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魘絕鎮(zhèn)》中一處讓熟悉流行音樂史的人秒懂的細節(jié)
最近看微博,馬伯庸提到一部美劇《夢魘絕鎮(zhèn)》,還讓他做了一場“噩夢”,這就讓我頗為好奇,于是本人也去找來看了。

這部劇在國內(nèi)不能說熱度很高,不過確實有著比較吸引人的詭異懸疑氛圍??吹紹站一些劇情剪輯也有幾十萬的播放量,可見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作為一部恐怖懸疑向美劇,目前來說這部第一季還在連載的劇集還是存在著諸多謎團,而且想來即使第一季完結(jié),也不會全部說清楚。不過在當前階段,觀眾通過已知的信息去推導(dǎo)一些假設(shè),也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所以接下里我要提及的,大概會涉及一些劇透,但也不會透很多。但如果你有興趣親自看這個劇的話,推薦可以看過至少第七集之后,再來看下面的內(nèi)容。
那么對于該劇來說,比較迷的一個點自然就是小鎮(zhèn)的歷史。
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式小鎮(zhèn),有著典型的美式獨棟小house、美式的家庭餐廳等(就是愛死機里三個機器人那集中也有的那種),因為幾乎沒有什么標志性的科技設(shè)備,其實并沒有太明顯的年代感當然再怎么往前,建筑至少還是比較現(xiàn)代的。

而從人物去尋找起始點的話,目前劇集并沒有明確最早一批人是什么時候來的,像是群居屋的“宿管”唐娜,自稱待在這里三年多,感覺已算老資歷。推測在此之前也是一直有人出現(xiàn)在鎮(zhèn)上,但在“警長”博伊德找到護符之前,來到鎮(zhèn)上的人死亡率很高,所以應(yīng)該都是來一批又死一批,很少有活得很長的。
當然,劇中還是有一個公認的“元老”維克多,連新來沒多久的朱莉都知道他是待在這里最久的人。維克多這個角色看著有些神經(jīng)質(zhì),總是會隨身攜帶一個兒童用的午餐盒,這也成為了他的標志。雖然他目前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顯得有些蒼老的年紀,但從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維克多的孩童形象,基本可以推斷他在孩童時期就已經(jīng)在這里了。
當然在這段回憶中,導(dǎo)演給了這個午餐盒一個大特寫,這個午餐盒,本身看著很兒童向倒也不是很稀奇,但卻有著很濃厚的時代印記——Disco。

在中國人心目中,Disco或者翻譯為迪斯科、的士高的舞曲有著極為獨特的地位。在剛剛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它是流行時尚的象征,是年輕男女追捧的新潮玩意。對于很多人來說算是父母輩甚至開始變成爺奶輩的青春。即使在現(xiàn)在,在大陸中文語境中我們經(jīng)常也會把舞廳稱為“迪廳”,把跳勁歌熱舞跳稱為“蹦迪”,可見迪斯科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不過實際上,Disco的起源要比八十年代早得多,可以追溯到美國的七十年代。
Disco語源是法語,原意是黑膠碟圖書館,后來就是指夜店,起源于美國的邊緣文化。70年代初的私人小酒吧,由于這種小酒吧底層人士居多,且“同志”氛圍濃厚,不好找駐場樂隊,于是只能聘請DJ,通過放碟的方式來提供音樂,不過這種新形式的動感舞曲,也確實贏得了不少聽眾。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迪斯科歌曲開始成為主流,許多歌曲甚至能沖上熱門榜首。而與迪斯科相關(guān)的要素,比如爆炸頭和閃光球燈,以及手指指天pose等也成為了迪斯科的標志以及時代印記。以至于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讲簧賜eta。在這樣的熱度下,維克多的兒童餐盒都印有Disco的圖案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不過迪斯科雖然火爆,但是也是好景不長。迪斯科火了之后,反對迪斯科的聲勢也強大起來。雖然一種音樂風格有人不喜也正常,但是如此招黑今人確實不好理解。究其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傳統(tǒng)的抵制和對邊緣群體的歧視。前者就是對迪斯科這種屬于電子舞曲前身的新興風格的不認可,這個倒也不難理解,畢竟像是時至今日也會有人不認可電腦軟件、合成器和采樣等音樂制作形式,或是一些新的音樂風格,當時也是有著搖滾風格之類的信徒。后者就是不少人內(nèi)心的恐同和種族歧視作祟啦,這個在前面的Disco源流中也稍微提及到了。

總之,對于迪斯科的抵制最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79年的“迪斯科銷毀之夜”。這是一個聚眾焚毀迪斯科唱片的狂歡活動,當時場面也一度十分混亂。但總之就在那一夜之后,反迪斯科的情緒得到了引爆,迪斯科的聲勢也在美國流行樂壇一落千丈,再無之前的熱度。雖然迪斯科音樂沒有就此消亡,甚至馬上就在大洋彼岸的歐陸再次開花結(jié)果,之后又對我國流行文化的深遠影響,但這些也是后話了。

總之,出現(xiàn)在維克多午餐盒的這個Disco圖案剛好有著很強的時代印記,也是導(dǎo)演透露出來的一個信息,基本可以確認當時的兒童維克多大致是處在20世紀的七十年代中后期。劇情中出現(xiàn)的夾有拍到維克多照片的日記旁邊,剛好也有一本1972年的年鑒佐證,而故事發(fā)生的現(xiàn)在時點,從登場的智能手機來看,非常接近現(xiàn)實時點(大概2010-2020左右)。這樣往前推到上世紀70-80年代,也很符合劇中維克多的年齡。這樣我們至少就能確定,在劇中現(xiàn)時點的大約50年前,就有人出現(xiàn)在此了。
影片中透露的這個信息點,對于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來說屬于秒懂,相信對于外國觀眾很多對此也更為熟悉,應(yīng)該說這個設(shè)計也是比較巧妙,因為美國迪斯科的熱潮真的就只持續(xù)了幾年而已。不過對此國內(nèi)觀眾可能了解較少,于是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這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