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之恨(印花)原意解釋為:

注:伯夷、叔齊: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以為這是以臣弒君,攔在馬前勸阻。周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不念舊惡怨恨少
要想獲得快樂的生活,做人就應(yīng)當大度一點,不要總對他人懷恨在心。否則的話,冤冤相報只會沒完沒了,永遠都等不到安寧的那一天。
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周游列國。在游歷諸國之時,因為政見不同,孔子多次遭到各國權(quán)貴的暗害,有好幾次都險些喪命。宋國大夫桓魋因為沒有追趕上孔子師徒一行,將孔子師生曾經(jīng)研習(xí)禮法之處的大樹給拔掉了,還一再揚言非要殺了孔子不可。齊國也有貴族想要除掉孔子,逼得孔子只能四處逃亡。可以說,在孔子的一生之中,與其對立的政敵并不在少數(shù),但是對這些人孔子卻沒有多少怨恨,甚至還非常理解,這就是不念舊惡的美德。不念舊惡作為一種美德,它可以為人們的生存創(chuàng)造出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而且,這種美德也不需要成本,人們只需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謙讓、寬容的態(tài)度,就能讓大家受益無窮。
另外,不念舊惡還是成功者應(yīng)當具備的素養(yǎng)之一。想當年,管仲曾箭創(chuàng)公子小白,但是齊桓公即位之后卻不念這一箭之仇,反而重用管仲為相,才成就了齊國的霸業(yè)。漢高祖劉邦,寬恕了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追殺過他的季布,并對其委以邊防重任,鞏固了漢室王朝的根基。不念舊惡,不懷恨于人,寬恕那些曾經(jīng)傷害過你的人,就能消除自己與他人的仇怨。這樣一來,有些人就會受到感化,轉(zhuǎn)而支持你的事業(yè)。不過,有一點大家應(yīng)當清楚,即便是寬恕別人的過錯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不講原則地寬容其犯下的所有錯誤。否則,寬容就會變成縱容,結(jié)果只會適得其反,對人對己均有害而無益。
不念舊惡、寬容大度,不僅是一種仁恕、寬厚的德行修養(yǎng),也是人們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反觀那些只想著伺機報復(fù)他人的人,不是心胸狹窄之徒,就是品德低下之人。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道德修養(yǎng),還不懂得為人處世的技巧,等著他們的除了失敗,恐怕就沒有其他的了。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都用善良、寬容和友好的心態(tài)去對待別人,心中沒有那么多的怨恨,就能帶著寬容和愉快的心情,在和諧的氛圍中與他人交流,更不會陷入那以惡制惡、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而且,用仇恨解決問題只會滋生出更大的仇恨,斗爭也會一代又一代地持續(xù)下去,沒有盡頭。大家只有放棄舊惡,既往不咎,并通過寬恕和仁愛的手段,才能將天下置于和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