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陳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詩歌理論
一、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他的詩歌主張正是針對齊梁文風中忽視作品社會內(nèi)容、不注意整體審美形象這兩方面問題提出來的。
“興寄”論:“興寄”既是強調作品要有充實的社會內(nèi)容,同時也是重視詩歌整體形象的表現(xiàn)。興,指感興、意興,是詩人浮想聯(lián)翩、形象思維十分活躍的一種狀態(tài)。寄,指寄托,是詩人隱含于詩歌審美意象中的現(xiàn)實寓意,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以審美形象來感動讀者,并從中體會到積極的思想意義。
“風骨”論:從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要求有生動傳神的整體形象,同時,又很注意要有抑揚頓挫的聲律之美,能夠有“金石”聲。它吸收了六朝詩歌格律上的成就,體現(xiàn)出了唐代“風骨”論的特點。
陳子昂文學思想中的弱點是對南朝文學在藝術形式上和技巧上的成就重視不夠,對南朝文學創(chuàng)作中辭藻之華美、典故之深刻、對偶之工整、音律之嚴密這些有益因素沒有充分吸收,因而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顯得過分古樸,文采不足。
二、李白:崇尚清新自然的詩歌理論
充分肯定風騷傳統(tǒng),并且要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來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他著重強調大雅之頌聲是歌頌開明政治,并對《楚辭》給予了崇高評價。
李白對六朝文學綺麗的方面充分肯定,對許多作家都表達了傾心和贊賞。李白對六朝文學在藝術上的成就曾經(jīng)做了極為廣泛的學習,并且對六朝詩人的才華一再表示衷心的敬佩。
李白的詩歌藝術美理想是“清真”。清,即是清新秀麗;真,即是自然天真。李白這種清新自然的審美理想也是對南朝“芙蓉出水”一派美學觀的繼承和發(fā)展,從中可以看出李白文藝思想中不僅有儒家“民本”思想文藝觀的影響,而且在藝術上更多的是道家美學的影響。
三、杜甫:要求文學表現(xiàn)民生疾苦,“為民請命”的方面體現(xiàn)得較為突出
重視《詩經(jīng)》傳統(tǒng),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要描寫現(xiàn)實的社會內(nèi)容。杜甫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以新題寫時事,開創(chuàng)新樂府之先聲,鮮明地反映出了文學應當揭露當權統(tǒng)治者的弊政,描寫百姓的疾苦,以達到為民請命的目的。
杜甫指出齊梁文學有缺點,但認為要充分吸收其“清詞麗句”,接受其有價值的藝術經(jīng)驗,而舍棄其卑下、輕艷的一面。
杜甫的詩歌藝術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麗,而又更重在壯闊豪邁。他主張不僅要有清麗之美,而且更重視俊逸之美。清麗之美以陰柔之美、優(yōu)美為主,俊逸之美則以陽剛之美、壯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