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科技IPO:主要客戶、市場空間遭追問,注冊生效130余天仍卡殼

作者:蘇杭
出品:洞察IPO
2022年6月30日,在2021年財務資料失效前的最后一天,中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科技”)向上交所遞交了擬于科創(chuàng)板上市的申請,并于2023年4月25日注冊生效,來到了最后的發(fā)行上市環(huán)節(jié)。
然而,130多天過去了,中郵科技仍遲遲未進行下一步。
雖然中郵科技的上市之路究竟卡在哪里尚不得而知,但主要客戶收入增長存在不確定性,新客戶開拓不力卻是明確擺在面前的兩道難題。
背靠郵政依賴順豐
2002年,郵政集團全資子公司郵科院與北京首郵(系為郵科院代持股份)共同出資成立了中郵科技的前身中郵有限,主要開展郵政信函、包裹、煙草等分揀設備制造。
2018年,中郵有限整合了原郵科院的物流裝備板塊以及上海研究院、上海郵通、廣東信源三家單位相關業(yè)務、人員和資產,股東也變成了郵政集團另一子公司中郵資本。
2021年,中郵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
目前,中郵科技專注于智能物流系統(tǒng)的研發(fā)、設計、生產、銷售以及智能專用車的改造設計及銷售,主要產品包括智能分揀系統(tǒng)、智能傳輸系統(tǒng)以及智能專用車等。
2020年-2022年(“報告期”),中郵科技的收入分別為14.25億元、20.58億元、22.1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375.13萬元、9369.06萬元、7910.57萬元。
其中智能物流系統(tǒng)為中郵科技的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收入分別為11.58億元、18.39億元、20.45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84.4%、91.91%、93.8%。

圖片來源:中郵科技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中郵科技提供的智能物流系統(tǒng)產品應用領域包括快遞物流、電商、機場、煙草等行業(yè),主要客戶群體包括郵政集團、順豐、京東、德邦、韻達、燕文物流、華為、3M中國、海爾家電、中國煙草、南方電網等。
而作為母公司郵政集團的老本行,快遞物流是中郵科技產品的主要應用領域,郵政集團也是中郵科技最主要的客戶之一。
2020年,郵政集團為中郵科技第一大客戶,銷售額為7.26億元。
2021年,中郵科技中標了順豐速運鄂州花湖機場轉運中心工程項目,順豐順理成章地取代了郵政集團成為第一大客戶,2021年、2022年的銷售收入分別達10.14億元、14.43億元。

圖片來源:中郵科技招股書
2020年-2022年,郵政集團與順豐合計銷售額占營業(yè)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3.04%、78.60%、84.54%。
這種依賴于某一大客戶甚至是某一項目的增長,未來不確定性較大,在中郵科技的整個審核過程中,客戶集中的問題也始終是監(jiān)管機構關注的重點。
而中郵科技認為,公司憑借自身技術、項目經驗等方面的競爭優(yōu)勢,與順豐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并擁有充足的在手訂單,交易合作具有可持續(xù)性,且未來交易規(guī)模具備增長空間與潛力,不存在被替代的風險;且目前在新客戶拓展方面,公司也已取得一定進展。
事實如何?
截至2022年末,公司智能物流系統(tǒng)業(yè)務在手訂單金額(含稅)合計13.33億元。其中,順豐和郵政集團在手訂單金額分別為11.16億元、6456.44萬元,較上年末同比減少51.92%、79.14%。
中郵科技表示,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在順豐招采時間提前、郵政集團推動三級物流體系建設的前提下,部分項目在年底前即實施完成,因此年底在手訂單規(guī)模較小。
另一原因則是順豐及郵政集團資本開支存在一定周期波動。對于順豐來說,2022年資本投入重點為鄂州機場轉運中心項目,其他項目資本性支出暫時放緩;對于郵政集團來說,投資周期的前1-2年通常系投入高峰期,之后1-2年則側重于對前期投入設備的效能提升。
因此,波動和不確定都是存在的,而為了撫平這種波動,中郵科技需要開發(fā)更多的其他客戶。
新客戶開拓不易
在首輪問詢中,上交所就中郵科技的16個方面提出了近百條問題,等到第二輪問詢,問題就只剩下主要客戶、市場空間、收入確認、毛利率等幾個方面。
后續(xù),審核機構又發(fā)出了發(fā)行注冊環(huán)節(jié)反饋意見落實函及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核心問題基本圍繞業(yè)績增長的可持續(xù)性以及下游市場空間等重點。
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問題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新的增長從哪來?
前文提到,過去幾年中郵科技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承接順豐集團的鄂州機場轉運中心項目。
如果剔除來自順豐集團的收入,報告期內中郵科技的收入分別為9.67億元、10.44億元、7.76億元。
而在開發(fā)其他客戶方面,中郵科技顯得并不盡如人意。
2020年至2022年各報告期末,中郵科技的智能物流系統(tǒng)業(yè)務在手訂單中,來自順豐及郵政集團以外的其他訂單金額逐年走低。

圖片來源:發(fā)行注冊環(huán)節(jié)反饋意見落實函的回復
中郵科技對此的解釋是公司將資源重點投入鄂州機場轉運中心項目等行業(yè)標桿性項目的實施工作,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承接的其他客戶項目較少。
這當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目前國內的快遞行業(yè)集中度較高,尤其是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各大快遞公司,幾乎都有相對穩(wěn)定的供應商,如中科微至之于中通,欣巴科技之于韻達。中郵科技想要撬動這些客戶并非易事。

圖片來源:第二輪審核問詢函的回復
從目前招股書中透露出的信息來看,中郵科技與京東、德邦、法孚集團等保持良好穩(wěn)定的業(yè)務合作關系,但尚未與“三通一達”等大型物流公司建立合作。
此外,無論是過去在航空物流、煙草行業(yè)、電商物流、智能制造等領域開拓的包括中國煙草、DHL、西門子、同方威視、美團在內的客戶,還是2022年開拓的北京遠昊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碼捷(蘇州)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客戶,其營收規(guī)模均較小,最低四年總收入僅12.26萬元。


圖片來源:發(fā)行注冊環(huán)節(jié)反饋意見落實函的回復
不難發(fā)現,新開拓的這些客戶,仍沒有哪些能夠取代順豐及郵政集團的營收支柱地位,在大客戶周期波動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增長,恐怕中郵科技仍然需要給投資者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敬告讀者:本文基于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財說網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