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感-《斯通納》

作者 約翰·威廉斯
文章開頭就深切的感受到一種深厚的土地情懷,斯通納是小農場的孩子,而7080后大多也是農民的后代,改革開放經濟蓬勃發(fā)展才讓大批農民子弟有機會涌入城市,實現(xiàn)自己改變人生軌跡的夢想。
看到斯通納的父母被貧窮和勞作壓彎了腰,卻依舊咬牙堅持送斯通納去大學學習。我想到更多的是沉默寡言的農民形象,那些從農村通過考大學的方式走出來的孩子,畢業(yè)之后在城市工作、買房、生兒育女,不論學業(yè)水平究竟如何,都會選擇拼命留在這個城市扎根,而村落變得稀疏和靜默。
我們不一定都具備斯通納的天然才華,后天的努力也不一定帶給我們終身穩(wěn)定的工作,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風雨中飄搖,來不及探索,光找塊頭頂遮風擋雨的板都費勁了力氣……
斯通納可以,他沉默寡言著離開偏僻的農場,在密蘇里大學沉默寡言的學習,又在沉默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好和人生導師,所以他得以有幸了解社會,了解自我,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系。當然這是用一生在體驗、探索和完善!他說他冷漠,或許是吧,這本書里又有多少人不是呢?
他的妻子伊迪斯可憐又可恨,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自我實現(xiàn)不順利,對于人生沒有存在感。她有意或無意的支配和控制著家里的每一個人,歇斯底里的痛苦嚎叫,格蕾絲是最大的犧牲者,有些父母就是不會愛孩子,可還是會打著“愛的名義”去支配孩子的人生,她早孕早婚、壓抑酗酒就是為了逃離這座“監(jiān)獄”,光是想象一下,那樣的家庭氛圍就會讓人原地爆炸!
斯通納作為父親也是逃離狀態(tài),他對孩子看似愛莫能助,實則缺乏反抗的勇氣和決心,可以說一直漠視著這種狀況的發(fā)生。
斯通納的一生是書里的主線,讀者站在他的立場體驗人生的不完美,讓我們明白人生的不完美真的自然的不像話,不論我們著急怒罵,還是沉默冷酷,人生不會如意,重要的是在活著的這個過程開拓自己,明白人是怎么一回事!明白人與生活的關系是怎么一回事!人生縱有千萬種活法,我們也無法貪心的都體驗到,不求廣泛,但求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