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一個華人青年在美國被殘忍殺害,兇手竟無罪釋放

整整39年過去了,這個案件依然是美國華人心頭的一道傷疤。
欠債者還錢,殺人者償命,這是不容置疑的天理。
然而,在39年前的美國,法官卻堂而皇之地宣告,自己沒時間去調(diào)查案件的真相。
一起殺人案的受害者,就這樣含冤而死。

● 陳果仁(Vincent Chin,1955-1982)
而兇手則被判了緩刑,交了3000塊錢的罰款,就可以大搖大擺從法庭上離開。
這是什么樣的法律?這是什么樣的公正?
之所以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受害者陳果仁的母親說的:
“只因為我兒子是華人?!?/strong>
美國各地的華人乃至亞裔憤怒不已,紛紛舉行抗議示威,可是非但沒有換來公正,反而換來了更大的羞辱:
兇手直接被改判無罪。
整整39年過去了,這個案件依然是美國華人心頭的一道傷痕。
1
陳果仁絕對不會預料到,喜氣洋洋的婚禮當天,竟然變成了自己的葬禮。
1982年6月28日,原本是這個華人青年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日子。
他已經(jīng)預定好了婚宴,做好了精心的準備,打算在這一天迎娶自己相戀已久的女孩。

● 陳果仁
然而,新娘子卻在這一天迎來了自己的新身份——遺孀。
27歲的陳果仁,在大婚的前幾天,在單身派對上被當眾打死。
美國的年輕人往往都喜歡在結(jié)婚之前,開一個單身派對,和朋友們聚會玩耍,度過最后的單身之夜。
陳果仁作為第二代華裔,也被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影響,召集了幾個好友。
他們把聚會地點選在了一家名叫“花花公子”的酒吧。
之所以選擇這家酒吧,是因為它離陳果仁的家很近,就算是喝醉了也能夠很快回家,不會影響幾天后的婚禮籌備。
畢竟都是年輕人,到了酒吧之后,很快就載歌載舞。
陳果仁和同伴們都喝了不少酒,跳起舞來也格外盡興,成為了酒吧里引人注目的存在。
正當他們沉浸在快樂當中的時候,災難已經(jīng)不聲不響地逼近。
在酒吧的角落里,兩雙陰冷的眼睛緊緊盯住了他們。

● 兇手之一羅納德·艾班斯
羅納德和邁克爾,是一對白人父子,他們此時的身份是下崗工人。父子倆供職于同一家汽車公司,也幾乎同時收到了公司的解聘通知。
雙雙失去了飯碗,對于家庭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兩個人選擇了借酒澆愁。
羅納德看到陳果仁和他的朋友之后,突然走過去破口大罵:“就是因為你們這些狗娘養(yǎng)的小混蛋,我們才會丟了工作!”
陳果仁被罵得一頭霧水。
但是年輕人都有血性,怎么可能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侮辱?

● 兇手之一邁克爾·尼茲
他們很快就發(fā)生了激烈的肢體沖突。人高馬大的羅納德和邁克爾明顯具有體力優(yōu)勢,陳果仁一行人不是對手,倉皇逃出了酒吧。
卻未曾想,白人父子竟然追出了酒吧,要置陳果仁于死地!
2
陳果仁跑到了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兩個白人很快就追了上來。
店里空間不大,陳果仁退無可退,目露兇光的羅納德?lián)]舞著一根球棒,沖著陳果仁的腦袋就狠狠砸了下去。
陳果仁想要掙扎逃跑,可是邁克爾死死將他按倒在地,根本無法掙開。
羅納德像發(fā)了瘋一樣,一棒又一棒,不停揮舞下去,陳果仁的頭骨碎裂了。
等到警察趕到,將他送到醫(yī)院的時候,陳果仁已經(jīng)陷入了昏迷。
由于傷勢過重,醫(yī)生們根本就無力回天,在昏迷了4天后,陳果仁的生命永遠都定格在了27歲。

● 陳果仁
兇手為什么要殺死陳果仁?
他們與這個華人青年素不相識,根本就沒有什么深仇大恨,怎么會莫名其妙就下了如此毒手?
真實的原因,荒唐得讓人覺得可笑:
他們把陳果仁當成了日本人!
羅納德和邁克爾招認,他們在酒吧以為陳果仁和他的同伴都是日本人,所以才動手打斗,最后殺掉了陳果仁。
日本人為什么會如此讓他們痛恨?
這就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脫不開關系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正是日本經(jīng)濟如日中天的時候,各種日本企業(yè)都高歌猛進,拼命進行擴張。
很多美國企業(yè),都在競爭中紛紛敗下陣來,被日本企業(yè)收購。
當時甚至出現(xiàn)了一種夸張的說法,認為日本的實力可以把美國買下來,“收購美國”也成為了當時的一個熱詞。
美國經(jīng)濟的不景氣,帶來的自然是降薪、裁員。羅納德和邁克爾就是失業(yè)大軍中的成員。
他們把人生中的這種重大挫折,全都歸結(jié)于日本對美國的經(jīng)濟挑戰(zhàn)。
如果沒有日本就好了。日本人真是可恨的存在。這已經(jīng)成為父子倆心中的魔障。

● 羅納德和邁克爾父子
于是,他們把這種仇恨轉(zhuǎn)化成了行動??蓱z的陳果仁,竟然稀里糊涂就送掉了性命,何其無辜!
最令人震驚的是,陳果仁竟然白死了。
3
“我一天要判50件案子,一個月150件,一年1500件,根本沒有時間去調(diào)查!”
誰敢相信,這種話竟然出自一位法官之口。

● 法官考夫曼(Charles Kaufman)
當陳果仁的案件被移交給法庭的時候,他的親友抱有很大的希望,都想著美國的法律能夠給這個27歲的青年討回公道。
他是那樣年輕,是有著良好收入的工業(yè)制圖師。如果沒有這次的兇殺案,他原本可以擁有大好前程。
可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事情發(fā)生了。
法官考夫曼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他偏向與自己同等膚色的白人父子,對于陳果仁連最基本的共情都沒有。
這位有著明顯種族歧視的法官,極盡所能地袒護兇手。
他的判決書里,認定羅納德和邁克爾是過失殺人,緩刑三年。
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不用坐牢,可以交完罰款就回家去。
考夫曼法官的一句話,赤裸裸暴露了自己的種族歧視:“刑法不應該根據(jù)罪行而裁定,應該依據(jù)罪犯而裁定。”
無辜的陳果仁,就這樣白白死去了,沒有人需要為之付出代價。
是可忍,孰不可忍?

● 1982年6月,華人同胞走上美國街頭抗議
不僅是華人們無比憤怒,所有的美國亞裔人群都行動起來。
他們都敏銳意識到,如果再這樣沉默下去,下一個陳果仁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
浩浩蕩蕩的示威游行,讓美國當局頭痛不已。
案件幾經(jīng)周折,1987年進行了重新審理,竟然還是宣判兇手無罪。
天日昭昭,竟然能如此踐踏公理和正義!
4
“這是什么樣的法律,這是什么樣的公正?這件事發(fā)生只因為我兒子是華人。如果兩個華人殺了一個白人的話,他們肯定會遭到監(jiān)禁,甚至終身監(jiān)禁。這個國家出了問題?!?/p>
陳果仁的母親,憤慨而絕望地譴責美國的法律。

● 陳果仁的母親手捧兒子的遺像
其實,出問題的未必是美國的法律,而是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
在經(jīng)濟繁榮的時代,美國可以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做到各種族之間達到平衡。
但是,只要是經(jīng)濟開始出現(xiàn)問題,那么美國社會的排外心理就會大行其道。
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那么對其他種族的排斥就到達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與日本開戰(zhàn)之后,美國日裔就全都倒了大霉。
他們中間的很多人,被送進了美國當局連夜建造的集中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美國白人不可言說的信條。他們出于政治正確不敢說出來,但是真正出手的時候又快又狠,絕不手軟。
正如前段時間流行的那句話一樣,“做人不能太美國”,其實指的就是美國善于從別人身上找問題找原因的習慣。

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定是別的國家、別的種族造成的,這已經(jīng)成為很多美國白人的慣性思維。
美國華裔、亞裔,成為這種思維下的犧牲品。
在種族歧視困境中艱難前行的他們,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很像是美利堅的孤兒。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p>
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陳果仁。文/顧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