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轉載:冷戰(zhàn)美蘇編制是什么樣的?
作者:Michael Holm譯者:@Suyi控
蘇聯(lián)軍隊在和平時期保持著不同的準備度,并將其地面單位分為兩個大類:
Развернутая - 就緒(填滿的)
Неразвернутая - 未就緒
這兩個大類反映出在人員、裝備、訓練和任務上的準備度區(qū)別。一個“就緒”的單位可以在進行很小規(guī)模動員或者不動員的情況下投入戰(zhàn)斗。
準備度管理系統(tǒng)彈性很大。在東歐有著準備充分的部隊。在蘇聯(lián)的西部地區(qū),混合存在著準備度或高或低的單位,在少數(shù)幾個縮編“就緒”單位之外存在著很多架子或者未就緒的單位,后者不能立刻進行戰(zhàn)斗。在蘇聯(lián)境內,大部分單位都維持在低水平的未就緒狀態(tài)下。
這兩大類還可以分為一些小類:
就緒的師:
1、滿員師(Дивизия полного состава):也叫一線師,不需要動員預備役人員,并擁有滿編的裝備(95%以上),進行完全的訓練,裝備現(xiàn)代化的武器,并準備立刻投入作戰(zhàn)。這些部隊的日常架構就建立在“隨時投入戰(zhàn)斗”這一標準上。有預警時,隸屬于這一部隊但并不在崗的人員會被立刻召回。在80年代,蘇軍駐外集群中的全部30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師,6個空降師,在阿富汗的3個摩托化步兵師在蒙古的1個坦克師保持為這一等級。
2、缺編師(Дивизия сокращенного состава):也叫二線師,一共有42個。這樣的師又分為兩小類:維持戰(zhàn)時編制70-85%人員的被稱為I類缺編師,維持55-70%人員的叫II類缺編師。在這些師的內部的人員分配也有不同,有些師維持著一個或幾個(摩托化步兵/坦克)團以及一些單位(尤其是戰(zhàn)術導彈營)的戰(zhàn)時編制充實度,其他一些單位充實度則會相對較低。另一些師在每個團里有一個營是滿編的,而其他的營缺編或者是架子。這些師需要48-72小時動員。
·I類缺編師(22個):需要動員預備役人員;擁有滿編裝備(95%以上);執(zhí)行修正過的完全訓練;裝備現(xiàn)代化的武器;師內一些單位能夠立刻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
·II類缺編師(20個):需要動員預備役人員;擁有滿編裝備(95%以上);執(zhí)行修正過的完全訓練;大部分裝備現(xiàn)代化的武器;師內一些單位能夠立刻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
非就緒師:
1、架子師(Дивизия кадрированная):一共103個。同樣的架子師也有兩種人員分配水準:有些人員會達到戰(zhàn)時編制的25-40%(大架子師),有些則在5-25%之間(小架子師)。所有連級及以上級別的指揮機構都是填滿的,也有足夠的人手來維護庫存中的設備。和平時期架子師的人員比例限制其只能進行連級(最好情況下是營級)訓練,除非動員預備役人員。不少低等級的架子師需要征召10000名預備役人員才能被動員起來。即便在這些師中,獨立戰(zhàn)術導彈營的編制也能填充到50-100%。動員預備役人員需要6天,不過訓練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此后師才可以投入作戰(zhàn)。
大架子師(52個)——需要動員大量預備役人員;有限訓練,不高于營級;稍陳舊的設備;大部分主要裝備還算是現(xiàn)代的,不過一些卡車和裝甲運兵車來自庫存。
小架子師(51個)——需要動員大量預備役人員;有限訓練,很少高于連級;稍陳舊的設備;大部分主要裝備還算是現(xiàn)代的,不過一些卡車和裝甲運兵車來自庫存;基本都是摩托化步兵師。
動員師
這些師的武器全都是庫存貨。平時沒有人員,除了一些現(xiàn)役師的軍官會預先領到這些師的職務。沒有常規(guī)訓練。普遍的裝備短缺(坦克、火炮、工程設備尤缺)。通常和現(xiàn)役師相互配對。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才能投入行動,這還包括了簡化了的訓練階段。也被稱為二級師。大部分可能自打20世紀60年代就存在了,最開始只是沒有番號的裝備庫,到70-80年代逐漸擁有了番號。這里面的一些師后來被改為現(xiàn)役。美國情報部門在1982年已發(fā)現(xiàn)了25個這樣的師,但到了1987年已經(jīng)存在90個動員師了。
非師單位準備度
炮兵師和炮兵旅都是架子狀態(tài)(10-20%),除了在駐外集群中的。
火箭炮兵和重型炮兵旅在架子狀態(tài)(20-50%)。
防空火箭旅和導彈旅在滿編或接近滿編狀態(tài)。
集團軍和軍區(qū)通信旅/團和無線電中繼營處于缺編就緒狀態(tài),其他的通訊單位都是架子。
舟橋團,工兵旅/團和防化單位都是架子狀態(tài)(15-40%)。
美國情報機構用以下的準備度分類區(qū)分蘇軍(和華約軍)的師:
·I級:75-100%人員(北約:A級)——滿員師、I類缺編師
·II級:50-75%人員(北約:B級)——II類缺編師
·III級:低于50%人員(北約:C級)——大小架子師
·動員級:0%人員(北約:D級)——動員師
總體而言,蘇軍采取的是分級動員、梯次投入的體制:最前沿的滿員單位先上,然后稍微后方的缺編部隊跟進,再往后就是位于蘇聯(lián)腹地的架子單位,單位位置和缺編程度的不同會導致這些單位以梯次的形式抵達戰(zhàn)場,這就導致一個蘇軍摩步師只需要擔任進攻矛頭2-3天,一個集團軍只需要擔任進攻矛頭1周,方面軍一個月,然后就被后面趕上來的梯隊所代替。這樣一來,北約方面所遭遇到的蘇軍部隊就永遠是齊裝滿員士氣高昂的。
當然了,這種體制也就導致北約方面在80年代最終演化出了接續(xù)部隊打擊(Follow-On Force Attack,F(xiàn)OFA)綱領,這一綱領要求在前沿抵擋住華約軍隊攻勢的同時,用空中力量重點打擊正在向前沿機動的蘇軍后續(xù)梯隊(即接續(xù)部隊)。
看完了蘇聯(lián)我們看美國。美國陸軍的師全都是齊裝滿員的,然而美國存在國民警衛(wèi)隊單位,這些單位和蘇軍缺編師的不同之處在于,雖然人員的訓練不是很充分,但是在平時就維持著滿員的人員。
國民警衛(wèi)隊單位之間也有不同的平時準備度和充實度。有些國民警衛(wèi)隊單位(大概有五個師和若干個獨立旅)擁有在戰(zhàn)時支援歐洲的所謂“北約任務”,為此可以在2-4周內準備就緒并且裝船。它們的各方面水準毫不遜于陸軍常備軍,維持著很高的訓練水準和就緒度,下屬單位經(jīng)常跟現(xiàn)役部隊輪換,有些師甚至在駐德美軍還在開M60A3的時候就把玩上艾布拉姆斯和阿帕奇了。
稍微差一些的單位裝備相對輕得多(大量的輕步兵單位),主戰(zhàn)裝備也要陳舊不少,人員不足,訓練也不夠,美國方面需要1-2個月時間才能把他們動員起來。美國方面沒有立即把這種單位投入歐洲戰(zhàn)場的打算。
此外,美國陸軍還有一些預備役部隊也就是訓練師,這些師平時只有指揮機構,狀況類似于蘇軍人數(shù)最少的架子師,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動員完成。毫無疑問這樣的部隊是趕不上全面戰(zhàn)爭的。
冷戰(zhàn)時期的小國動員效率都非常瘋狂,以華約一梯隊為例:
一、東德
東德國家人民軍擁有兩個集團軍,6個常備師(2個坦克師,4個摩步師,北約標準A級)和5個預備役摩步師(北約標準C級)。國家人民軍85%的常備軍可以在接到命令后25-30分鐘內開出軍營集結并投入戰(zhàn)斗。也就是說,國家人民軍的絕大多數(shù)單位都隨時處于臨戰(zhàn)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不間斷地保持了幾十年!國家人民軍預備役部隊的動員速度同樣非常驚人,在24-48小時內就可以將全部5個預備役師動員完成并投入戰(zhàn)斗。
二、波蘭
波蘭人民軍擁有三個集團軍,15個常備師,這包括:
A級單位3個坦克師3個機械化師1個空降師1個海軍步兵師
B級單位2個坦克師2個機械化師
C級單位3個機械化師
波蘭需要征召50萬預備役人員才能填滿編制,然而所需時間不到一周。
三、捷克斯洛伐克
A級單位3個坦克師5個摩托化步兵師
C級單位2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
A級單位立刻可以作戰(zhàn),C級單位需要兩周
一、西德
常備軍是齊裝滿員的,全國總動員只需要3天,期間會動員出不少于12個旅、14個團和40個獨立營。
二、荷蘭
常備軍中的三個師是齊裝滿員的,動員預備役人員只需要48小時。
*以上的“動員時間”都是從動員開始到預備役單位可以參戰(zhàn)的時間。事實上兩約的大部分國家都能將全國總動員時間控制在兩周之內。他們根本不需要分級動員,因為在半個月之內他們就能完成全國總動員。(而且居民區(qū)此時可能已經(jīng)變成核廢土了)
需要分級動員的蘇聯(lián)這種人口、兵力都特別龐大的國家。
+++++++++++++++++++++++
為了維持這種狀況,各軍事一體化組織成員國維持著相當緊湊的動員體系。以東德為例,東德在戰(zhàn)時有服役義務的適齡青年基本都在準軍事組織工人階級戰(zhàn)斗隊的管束之下,工人階級戰(zhàn)斗隊人數(shù)甚至超過國家人民軍,平時就擁有嚴密的組織和有效的訓練,而且每個活躍成員都事實上確定了在開展動員后在國家人民軍中的歸屬和職位。這樣一來,一旦開戰(zhàn),這些成員從工作崗位上接到通知就會自動歸位到部隊報到,藉此國家人民軍就可以在一瞬間構建起5個預備役師,同時還能填滿6個常備師中的補充團。
原文網(wǎng)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78436/answer/7857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