將把它推到全世界去,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重。
雄牛資本創(chuàng)始人黃灌球先生:“我覺得我們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我的觀點是,其實我們是一幫情懷的企業(yè)家,當初投錢十年不賣酒做了一個嘗試,但是這兩天我很高興,在第一次喝了55度的酒后,我們的成果出來了,這個作為茅臺鎮(zhèn)獨特的情懷,我有信心將我們的文化以酒為載體的情況下,能夠走的更遠。”
老?;饡硎麻L雷永勝先生:以牛根生先生走遍全世界只為最好的牛奶,將所賺的錢用于全世界的公益慈善為榜樣,??倧呐D淘俚骄魄f10年不出廠只為做最好的酒,是將文化傳承下去為目標,做成“社會企業(yè)”推動社會發(fā)展,改變人類生活環(huán)境,使社會更美好。但是想要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文化傳承仍需要不斷的新力量加入。
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創(chuàng)會會長易涌主席:中國的白酒是5000年農耕文明的一個結晶,茅臺鎮(zhèn)作為中國酒都的核心產區(qū)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小窖大道將3755國粹釀藝傳承至今,倡導仁懷幾千家白酒企業(yè)向其學習對文化的尊重,對老技藝的傳承。
民政部商聯(lián)國際非營利組織服務中心理事長孟繁佳教授:工匠精神體現(xiàn)在小窖大道酒的制造生產環(huán)節(jié)上,是由釀酒大師將酒的文化傳承下去,而文人通過文章與詩句贊美天地,從而將酒文化與精神傳播出去,“好酒敬天,工匠精神敬地”,做真事、講真話。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王超教授:從進到小窖大道酒莊就有很大的感觸,這里可以作為酒文化創(chuàng)新的一個行動學堂,酒是作為傳承“精神、文化以及財富”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載體,從四個維度來闡述酒載體,從經濟的維度它是一個資本變現(xiàn)的財富,社會維度它是影響建立和傳承社會關系,文化維度可以上升至符號維度,創(chuàng)新維度它已經超越了酒本身…
蘇州大學公益慈善與社會治理研究院施從美教授:很感動、很震撼,小窖大道將工匠精神真正的本質真諦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中,年輕人更浮躁,但是第四代能夠靜下心、耐住寂寞去做文化傳承,是很難的,卻在小窖大道卻看到了。
3755低水分國粹釀藝第四代傳承人代表游正:致敬二茅袁仲華能夠堅持50年如一日的大工匠精神,并感恩師父三茅譚文興的教導之恩,四茅弟子定會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茅臺制曲大師陶和平老師:從醬酒文化說起,是繼承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現(xiàn)代茅臺酒的工藝操作還是沿用以前農耕文化操作,好酒講的就是“一曲二糧三功夫”,其中功夫也就是這幾代人傳承至今的老手藝,要想酒好就不能脫離工匠精神,確保酒質做到80年代前的低水分質量。
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茅臺釀酒大師黃國剛老師:通過袁老師認識三茅,在了解到他要傳承傳統(tǒng)工藝的理想后,我支持他這樣做,不會讓這份老手藝丟失在這一輩人里,愿意將所學到的傳統(tǒng)工藝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
原茅臺酒師李志華老師:深知為中華民族留下一壇好酒這份事業(yè)的艱難,希望我們大家能夠攜手將這份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下去,將這份大工匠精神發(fā)揚光大,為中華民族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論壇最后,蘇建城教授再次感謝各位先驅守護人與各界專家教授的支持,小窖大道要做真人、干真事,走出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讓白酒界、中華民族為小窖大道感到光榮,最后蘇教授表示很高興能為復興中華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出一份力。

在本次論壇中,各位嘉賓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分享了對于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的理解。在當今充滿誘惑和挑戰(zhàn)的時代,只有堅守初心,不斷努力,執(zhí)著堅持,才能讓中華文化在當代人面前展示出更加生動的魅力。希望本次論壇能夠起到倡導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的作用,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為我們的優(yōu)秀中華文化和傳統(tǒng)技藝注入更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