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提升1度,免疫力翻倍,遠紅外“溫熱療法”有效提升體溫
近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出門族”每天必過的防疫關卡之一。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體溫監(jiān)測點使用的都是電子體溫槍,不論是測額溫或是腕溫,只要輕輕一掃,幾秒鐘就會測出體溫。
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發(fā)熱,但是,看著溫槍上的示數,很多人陷入了另一重困惑——為什么我的體溫還不足36℃,難道是要“涼”?


人類確實比一百年前“涼”了
以往,大多數人會認為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但是,近些年,在健康狀態(tài)下,不論我們怎么測體溫,一般也只有36℃+。
對此,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最近一項新研究也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xù)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
為什么我們的體溫在變低?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來看,現代人與古代人并不相同。
1人體炎癥減少
炎癥與體溫變化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炎癥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體溫。
然而,隨著醫(yī)學進步,人類的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2環(huán)境溫度更適宜
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而現在,大部分人家可以通過空調、暖氣等設備讓室內冬暖夏涼。
當人長期處于適宜溫度中時,能量消耗減少,體溫也因此演化至更低。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

雖然沒有體溫下降或者上升后,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范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
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曾經,也有美國的醫(yī)學人士提出:體溫降低1℃的話,免疫能力就會下降30%。體溫在35℃時,也是癌細胞繁殖的最佳溫度。
體溫偏低也先別怕
現在想想自己35℃、34℃的體溫,您是不是更害怕了呢?
其實,您的“低體溫”,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體溫槍設置錯了。
紅外額溫計都有“體溫”模式和“表面溫度”模式,如果你選成了“表面溫度”模式,那么很可能測出來就是34℃左右。
二、如果您測量的是額溫,那么溫度稍低也是正常的。
額頭因為長期暴露在外部環(huán)境中,所以表面溫度本來就偏低,通常在33℃~34℃左右,并不能準確地反應人體體溫。
所以,臨床上常以口腔、腋窩和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
而且,現在也有很多電子測量設備,開始以腕溫代替額溫做初步的發(fā)熱篩查。
部位
溫度正常范圍
腋窩
36℃~37℃(平均36.5℃)
口腔
36.3℃~37.2℃
直腸
36.5℃~37.7℃
此外,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是個體差異。因為有部分人體溫長期略高一點,都屬正常。
如何提高體溫?
1每天泡腳喝溫水
2溫柔運動
據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的運動能提升體溫,增強免疫細胞的“戰(zhàn)斗力”,對免疫力提高自然是好作用。
3保證充足營養(yǎng)
做到均衡飲食,給細胞提供充足營養(yǎng),保證細胞健康,人體就健康(相關文章參見《人類只生一種病—細胞?。∵h紅外線可治“細胞病”》)。
4
遠紅外線具有溫熱效應,是提升體溫不二之選
遠紅外線有較強的滲透力和輻射力,具有顯著的溫熱效應和共振效應,它易被物體吸收并轉化為物體的內能。遠紅外線被人體吸收后,可使體內水分子產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強其分子間的結合力,從而活化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體細胞處于最高振動能級。
,時長01:59
【來源:本文內容來自網絡綜合整理,我們致力于保護版權,部分圖片作品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