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影評,直面時代的痛點,我們不必悲觀

電影是演的,你或許是真的
你好,首先感謝你的觀看,這是一篇遲來的電影《我的姐姐》長篇影評。我其實在電影院看完電影回家后就已經(jīng)開始構(gòu)思這篇文章了,也寫了部分內(nèi)容。但由于很多不可抗因素,我過了兩個月后才完成它……
(jue dui bu shi yin wei wo lan)

那么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視聽語言:
本片以藍色色調(diào)為主,一直貫穿影片始終,電影越往后你會發(fā)現(xiàn)藍色的元素原來越多,無處不在。




藍色代表的是溢出屏幕外的朦朧憂愁

也是充斥在環(huán)境中的悲傷壓抑

配樂方面:電影多次去除大環(huán)境的聲音,同時刻意放大各種物件的音效,來傳達人物情緒和推動情節(jié),這種處理在電影前期感受非常明顯,比如電影開頭,女主在跟親戚對話和收拾東西時,電影用各種切菜、拖鞋拍地、水杯碰撞等尖銳聲音雜糅在一起,讓人難受,來表現(xiàn)女主和其他人的矛盾對立,但其中女主并沒有太多的臺詞。


電影99%采用成都話,拍攝地也選在了成都,親切的成都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為電影增添了幾分煙火氣,也不至于完全聽不懂。話說近幾年主講方言的國產(chǎn)片越來越多,觀眾對其的接受程度也提升了。
電影主講方言能帶來這么多好處,我覺得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方言不是普通話”,就是它“不是什么”比它“是什么”更重要,盡管普通話在全國普及,但中國人在家里和親近的人說話時,還是用著這各地的方言,即使不用方言也會用各地自帶的一些小腔調(diào),比如南普這類的,跟菜市場老板砍價時,操著一口方言比你說多少客套話都有用,普通話過于形式和書板,有時候電影的一些中心句和哲理句,讓角色用普通話從嘴里說出來就莫名尷尬,還帶有點“說教意味”的感覺。

“壓抑”是《我的姐姐》這部影片最好的總結(jié),整一部電影看下來,我覺得它“壓抑”過度了,先暫不談情節(jié)主題,整部電影的視聽語言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表達著傷感和壓抑,讓觀眾長時間處于一種不舒服和疲憊的狀態(tài)。好的電影從頭到尾不可能只由一種情感基調(diào)來主宰,要有緊有收,有主有次,這樣才有對比,這樣才能讓觀眾印象更深刻。

電影其中偶爾有(也只有)幾個放松的橋段,還都是搶著時間來放給觀眾看的,然后又馬上回到捶心的劇情中了,所以觀影過程中不免會有覺得乏味的時候。
情節(jié)主題:
我們先來過一下電影劇情,這部分比較長,要用到另一個專欄來寫,為了保證下面內(nèi)容的連接和理解,最好還是看一下這個“情節(jié)速過”吧,我知道這很花時間也很長,大家當(dāng)短片小說來看就好

專欄鏈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391555
在所有的情節(jié)主題分析開始之前,我先要說說該篇劇情上的問題(因為我怕等一下我就忘記了),其實電影前面的劇情都挺好的,但越發(fā)展到后面情節(jié)越亂,就是你明顯能感覺到后面編劇不知道怎么寫和該怎么辦了,比如安然突然和男友分手顯得突兀,而且沒有了后續(xù)。甚至這個看似“開放性”和“留白”的結(jié)尾在我看來,其實是電影找不到答案,不能完整和清楚的傳遞思想給觀眾。
好了好了,接下來到我們的重頭分析:
電影的名字雖然叫《我的姐姐》,但更多的是以姐姐為中心故事來展開,不是以弟弟視角敘述來敘述,電影想表達遠不止姐弟親情,現(xiàn)在再仔細看一下這張海報↓你會覺得別有意味

電影這次很好的抓住了時代的痛點,挖掘了當(dāng)代人的內(nèi)心世界,它不只是一個流露在表面的東西,電影想表達遠比我們所想的要深一些
重男輕女+二胎政策+房產(chǎn)爭端
這一套現(xiàn)實組合拳直擊人心,我相信每一位觀眾多多少少都會對這些東西有所感觸,或者看到過,或是在經(jīng)歷。
但不同一般的單純對重男輕女反映和批判的作品,《我的姐姐》多添了一份新的討論,即姑姑說的那句:你看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所謂的“重男輕女”是否真的是來自父母輩的偏心,還是來自作為年長的姐姐或兄長,自己主動承擔(dān)起的那份照顧年幼弟妹的責(zé)任呢?
我有一個比我大三歲的哥哥,所以我在家中是屬于受到關(guān)愛和保護更多點”的那一個,自然無法太多代入和理解電影中的主角,但那天電影我是和媽媽一起去看的,看完后我跟她有交流了一下。我外婆一共生了5個孩子,我媽就是最大的那個姐姐,她有著兩個妹妹兩個弟弟,無論是小時候媽媽還沒上完高中就出去打工補貼家里讓其他兄弟姐妹受到更好的教育,還是大家都工作成家后,媽媽對弟弟妹妹的各種很多的照顧幫助(特別是對兩個弟弟),都與電影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我就問她“媽,那你有沒有覺得家里是重男輕女,小時候各種家里的資源分不到給你啊?”她的回答正如電影里姑姑表達的那種自豪感一樣“我是子女中最大的那個,我是大姐,那種事情當(dāng)然是要來做了,他們都還小,想做也不合適啊”。其實談到這里也很明白了,就像政治課本里寫的,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需要用辯證的思想去看待,傳統(tǒng)里的重男輕女觀念,確實是毒害了不少人,但其中的尊老愛幼、長兄如父、長姐入母等美德也確實引導(dǎo)著人們不斷施行著善心善舉。
對于那些經(jīng)歷過重男輕女毒害的朋友,我不是想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去說些什么,但我還是覺得選擇去治愈和釋懷,總比選擇苦恨一輩子要好。因為真正強大有勇氣的人,是在看清丑惡的世界經(jīng)歷摧殘后,仍能去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女主安然小時候因受到不平等待遇所建立起來的看似“堅強獨立”的人格和心理防線,其實是脆弱的,表現(xiàn)在于她面對“真正”內(nèi)心打擊后就破罐子破摔,與男友分手,以為逃離一個地方不管那么多就能解決一切。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人人都是受害者,電影中年幼的弟弟也并沒做錯什么,卻要接受家庭親人的拋棄,將來可能造成有人格上的缺失,然后長大后帶著新一輪的傷痛去組建新的家庭,難道這就是正確的嗎?惡性循環(huán)中總有人要站出來改變,為自己也是為他人。
電影在人物設(shè)計上,姑姑和安然都有相似的“人生軌跡”,也提現(xiàn)上面講的那種循環(huán)。電影最后肯定要賦予安然能跳出循環(huán)的希望,我們要看到安然最后的Good Ending,也要看到已經(jīng)向現(xiàn)實妥協(xié)了的姑姑,她在她的一代中貢獻了自己的努力,對安然的養(yǎng)育和支持,幫助下一代終結(jié)惡性循環(huán)。雖然姑姑對安然撫養(yǎng)也是在重男輕女觀念的強迫要求下進行,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無法跳脫出這個圈子:
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

END
最后分享兩個電影內(nèi)外我覺得很巧趣的地方(巧趣:又巧妙又有趣,我自己發(fā)明的詞23333)
電影其中是涉及到了國家比較敏感的2T政策和房產(chǎn)問題,安然父母之前各種鉆漏洞和對孩子的不公平對待,其實從某個方面來說,這也在批判之前的2T政策等所暴露的弊端毛病,所以考慮到過S的問題,那么在情節(jié)的設(shè)計上,電影故意把故事設(shè)定在父母去世之后開始,一方面這是劇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國人有信奉一個觀念,就是死者為大,人都死了,以前犯的錯別人心中也就不會太過的追究。這個地方不得不說編劇真的安排得太妙了。
其實在電影院看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開頭的龍標(biāo)下面標(biāo)注的是“2020”

也就是說《我的姐姐》在2020年是已經(jīng)過審可以上映的了,但它卻等到了2021年的4月2號,結(jié)合我最開始說的,它是一部無論在視聽語言還是情節(jié)主題上都非常深刻壓抑的電影,那么這樣看來,確實只有放在清明檔這個特殊的檔期才能吃掉最多的市場。最終電影拿下了8.6億的票房,這對一部敏感壓抑的類型的片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厲害的成績了。這里給電影的宣發(fā)和策劃點個贊!
好了,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nèi)容
感謝你的閱讀,感謝你的時間,我們有緣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