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哥:亞馬遜團隊管理中那些價值千金的深度感悟!

有很久都沒有寫文章了,感覺自己確實變得更懶了。人也許就是這樣,當你進入舒適區(qū)之后,當你每天過得很舒服的時候,往往是比較危險的時候。安逸的生活容易讓自己喪失斗志,迷失方向。
這個時候需要有反思和復盤,需要讓自己有點壓力,需要讓自己重新跳出舒適區(qū),去接受更多的挑戰(zhàn)。
如果跳不出來,意味著自己也只能原地踏步,而原地踏步的結果就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
對于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一旦開始,注定了你只能拼命的奔跑,不光光是要對自己負責,要對家人負責,更要對自己的員工負責,讓身邊的人都過得更好,跟著自己能賺更多的錢,而不是越過越不如,越過越慘。
對于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來說,其實我自己一直都還是蠻有“危機意識”的,尤其是身處跨境電商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行業(yè),說不定干著干著,哪方面沒注意到就出問題了,哪快細節(jié)沒把控好就可能給公司、給客戶帶來損失。
這就要求小型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老板必須要撲在一線,盯著供應鏈,盯著業(yè)務,盯著運營,除非能找到靠譜的人分管每個部分。
而人又是極其復雜的,很多時候管理就成了一門難題!
有些人會說,小公司不需要管理,盯著業(yè)績干就行了,死命的抓細節(jié)、抓流程、抓執(zhí)行。
其實不無道理,但是我認為不全對!
小公司可以不需要打卡,不需要條條框框的限制,員工偶爾有個事情請假,沒必要斤斤計較,把制度這塊淡化,更注重的是情感溝通。
但是凡事要把握個度,有很多時候對員工太好未必是好事情,員工不一定會感激你,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你的寬容而造成了他們的越界。
人性如此,這個很正常,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感恩的。而如何把控好這種松緊尺度,其實還是蠻考驗管理者的功底的。
老板天生和員工不是一類人,注定是要有明確的界限劃分的。老板該有的權威是要有的,簡單來說:做人過關,做事要求嚴格,讓員工搞清楚你的底線。
前兩天看到一個案例:
說為什么小的快餐店的衛(wèi)生一般都比較差,而到了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地方,衛(wèi)生就要好很多呢?
是因為麥當勞的員工拿的工資比小店的員工高很多嗎?其實未必!麥當勞的員工更多的是時薪制,拿的未必比小店的員工多。
問題出在哪里呢?其實就出在了做事情的標準和要求上!
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員工都是嚴格按照這套流程和標準去做事情的,因此你會發(fā)現(xiàn)最后執(zhí)行的都是一樣的標準,達不到這個標準線就要被扣錢。
而小店的員工呢?有標準嗎?沒有的??!
正是因為沒有標準,所以最后造成了臟亂差,養(yǎng)成了低質量習慣。

而創(chuàng)業(yè)型的小團隊要培養(yǎng)的就是運營的 “標準感”,這個“標準感” 囊括了很多的方面,包括做事情的標準、執(zhí)行反饋的標準、客戶溝通的標準。
當員工達不到這個標準的時候,管理者要學習引導,引導員工往標準上靠。
尤其是小團隊,當你達不到標準的時候,養(yǎng)不成習慣的時候,低標準、低要求只會害人害己。
而在運營的把控上是有一些最明顯的標準考核維度的:
維度一:日常雜事的處理能力
做亞馬遜經常性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鏈接被審核、貨件遇到問題、店鋪遇到問題,這些雜事的處理能力,考核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維度二:店鋪的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
我會要求運營每天都會有一份數(shù)據(jù)表出來。曾經有客戶問過我,為什么不用ERP軟件去做分析,不是應該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工作效率嗎?
ERP確實能夠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但是有一點大家別忘了:那就是工具永遠代替不了人。
如果真的所有的ERP都能幫我們調控廣告了,那還要運營干嘛呢?
所以每天的核心關鍵詞的搜索記錄、排名記錄、優(yōu)化記錄,這些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因為這會培養(yǎng)運營的 “運營感”,有助于讓運營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
維度三:市場維度的分析能力
我們自己團隊每周都會開會,在會議的過程中,我會問每一款產品的具體情況、銷量情況、排名情況、補貨情況、市場情況。
運營對于整體的市場越熟悉、對于產品越熟悉,最后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會越大!
所以小團隊不是不需要管理,而是這種管理跟大公司的流程和制度是不一樣的管理模式。
小團隊需要的是相對自由,需要的是人情味,需要的是做事的“標準感”。有標準才有結果,有標準才有質量,有標準才有效率。
希望在2022年,做亞馬遜的賣家都能有個好收獲。大浪淘沙,優(yōu)勝劣汰,市場是殘酷的,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才能長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