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育明學員回憶版)
2018-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育明學員回憶版)

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育明學員回憶版)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師整理
2019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行管考研錄取的學生中有3名是育明教育學員,中國科學院行管考研每年的題目還是比較基礎的,除了最后的論述題部分。
680行政管理學
王浦劬主編,《政治學基礎》,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阿爾蒙德、鮑威爾著,《比較政治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張國慶主編,《行政管理學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公共管理學》,李國正,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884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李國正,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尼古拉斯 .亨利 ,《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華夏出版社2002年
輔助資料
《全國行政管理考研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學: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點熱點與真題解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中國科學院大學行管考研每年錄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學員,如此好的成績的原因在于三點:一是權威的內(nèi)部信息,二是考前精準押題,三是給學生的全稱規(guī)劃和重點難點指導及答題技巧指導;初試輔導課程包括一對一輔導和視頻課程,由在校教授授課(包括參考書重點講解、真題講解、答題技巧講解、考試范圍講解、面試技巧講解、申請材料講解),具體登陸育明官網(wǎng)咨詢或者登錄“騰訊課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購買課程進行學習。 中國科學院大學行管考研Q群:1077-1258-75
【考點1】政策客體的定義——謝明《公共政策導論》
政策客體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對象及其影響范圍,即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目標群體。它包括社會問題和目標群體。
【考點2】社會問題的特征——謝明《公共政策導論》
社會問題是指實際條件與應有條件之間的偏差,或?qū)嶋H狀態(tài)與期望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
社會問題的特征:
(1)社會問題是一種客觀條件
客觀條件是指一種可以通過實證加以認識的情況,如國防狀況、失業(yè)問題等。客觀條件是社會問題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條件,即沒有客觀條件無法形成社會問題,但僅僅有客觀條件還不足以構成社會問題。
(2)社會問題是一種主觀定義
主觀定義是指人們對客觀情況的察覺和認識,即人們明顯感覺到客觀條件已經(jīng)危及自己所珍視的社會價值觀,是對自己所信奉的社會規(guī)范的背離。
(3)社會問題受價值判斷的影響
研究社會問題不僅要研究其產(chǎn)生的客觀條件,還要研究身處其中的人們的價值判斷。社會問題之所以能夠出現(xiàn)并得以持續(xù),主要是由于人們具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和目標取向。
(4)社會問題是一個關系到大多數(shù)人的問題
政府是國民的代表,應該重視關系到多數(shù)人利益的社會問題。
(5)社會問題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社會問題往往不是突然發(fā)生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它有一個從下到大、從一般到突出、從潛在到顯現(xiàn)的變化的過程。
(6)社會問題往往是系統(tǒng)性問題
任何社會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社會問題系統(tǒng)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考點3】目標群體及出現(xiàn)兩種對立態(tài)度的原因——謝明《公共政策導論》
政策對象或目標群體是指受到政策影響和制約的社會成員。政策目標群體具有重要作用。政策能否落實、目標能否實現(xiàn)與政策目標群體的態(tài)度有直接的聯(lián)系。目標群體理解、接受、遵從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關鍵性要素。目標群體可能接受政策,也可能不接受政策。
政策認同的緣由:
(1)政治社會化的傾向
政治社會化是指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政治觀念的樹立和政治行為模式的的形成。政治社會化的過程的成功,能夠使社會成員樹立起支持社會制度的觀念,能夠體諒公共政策中的一些無奈之舉。
(2)傳統(tǒng)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制約
時間的塑造和歷史的熏陶固化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要改變這些固化的思想和行為極其困難。在政策制定中必須考慮習慣的因素,掌握改變的幅度,最好采用漸進的方式進行。
(3)對公平過程的看法
當人們確認程序的公正性后,他們便更易于接受政策。
(4)對成本收益的權衡
目標群體對某項政策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其利益得失的判斷。目標群體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勵的關鍵。
(5)對大局或整體的考慮
人是社會人,會從整體和大局角度進行判斷,大概人們認為某項政策是合理的,他們便會顧全大局,從長遠利益考慮,接受和服從該政策。
(6)避免受到懲罰
公共政策具有強制性,人們會因為避免受到懲罰而遵從政策。
(7)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條件的改變,人們的主觀認識會產(chǎn)生變化,一項最初不受歡迎的政策可能逐漸被人們接受。
政策抗拒的起因:
(1)合法性危機
合法性危機已經(jīng)成為各國分貝是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普遍的問題。合法性危機的典型表現(xiàn)是被統(tǒng)治者視為合法的事務反被被統(tǒng)治者視為非法。造成政府合法性危機的原因有:傳統(tǒng)價值觀受到?jīng)_擊、物質(zhì)文化需求的攀升、政府的許諾不能實現(xiàn)等。
(2)缺乏對政府官員的信任
目標群體對政策執(zhí)行者的不信任會通過態(tài)度泛化機制向其傳遞的政策信息投射。任何一個社會中,倘若人們?nèi)狈Ρ匾男湃?,社會運行成本會大大增加。
(3)社會心理負擔過大
社會心理承受力表現(xiàn)為社會成員對社會變革和公共政策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反應程度,即對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其形成因素有:理解能力、應激能力、耐壓能力、平衡能力。政策變革如果超出了人們的心理承受力,政策抗拒就會產(chǎn)生,即所謂不能承受之重。
(4)政策自身缺陷
政策本身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從而使政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受到公眾的質(zhì)疑。如中考、高考加分政策。
10.3 熱門院校真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題
1.政策客體(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2017年廈門大學;2011年、2017年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杭州師范大學)
政策客體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對象及其影響范圍,即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目標群體。它包括社會問題和目標群體。
政策客體是政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2.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指實際條件與應有條件之間的偏差,或?qū)嶋H狀態(tài)與期望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
社會問題的特征:
(1)社會問題是一種客觀條件
(2)社會問題是一種主觀定義
(3)社會問題受價值判斷的影響
(4)社會問題是一個關系到大多數(shù)人的問題
(5)社會問題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6)社會問題往往是系統(tǒng)性問題
3.目標群體(2019年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年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杭州師范大學;2005年、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
政策對象或目標群體是指受到政策影響和制約的社會成員。政策目標群體具有重要作用。政策能否落實、目標能否實現(xiàn)與政策目標群體的態(tài)度有直接的聯(lián)系。目標群體理解、接受、遵從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關鍵性要素。目標群體可能接受政策,也可能不接受政策。
政策認同的緣由:
(1)政治社會化的傾向
(2)傳統(tǒng)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制約
(3)對公平過程的看法
(4)對成本收益的權衡
(5)對大局或整體的考慮
(6)避免受到懲罰
(7)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
政策抗拒的起因:
(1)合法性危機
(2)缺乏對政府官員的信任
(3)社會心理負擔過大
(4)政策自身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