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通論課程

西侯度文化
屬于早更新世
發(fā)現地點: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
發(fā)現時間:1961到1962年
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和石器,石器制作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
(燒骨)動物化石,被火燒過,人類用火可能早于180萬年前,減少了對大自然的依賴
帶有切痕初步制作骨器
元謀人
發(fā)現人類化石
1965年5月1日
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發(fā)現元謀人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石制品17件
脊椎動物化石,有炭屑和燒骨,推測出:可使用火和制造工具
屬于早更新世
藍田人
1963和1964
陜西省藍田縣陳家窩及公王嶺的直立人化石
陳家窩:老年女性下頜骨
生產工具:石器為主(有三棱大尖狀器)
用火遺跡
公王嶺屬于中更新世早期,陳家窩屬于中更新世
北京猿人:晚期猿人(1921年安特生)
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龍骨山,洞穴堆積
化石發(fā)現:1921/1923年采集到一顆人牙化石
1929裴文中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1936年賈蘭坡三個較為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
1937年5個相對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
1941年12月 丟失
新中國成立后40多個不同年齡段和性別的猿人個體化石
北京猿人體質特征
文化遺物主要情況
以石器為主
許多骨角器大量大中型動物骨骼標本
大量用火遺跡,灰燼成堆狀,說明很好地管理火、控制火(天然火)
北京人遺址學術意義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牛山人:早期智人
1984年 遼寧省營口市永安鄉(xiāng)金牛山山洞
猿人和智人的過渡類型
打制石器和部分骨器
使用天然火
人字洞:早更新世
安徽繁昌縣孫村鎮(zhèn),1998年
石制品與骨制品
亞洲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
位置、發(fā)現年代
哪些發(fā)現:人類化石、石器制作
生產方式
動物化石研究氣候變化
地質時代
遺跡向我們反映了什么信息
學術意義和價值
華北舊石器文化兩大系統(tǒng)說
1.提出人物:賈蘭坡
2.匼河——丁村系
(1)以大型石器為主的文化類型:三棱大尖狀器,砍砸器、手斧、石球等;
(2)代表文化:丁村文化、藍田文化、三門峽文化、匼河文化等;
(1)石器打制方法:碰砧法、錘擊法、摔擊法;兩面打制。
3.周口店第一地點(即北京猿人遺址)——峙峪系
(1)以小型石器為主的文化類型: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
(2)代表文化:周口店第一、第十五、許家窯、大荔文化等;
(3)石器打制方法:砸擊法;單面加工。
4.意義
(1)打破了過去僅以單個遺址簡單器物分類描述的傳統(tǒng)研究模式;
(2)華北舊石器文化兩大系統(tǒng)說將舊石器傳統(tǒng)研究模式提到了一個區(qū)域文化類型與技術發(fā)展傳統(tǒng)等綜合研究的高度;
(3)舊石器研究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舊石器時代記憶模板
1.
2.生產工具:石器為主,兼有骨器
3.居住方式:早中天然洞穴,后期會建設房屋
4.考古學意義與價值(重保、世文遺)
山頂洞人
1.中國華北地區(qū)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裴文中先生主持發(fā)掘
2.山頂洞 上室 住宅 下室 墓室
3.體質已經有很大進步
4.生產工具:骨角器最具有代表性
5.生產技術:鉆孔技術、磨制、染色,生產技能提高。已經具有審美觀念,原始宗教信仰。
峙峪文化
下川文化
水洞溝
桑志華 北疆博物館
慢輪 對器物進行修整
快輪
魂瓶 明器
陶器 吸水器性強,即使是高精度的陶器也是如此
早期:
農業(yè)比較原始“刀耕火種”
石器、生產工具::有磨制石器但仍以打制石器為主,磨制石器主要是局部磨光、刃部磨光。
主要飼養(yǎng) 牛羊
中期
已經進入鋤耕農業(yè)階段。翻土播種,書荒耕種
生產工具
飼養(yǎng)家畜:豬為主
晚期
第一章 考古學提綱
· 一、定義(對象、年代、方法等)
o 考古學作用、功能(正史、補史、糾史)
§ 考古學是否具有局限性?
o 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 方法一:描繪其對考古學的作用
§ 方法二:闡述其二者的異同
· 二、研究年代
o 舊石器時代
§ 開始于距今300萬年前—今1.2萬年至1萬年)
§ 時代特征:主要使用打制石器,除此之外還有骨器、角器、木器
§ 采集為主、漁獵為輔的掠奪性經濟,早期自然火,晚期可以人工取火
§ 1865年,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
o 新石器時代
§ 距今約1.2萬年前—4000年前
§ 時代特征
· 農業(yè)、家畜飼養(yǎng)業(yè)產生以及磨制石器的使用
· 晚期出現青銅器和紅銅器
· 陶器為了適應炊煮谷物類的需要也被發(fā)明和產生
§ 從掠奪性經濟方式轉變?yōu)橐苑N植農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業(yè)為主的生產性經濟方式,出現了固定的村落、墓地,晚期還出現了早期的城堡
§ 1865年,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創(chuàng)造的詞
o 銅石并用時代
§ 中國不清楚是否經歷了這一時期
§ 時代特征
· 石器仍在生產生活和武器制造中占據主導地位
· 出現了以紅銅作為主體的金屬器物
§ 原始農牧業(yè)和手工業(y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o 青銅時代
§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5世紀,夏、商、周和春秋奴隸制國家
§ 時代特征:青銅器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 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中期逐步增加;青銅器出現以后,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 與中國的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fā)展和衰落相始終
o 鐵器時代
§ 公元前5世紀末至今:春秋末至今
§ 時代特征
· 以能夠冶鐵和制造鐵器為標志
§ 發(fā)展
· 自春秋開始冶鑄鐵器
· 戰(zhàn)國中葉得到普及
· 東漢時期,鐵器徹底取代青銅器
· 三、研究方法
o 研究步驟
§ 考古調查
· 田野調查
§ 考古發(fā)掘
· 探方發(fā)掘法
· 探溝發(fā)掘法
§ 資料整理
§ 報告編寫
· 緒論
· 正文
· 結論
o 判定年代
§ 相對年代
· 地層學判斷
· 類型學判斷
§ 絕對年代
· 距今年代計算公式
· 放射性碳素斷代
· 樹木年輪法(最精確)
· 古地磁斷代法
o 考古地層學
§ 文化層
· 疊壓關系
· 打破關系
· 共存關系
o 考古類型學(鬲)
o 考古文化因素分析法
§ 常用的文化因素
· 四、分支學科
o 史前考古學
o 歷史考古學
§ 夏代及其以后,有文字記載以后的歷史(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o 田野考古學
§ 20世紀初葉,歐美,使用特殊的儀器、技術、手段
o 水下考古學
§ 陸地的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o 科技考古學
§ 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我國:上世紀90年代
· 五、考古學文化
o (同一時代、同一地區(qū)、同一特征的族群)
o 考古學命名的方法
§ 首次發(fā)現
o 考古學文化的分期與類型
§ 分期:存在時間較長(存在時間先后):二里頭文化
§ 類型
· 同一文化內部的差異
· 傳播時間的早晚而造成的差異
· 地域性的差異
第二章 中國考古學簡史提綱
· 一、中國古代金石學
o 1.金石學定義
§ 思考:金石學與考古學的關系
o 2.金石學發(fā)展歷程
§ 萌芽期(春秋至隋唐五代)
· 汲冢竹書
· 石鼓文
§ 形成期(北宋)
· 北宋 呂大臨《考古圖》
· 北宋 歐陽修 《集古錄》
· 北宋 宋徽宗《宣和博古圖》
· 宋 李清照、趙明誠《金石錄》
§ 興盛期(清)
· 明 曹昭 《格古要論》
· 清 乾隆《西清四鑒》
· 二、歐洲近代考古學的誕生
o 誕生時代背景
o 埃及學創(chuàng)立
§ 商博良
§ 羅塞塔石碑
o 三期論提出
§ 三期論定義及內容
§ 湯姆森
o 田野考古誕生與舊石器時代的發(fā)現
· 三、中國考古學的萌芽期(1895-1921)
o 中國學者對歐洲考古學成就進行介紹引入
o 西方帝國主義等對中國進行文化掠奪
o 中國近代三大考古發(fā)現
§ 甲骨文
· 甲骨文的發(fā)現
o 王懿榮
· 甲骨文的研究
o 劉鶚《鐵云藏龜》
o 孫怡讓《契文舉例》
o 甲骨四堂
§ 羅振玉 雪堂
§ 王國維 觀堂
§ 董作賓 彥堂
§ 郭沫若 鼎堂
§ 敦煌文書
· 敦煌文書發(fā)現大事記
· 敦煌文書名詞解釋
· 敦煌文書的掠奪者
o 斯坦因
o 伯希和
§ 流沙墜簡
· 四、中國考古學的誕生期(1921-1931)
o 中國近現代考古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相繼建立
o 1921年安特生對仰韶遺址的發(fā)掘對中國考古學界產生的重大影響
§ 安特生
o 1926年李濟對山西夏縣西陰村史前遺址的發(fā)掘,是中國學者第一次主持的在中國境內的田野考古發(fā)掘
§ 李濟
o 1927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新疆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
§ 斯文赫定
o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成立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前提
o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fā)掘,是考古學在中國誕生的重要標志
o 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對北京周口店的發(fā)掘及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的發(fā)現,是中國考古學產生初期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之一
§ 裴文中
§ 賈蘭坡
o 1930年吳金鼎對城子崖龍山文化的發(fā)掘
§ 吳金鼎
o 梁思永發(fā)現著名的后崗(岡)“三疊層”,開創(chuàng)了中國考古地層學理論
§ 梁思永
o 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的成立及其進行的考古發(fā)掘
§ 馬衡
o 蘇秉琦撰寫《斗雞臺溝東區(qū)墓葬》和《瓦鬲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中國考古類型學理論
§ 蘇秉琦
· 五、中國考古學初步發(fā)展時期(1931-1949)
o 1936年我國南方首次發(fā)現史前時期新石器遺址——良渚遺址
o 1944年,夏鼐重新發(fā)掘齊家文化墓葬,第一次發(fā)現齊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層證據,從而據此批駁了安特生的中國文化西來說
· 六、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學的發(fā)展狀況(1949至今)
o 建國以后考古學發(fā)展情況
o 建國后著名考古學家
§ 石璋茹
§ 宿白
§ 李學勤
§ 張忠培
§ 曾昭燏
§ 鄭振香
§ 樊錦詩
o 建國后考古學著作
§ 《新中國考古發(fā)現與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發(fā)現》
三章 舊石器時代概述
· 地質時代基本知識
· 化石的形成
o 填充作用
o 蒸餾作用
o 互替作用
· 猿和人的界限
o 智人
o 直立人
o 智人與直立人的區(qū)別
§ 不同
· 體質特征:腦容量、頭骨骨壁、眉脊
· 社會婚姻形態(tài)和家庭形態(tài)
· 石器文化不同:類型和打制方法
§ 相同
· 都屬于人類進化的階段且有早晚期
· 經濟方式:采集為主,漁獵為輔
· 會使用火
· 生產工具:石器兼有骨器
· 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概述
o 細石器:舊石器晚期
o 三棱大尖狀器:丁村文化
· 舊石器時代分期及其主要特征
o 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300萬年-距今20/15萬年):直立人階段
§ 西侯度文化、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 金牛山人、 人字洞
o 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20/15萬年-距今10萬年):晚期猿人-早期智人;石器類型進一步增多;功能進一步分化;文化特征及分區(qū)日益明顯;石器加工技術廣泛得到應用;人工取火;埋葬同伴;早期墓葬出現;族外群婚、母系氏族早期階段
§ 丁村人、大荔人、許家窯人
o 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0萬年-1,2萬年):人種分化;文化發(fā)展速度加快;工具制作多樣化、專門化;建造房屋作為住所;人工取火和墓葬普遍;母系氏族早期階段向確立階段轉化
§ 山頂洞人、峙峪文化、下川文化、水洞溝(桑志華)
新石器時代文化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