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 | 王力先生對古代漢語句子的分類
◎蘇培成
王力先生是中國語言學的大家。1954年由中山大學調(diào)入北京大學,王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的第一門課程是漢語史。1958年,他把講稿分上中下三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書名叫《漢語史稿》。中冊是語法史。在語法史里,他提出了句子的四種類別,就是使成式、處置式、被動式和遞系式。到了晚年,他修訂了《漢語史稿》,改名為《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詞匯史》。其中的《漢語語法史》于198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這本書里,他把古代漢語的句子分為六類,就是在《漢語史稿》中冊的基礎上補充了能愿式和連動式。這里說的“某某式”指的是句子謂語部分的構(gòu)成。下面我們就扼要地介紹這六類。
一、能愿式
能愿式又分為兩式,就是可能式和意志式。在上古時代,可能性的表示最常見的是“能、可”二字?!澳堋弊直硎灸芰ψ龅玫?。它本來是個動詞,后面帶直接賓語。但是,它很早就被用作助動詞,后面是動詞或動詞詞組,共同組成能愿式謂語。例如:“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保ā盾髯印駥W》)“可”字表示被動的能。在上古時代,“可”字后面的動詞一般都有被動的意義。例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保ā墩撜Z·公冶長》)在上古時代,意志式一般用助動詞“欲”字,與后面的動詞組成能愿式謂語。例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
二、連動式
連動式指的是兩個以上的動詞連用,中間沒有停頓的一種語法結(jié)構(gòu)形式。大概在原始漢語里就有了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不過后來這種形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樣化了。例如:“來歸自鎬”里的“來歸”(《詩經(jīng)·小雅·六月》),“昔者湯將往見伊尹”里的“往見”(《墨子·貴義》),“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里的“呼取”(杜甫《客至》)。
?
三、使成式
從形式上說,使成式是一個動補詞組,即由及物動詞加形容詞(如“修好”“弄壞”),或者是由及物動詞加不及物動詞(如“打死”“救活”)構(gòu)成;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為及其造成的結(jié)果用一個動詞性詞組表達出來。大約在漢代,使成式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到了晉南北朝以后,應用就更為普遍了。例如:“漢氏減輕田租”里的“減輕”(《漢書·王莽傳》),“無令長相憶,折斷綠楊枝”里的“折斷”(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
四、處置式
處置式就是“把”字句。就形式上說,它是用介詞“把”字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就意義上說,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一種處置。唐代以后,處置式產(chǎn)生了。例如:“閑常把琴弄,悶即攜樽起?!保ㄈ稳A《寄杜拾遺》)“悠然放吾興,欲把青天摸?!保ㄆと招荨冻跸挠卫阗ぞ帷罚鞍涯懔止媚飼喊仓帽碳啓焕铩!保ā都t樓夢》第三回)
?
五、被動式
在原始漢語里,被動式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被動式是春秋時代產(chǎn)生的“為”字句和“見”字句。例如:“不為酒困?!保ā墩撜Z·子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保ā肚f子·秋水》)“被”字句大約萌芽于戰(zhàn)國末期,到了漢代就普遍應用起來了。例如:“萬乘之國,被圍于趙?!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兄泌取妻,始入門,夜被劫。”(《宋書·宗愨傳》)
?
六、遞系式
遞系式又叫兼語式。在遞系式中,同一個名詞身兼兩職,它既作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又作后一個動詞的主語。例如:“我讓他去?!边h在上古時代,遞系式就產(chǎn)生了。例如:“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易·需卦》)在先秦,“命”“使”“遣”“令”一類動詞時常用于遞系式。例如:“王命眾悉至于庭?!保ā渡袝けP庚上》)“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保ā肚f子·秋水》)“乃遣子貢之齊。”(《墨子·非儒下》)“令彭氏之子御?!保ā赌印べF義》)
?
1960年,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古代漢語,首創(chuàng)“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jié)合的教學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部決定請王力先生用三結(jié)合的體系主編一部高校通用的《古代漢語》教材。這就是隨后由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這部教材多次重印。截至1997年,共出版近一百五十萬冊,社會影響巨大。在教材第三單元的古漢語通論里提出了另一套古代漢語的句子體系,共四講,就是:“判斷句,也字”;“敘述句,矣字,焉字”;“否定句,否定詞”;“疑問句,疑問詞”。這兩套句子體系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根據(jù)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提出的對策。使用時,一位開始學習古代漢語的讀者,最好選用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它把古代漢語的句式結(jié)合相關的虛字論述得不但清晰而且深入。如果是一位研究漢語語法史的學者,要了解古代漢語句法的演變過程,那就必須認真鉆研王力先生的《漢語語法史》。不管選用哪種教材,要多讀例句。抱歉的是這篇小文受到篇幅所限,例句很少,而且解說也較簡單,只得麻煩各位讀者設法補充。另外還要說明,小文主要介紹王力先生關于古代漢語句法研究的成果,從說明到例句多是摘錄王力先生的著作。不妥之處,敬祈指正。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1期《學林》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