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上也安裝有源相控陣大盾的好處

現在統(tǒng)計盾艦的數量,往往只統(tǒng)計到驅逐艦。比如目前誰誰家馬上就有第40盾的模塊入塢,而且已經服役了大約20艘現成的有源大盾主力艦艇。其實這個統(tǒng)計范圍,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早在2012年就服役的首艘翹頭,也就是16艦上面,早早的也安裝了4面海之星有源大盾系統(tǒng)。這其實是全球第一艘安裝完整的有源相控陣系統(tǒng)的載機艦艇。甚至是遠遠領先號稱全球實力最強的美國海軍的航母艦隊。美國海軍目前有10艘尼米茲級超級航母,但是其本身雷達探測系統(tǒng)卻比較簡單,只有一面旋轉的大型預警雷達,還不是有源相控陣體系的。其信息獲取能力完全無法和16艦上正規(guī)的4面有源大盾相比較。而到了17艦上,更是優(yōu)化了4面有源大盾的安裝方式,改為對角線安裝,而且提高了安裝高度,升級了性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誰誰家裝備有源大盾艦艇的數量,

其實應該在各種裝盾的驅逐艦外,再加上2艘。也正是看到今后大型載機艦艇上也安裝有源大盾是未來的趨勢,因此美國海軍才開始在新一代福特級航母的艦島上,同樣安裝多種盾面。不過到目前已經下水的2艘福特級,都沒有達到服役的狀態(tài)。因此在這方面,誰誰家的2艘翹頭是完全實現了局部技術領先的。而未來更多的載機大平板上安裝有源4面大盾也是標配。誰誰家的載機大艦,能在全球率先安裝有源盾面,瀚海狼山認為首先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當年引進16艦的外殼時,上面就預留了安裝盾面的位置和內部的設備空間。也算是前蘇聯(lián)1143.6級載機巡洋艦探測系統(tǒng)的一種先天設計。不過作為該型號首艦的庫茲涅佐夫號上的系統(tǒng),距離16艦上安裝的4面海之星雷達,則性能差距巨大。因此16艦也可以算是在原設計上基礎上,利用高技術大大提高性能的一個典范。
16和17艦上有這樣的系統(tǒng),相對其他國家的同類載機大艦的自身信息化能力,都堪稱豪華版本。這種差距,只有橫向比較才能對比的更清楚,比如同為6萬噸級的載機新艦。英國的女王號和親王號上,卻只有S-1850M大型警戒雷達。綜合性能和16與17艦上的4面346和346A海之星有源相控陣大盾差了不止8條街。4面有源大盾可以探測本艦半徑500公里之內的所有空情,而且可以同時對付數百個目標。這是一般的固定翼預警機都無法達到的能力。而且有源大盾有強大的電子戰(zhàn)性能,這一點也超過了一般的輕型艦載預警機。誰誰家在最早的2艘6萬噸級的載機大艦上就安裝最強大的海之星有源相控陣雷達,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出來的。畢竟目前只有2艘載機大艦,而且還都不具備艦載固定翼預警機,而未來面對的海上對手,卻是全球實力最強大,實戰(zhàn)經驗最豐富的對手。因此就不能和對手的尼米茲級一樣,只把本身作為收放艦載機的平臺。

而必須把2艘國產翹頭,既作為艦隊作戰(zhàn)的航空打傘的平臺,又作為脫離陸地體系支撐之后的信息化作戰(zhàn)指揮中心。這也是裝備海之星這類昂貴系統(tǒng)的目的之一。過去美國海軍一向認為他家以航母戰(zhàn)斗群為核心的海上攻防體系天衣無縫。不過在ASBM反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異軍突起,以及誰誰家的海上綜合體系越來越強大后,美國海軍也認識到航母自身的信息獲取能力必須大大強化,因此到福特級也開始裝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