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的由來和含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二十四節(jié)氣: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準確時間,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規(guī)律(例如"四立"標志著季節(jié)更替,雨水、谷雨、小滿、小大雪反應降水現(xiàn)象,“兩分兩至”反應太陽直射情況等)
立春:春季到來,風和日暖,有萬物復蘇的跡象。
雨水:標示著降雨開始,多為小雨。天氣變化不定,易出現(xiàn)寒潮,忽冷忽熱。
驚蟄: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動冬眠蟄伏的昆蟲。雨水增多,生機盎然。(“驚蟄始雷”僅與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氣候規(guī)律相吻合)
春分: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天氣暖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清明:即“氣清景明”,自然界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景象,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即“雨生百谷”,降水明顯增加,谷物能茁壯成長。中國南方往往會形成長降雨。
立夏:盛夏時節(jié)的開始,氣溫逐升,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生長旺季。
小滿:進入雨季,南方往往會出現(xiàn)大范圍的強降水,北方降水量較小且溫度上升快。小滿,指江河漸滿,另有說法是北方夏熟作物還未完全飽滿。
芒種:宜種有芒的谷類作物(稻、黍shu、稷ji等),過了這個季節(jié),農(nóng)作物成活率將越來越低。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
夏至:太陽直射地面位置打到一年中最北端,北半球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這一天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沿北回歸線向南移動。
小暑:盛夏開始的標志,意為天氣開始炎熱,但沒到最熱。進入伏天,天氣變化無常,高溫潮濕多雨(東南季風帶來的海洋水汽),雷暴漸多。
大暑:指炎熱至極,中伏前后,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雷暴頻繁。(依舊受季風影響)
立秋:進入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但酷暑未盡,炎熱依舊。
處暑:即“出暑”,天氣雖仍熱,但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
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冬季風逐漸代替夏季風,天氣轉(zhuǎn)涼,寒生露凝
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往后北半球白晝開始短于黑夜。時至秋分,暑氣已消,天氣轉(zhuǎn)涼,暑涼相分。
寒露:寒氣漸生,晝夜溫差大,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在冷高壓控制下,雨季結(jié)束,少雨干燥。
霜降: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冷空氣南下頻繁。
立冬:進入冬季,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yǎng)狀態(tài),南方還不是很冷,但北方已經(jīng)開始下雪。
小雪:寒潮與冷空氣活動較為頻繁,天氣漸冷,降水漸增。
大雪:標志著仲冬時節(jié)正式開始,氣溫顯著下降,降水增多。
冬至:太陽光直射運動轉(zhuǎn)“日行南至,往北往復”的轉(zhuǎn)折點,陽氣上升,標志著萬物更新,新的輪回開始。南方有祭祖的習俗,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
小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xù)降低。(北方這個時候一般比大寒更冷)
大寒:天氣寒冷到極致。
大寒以后立春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