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從量化角度去進行番劇推薦
筆者近期看了不少番劇,尤其是在bilibili搜索番劇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并不是評分越高的番劇就好看。細看參與打分的評論,有部分呈現(xiàn)兩級分化的情況。筆者于是開始思考是否有一條相對普適且科學的番劇評價系統(tǒng),能夠盡可能減少因個人原因導致的對番劇評價的誤差。
回想起高考語文的閱卷模式,老師們將總分拆成幾個小點,然后每個小點達到某個標準就給某一等級,再通過每一等級的相加得出總分的機制。筆者認為這也可以應用在番劇上。
具體使用哪幾個小點作為評價標準,在此作者嘗試使用蘇格拉底反詰法來作證自己的觀點:應該使用(劇情,畫面,人物,主旨,與番劇類型的契合程度,與觀看者的契合程度)這六點進行評價。

原因:
A:我認為應該使用劇情,畫面,人物,主旨,與番劇類型的契合程度,與觀看者的契合程度這六點進行評價。
Q:使用劇情、畫面及人物進行評價我能理解。為什么需要使用主旨作為評價標準呢?
A:一部番的主旨我認為是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信息。它可以是某種情感或某種思考。一部番缺少了主旨只能帶來一時的快樂或悲傷。我問你,一部能給你帶來啟發(fā),振奮精神的番是不是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比前者優(yōu)秀?
Q:確實如此,那么與番劇類型的契合程度又如何解釋呢?
A:這一欄指的是一部番是否始終記得它的初心。有的番劇明明前期一直做日常單元劇走小溫暖路線,結果作者還強行加入了大世界觀大格局。以至于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得不到。你覺得這樣的番優(yōu)秀嗎?
Q:顯然不優(yōu)秀。既然你想要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那么觀看者的契合程度不應該作為評價標準吧?
A:“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同,對于不同番劇的感觸也不同,我們應當允許這個變量的存在,事實上這個評價標準本就不可能適合每個人,加入一個變量能讓這個模板更科學。

在筆者做出表格之后,也與許多朋友交流了一些評價上的分歧,最終制成以下表格,希望能給迷茫不知道看什么番的朋友一些啟示。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區(qū)多多交流討論。excel表格也會放在評論區(qū),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加權(對劇情容忍度較低的朋友可以給劇情多一些比重,默認平均比重),或者在額外評分一欄打出自己的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