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魷】美洲豹超全解析。。。
? ? ? ? ? 大家好,我是酸漿魷,本期又來陪大家嘮嗑了,本期呢,承接上期主題,和各位小伙伴們嘮一下大型貓科-碎骨殺手-美洲豹,在具體探究本期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對美洲豹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因為本期的內(nèi)容可能會有點難懂,介紹一下方便我下面的講解,美洲豹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貓科-豹亞科-豹族-豹屬-美洲豹亞屬-美洲豹種的南美大型貓科動物,美洲豹和豹外觀花紋長得很像,但體型更像虎,尾巴較短,特別是眼窩內(nèi)側有腫瘤狀突起為其主要的特征,這個腫瘤狀突起是豹、虎和其他豹屬動物所沒有的。美洲豹頭的比例較大,臉較寬,前胸較粗,身體肥厚,肌肉豐滿,四肢粗短。身上的花紋美麗,黑色圓形環(huán)圈較大,而且圓環(huán)中一般都有一個或數(shù)個黑色的斑點,由于是圓環(huán)而不是條紋,所以很容易與虎相區(qū)別,但它的圓環(huán)又與豹的較小而環(huán)內(nèi)中空的環(huán)紋顯著不同,細看時不難分辨。尾巴顯著地短于豹尾,僅略長于身長的1/3。美洲豹在頭上和四肢上的花斑為黑色的斑點,毛色同豹差不多,全身呈金黃色至橘黃色,但偶而也能見到極少數(shù)黑色或白色的變種。好嘞,現(xiàn)在各位小伙伴對美洲豹有一個基礎的了解了吧,現(xiàn)在正片才剛剛開始,說起第一個‘大型貓科‘,美洲豹真的不愧此名,美洲豹體重35-150千克,體長110-180厘米,尾長0.5-0.75米,肩高0.7米。這個數(shù)據(jù)僅次于東北虎和非洲獅,不要說西伯利亞虎也比美洲豹大,經(jīng)最新的DNA測試表示,曾經(jīng)被認為是不同亞種的東北虎和西伯利亞虎,其實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叫法。接下來是捕食方式:美洲豹之所以被稱為碎骨殺手,是因為它在擊殺獵物時不同于其他大型貓科生物,其他貓科都是咬住獵物頸部的軟組織,然后扭脖將獵物的喉嚨以及頸部骨骼咬錯位,從而達到擊殺獵物的效果,而美洲豹的擊殺方式則更為霸道:雖說美洲豹也常采用其他豹屬動物那樣的技巧,深深咬住對手喉部或使其窒息,但有時也會采用一項獨門必殺技:直接用犬齒洞穿獵物(尤其是水豚)雙耳間、顱骨處的顳骨,貫穿大腦。這有可能是為“破開”龜殼做的適應性調(diào)整;龜這類帶盔甲的爬行動物在更新世晚期物種大滅絕后,就可能成為美洲豹大量捕食的獵物。咬穿顱骨的做法在捕食哺乳動物時被專門采用;面對凱門鱷這類爬行動物時,美洲豹會跳到獵物背上,切斷頸椎,讓獵食對象動彈不得。包括平均重約385公斤(849磅)的大型棱皮龜在內(nèi)的海龜,會盡量把巢安在海灘上;美洲豹攻擊它們時,會咬對方的頭,往往會把這類獵物的腦袋給咬下來,再拖走吃掉。傳聞說,美洲豹在捕殺馬時,會跳到它們背上,一只爪子按住馬的口唇,另一只按在后頸上,然后用力扭,造成頸部錯位。那說了這么多,它到底會吃些什么呢?通過多年來的研究表示,美洲豹通常獵食凱門鱷、鹿、水豚、貘、西猯科動物、狗、偽狐屬動物,有時甚至捕食水蚺。不過,這種貓科動物也會吃任何捉得到的小型物種,包括:蛙類、小型嚙齒目及豪豬、鳥(主要是鳳冠雉科這類生活在地面的鳥)、魚、樹懶、猴,還有龜。舉例來說,在伯利茲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做的一項研究表明,當?shù)孛乐薇氖匙V主要包括犰狳科動物和無尾刺豚鼠。有些美洲豹還獵食家畜。美國為數(shù)不多被報道的美洲豹中,有一只名叫“首領”,人們還發(fā)現(xiàn)它捕食過美洲黑熊。人們在它糞便中找到毛發(fā),并在一具黑熊被部分消化的尸體上發(fā)現(xiàn)顱骨處明顯有美洲豹咬穿的痕跡,從而得出這項推論。這表明,美洲豹或許在黑熊還在那片地區(qū)時獵捕過黑熊。人們還知道,眼鏡蛇會躲避美洲豹,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偶爾也會淪為對方的獵物。好了,本期內(nèi)容到這里就差不多結束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美洲豹這種生物,還有就是我還會寫一期美洲豹的進化史,因為最近比較忙就先不給這期進化史錄視頻了哈,它會發(fā)到我的專欄里,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好嘞,又到了放預告時間,下期錄一下我第二期講到的亞馬遜森蚺的補充版-綠水蟒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詳解,好了,如果各位小伙伴喜歡聽我陪大家嘮嗑的話,別忘了一鍵三連加關注,我們下期再見,拜拜ヾ(?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