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
第二章 ?
【原文】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解】
所有人都知道美是美,那么惡就被分出來了。所有人都知道善,那不善也就出現(xiàn)了。美或者善就會在人的思維中逐漸擴大,產生更多的競爭,引起非良性循環(huán)(名是為了合而名,而不是為了名而名)。今天世界無論是地區(qū)之間還是國家之間以及各個領域內的矛盾愈發(fā)尖銳,原因就在于此。這是長期歷史的積累效應。不同與差異反而是人類演化的動力,無法想象所有人都一樣的世界。地域地理條件不同,恰恰是生物多樣的基礎,而人如果執(zhí)意要將自己復制粘貼,人類也許不久就像恐龍一樣成為化石。一切的不同是相互成就的原始動力。但是現(xiàn)在我們還是處在這樣一個世界之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在極力團結,大部分人都被動或者主動的在世界分解。每一個朝代的崩潰就是因為發(fā)展得越來越龐大,但是力量卻支離破碎,缺乏團結意識并且不斷分裂。
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著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數(shù)是被壓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橫恣的是漢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罵漢奸的逸民。后來自己壽終林下,兒子已不妨應試去了,而且各有一個好父親。至于默默抗戰(zhàn)的烈士,卻很少能有一個遺孤。
我希望目前的文藝家,并沒有古之逸民氣。
中國歷史五千年,時至今日赤裸裸的白骨都無法喚醒人的本能,可見“文化”(愚民思想)的力量之偉大!然而明還是亡了。人應該具有化解的智慧,而主要在于愿不愿意以德甚至道而行。周八百年而亡,直至今日八百年還是高地,不知道能不能說明這個問題。事實上愚民過程中,整個國家的意識也會倒退,在自欺欺人中一代一代的退步了,即使沒有外圍侵犯,也會自然崩潰。毛澤東在建國后曾多次期望將哲學成為群眾的武器,目的在于通過哲學思維將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全面。一般的知識類大多是一個事實的一個面,沒有哲學作為工具,就會陷入困境甚至虛無之中,這也是學習哲學的必要之處?,F(xiàn)實的事件絕不會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物理學、政治學等等單個模型可以說得清楚的,因而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問題,自然就不可能正確解決問題了。即使通過一個方面暫時解除危機,也會同時暴露出另一個問題。現(xiàn)實中常有這樣的例子,有時候直到整個事件崩潰,也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根本。在歷史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開明的社會氛圍才會成就盛世。但相當一部分盛世是前后太落后才顯示出其盛況,真正的進步自唐朝以后就逐漸衰落了,愚民幾乎成了每一個統(tǒng)治者的“治國大策”。在中國歷史記錄比較清晰且最巨大的兩次進步是春秋時期和隋唐時期,其思想相對開放開明。而大多數(shù)朝代都會在通知過程中逐漸“愚民化”,直到完全禁錮,也就是統(tǒng)治巔峰,那么傾覆就是在所難免的了?!敖y(tǒng)治”的目的不在“統(tǒng)”,而在“治”。統(tǒng)只是形式,如果國家治理的好,自然就會有人來歸附于這個國家;反之就會遠離。整齊劃一的統(tǒng)不叫統(tǒng),而是強制和野蠻,是不長久的,是沒有智慧的。這是統(tǒng)而不治,老子反對這樣的人為強加的作為的,而后世幾千年的歷史也證明了老子的正確 。老子的國家理想是“大治而自統(tǒng)”。
各安其事,合作共進,相信道德的力量。(這里的道德不是現(xiàn)代意義的道德倫理,而是終極自然規(guī)律。道德經本身也是透過現(xiàn)象說明這個規(guī)律的哲學著作,但常常被表面性的人為是倫理道德。)就像核聚變一樣,在人類經歷重大危機之時,必然能爆發(fā)出同樣巨大的力量。如果不是等到饑荒來臨之時才想起救人而是在災荒之前給予更多的生產自由和發(fā)展自由有更多的儲備對抗饑荒呢?是時即使出現(xiàn)傷亡我想也不會有人怪罪于老天和政府吧。“不能”與“不為”現(xiàn)已?。ù宋┚人蓝植毁牐上局味Y義哉?)“有為”與“無為”亦現(xiàn)矣?。ㄌ嗟馁Y料被篡改或被解讀得面目全非,讀中心原著是學習任何領域都必要的,由于被篡改就不得不盡可能聯(lián)系實際地思考,體會原著的思想核心。任何斷章取義都是將自己架在浮云上,站住了你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踩在哪里合適。只有腳踏實地,至少還可以試探摸路,有回旋和選擇的余地;企圖走空梯子則是有著“來去如風”的瀟灑。)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難的事情都是從簡單的問題中積累起來的)、長短相刑(把長截了就短了,把短接了就邊長了。例如一個梯子中間的橫桿,都是一樣長的。但是如果長短不一樣,那么不僅很難制作,還不安全。而兩邊的長的部分與短的連接起來,這樣做一個梯子就做好了。但是它們任何一部分不合作就不能成為梯子。這就是“刑”的意義。)、高下相盈(典型的建筑如金字塔,如果沒有下面的堆積的穩(wěn)固,就沒有不可能那么高。金字塔的本來用途可能是與觀測和測量有關,例如節(jié)氣、天氣、軍事等,絕不是僅僅為了墓葬。(今天的人不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人為金字塔只是一個墓。從山、房子、建筑等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明白)、意聲相和(音樂給予人的情緒會隨著人的心境和環(huán)境而改變;喝茶、讀書也是如此。)、先后相隋(隋,裂肉,殘余的祭品,即有利益或者好處。所以都爭先恐后地爭取。引申為跟隨。)這些是對“名”的關系分析。這些最終是要形成“用”的,后面也會講到無用之用。不用著急,一個一個來。
所以圣人以無為而居,不言教而以行(用真正做的方式去引導人民,即言傳身教)。自古以來萬事萬物的發(fā)生都是沒有終始的,生長也不是誰的意志,大成也沒有誰去自居的。沒有自居占有,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所謂失去了。
“無為”思想是《老子》的一個核心思想,這種無為不是什么也不管,而是順乎天道,圣人又以實踐和引導,讓百姓都能找到合適的自主發(fā)展之路,找到適合的發(fā)展模式。這不僅需要圣人有德,洞察環(huán)境,還要上下齊心,即使有錯誤,也能夠防微杜漸。就像一個企業(yè)一樣,不僅需要一個明智的領導,還需上下齊心,當有特殊情況能及時反映,才不至于有小病拖成大病,或者后遺癥,越及時處理發(fā)展越穩(wěn)固,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