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檔案館展覽“言歸證傳”,展示香港身份證七十載演變
香港訊 由紙質到膠面、從電腦到智能,香港身份證從一九四九年面世后的改變見證著社會民生變遷和科技發(fā)展。歷史檔案館今年年度展覽“言歸證傳”以香港身份證為主題,向大家介紹香港身份證七十載的演變。
“言歸證傳”展覽由今日(八月二十三日)起逢星期一至五,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四十五分(公眾假期除外)在觀塘翠屏道十三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二樓展覽廳展出,免費入場。
展覽展出超過七十件館藏,除了入境事務處借出的歷代身份證和制作身份證的用具之外,還包括與香港人事登記有關的照片,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市民拍攝身份證相片和流動登記隊出勤時的珍貴歷史照片,以及政府宣傳登記身份證的海報等展品。
此外,展覽會重點介紹身份證設計變化因由。為何六十年代的兒童身份證沒有持證人的相片及名字?為何到七十年代又會將兩者加入證件?有關人事登記的法例又經歷過什么改變?“言歸證傳”會為大家一一解答。

圖一:一九四九年起簽發(fā)的紙質身份證,除了持證人的姓名、性別、相片、身份證號碼之外,還載有其住址和職業(yè)等資料。

圖二:一九六○年起簽發(fā)的兒童身份證并沒有持證人的相片和名字,展覽會為大家解答個中因由。

圖三:一九七三年起簽發(fā)的新膠面身份證。由于當時出現青少年非法互換身份證以規(guī)避法定工作年齡而就業(yè),新膠面兒童身份證上的相片及全名有助核實持證人身份。

圖四:上世紀六十年代市民拍攝身份證相片的情形。

圖五:上世紀六十年代流動登記隊到元朗廈村為村民登記身份證。

圖六:一九七○年政府宣傳登記身份證的海報。

圖七:上世紀約七十年代用以制作身份證相片的底片放大機。

圖八:登記身份證時套取指紋的工具。
因應疫情,展覽廳會加強清潔,參觀者亦必須遵循香港歷史檔案大樓的防疫措施,包括在大樓期間必須一直佩戴口罩,以及進入大樓時接受體溫檢測和使用酒精搓手液,和使用手機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或另作登記。
(《中國基建報》記者 林雨潤 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