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kH3cneRZEYrun6IlrYHaDw?pwd=yxj6?
提取碼:yxj6

編輯推薦
◆享譽世界200多年,了解羅馬帝國不可不讀的至高經(jīng)典。
◆中文全譯本全新上市!
◆哲學泰斗休謨、“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二戰(zhàn)時期知名英國首相丘吉爾、科幻經(jīng)典《銀河帝國》的作者阿西莫夫等極力推崇的史學巨著。
◆一部橫跨1300年,囊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全方面講述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的恢弘史詩。
◆政治家看到了權(quán)力的邏輯,軍事家看到了戰(zhàn)爭的本質(zhì),企業(yè)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哲學家看到了思想的演變,文化學者看到了文明的興衰……
◆18世紀英國史學泰斗吉本20年心血之作。
內(nèi)容簡介
18世紀,啟蒙時期代表人物、史學泰斗愛德華?吉本以畢生精力,創(chuàng)作出享譽世界200多年的不朽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自問世以來,《羅馬帝國衰亡史》受到無數(shù)名家的極力推崇,包括哲學泰斗休謨、“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世界歷史學科奠基人麥克尼爾、科幻經(jīng)典《銀河帝國》的作者阿西莫夫等。二戰(zhàn)時期知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更是經(jīng)常在演說中引用書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戰(zhàn)略思想也深受該書影響。
《羅馬帝國衰亡史》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角度,展現(xiàn)了羅馬帝國1300多年由盛而衰、直至毀滅的全過程。博大雄偉的史觀加上優(yōu)美典雅的文字,使得西方人一談及羅馬帝國,必定會想到此書。此書也自然而然成為了了解羅馬帝國不可不讀的至高經(jīng)典。
透過這部包羅萬象的史詩巨著,不同領(lǐng)域的人士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fā):
政治家看到了權(quán)力的邏輯,
軍事家看到了戰(zhàn)爭的本質(zhì),
企業(yè)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
哲學家看到了思想的演變,
文化學者看到了文明的興衰……
翻開本書,領(lǐng)略羅馬帝國1300年盛極而衰的恢宏史詩。
作者簡介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
18世紀英國史學泰斗,啟蒙時代史學代表人物,被譽為近代史學的開山者。
1764年,吉本前往意大利的羅馬,面對這座千古名城,他產(chǎn)生了為這座城寫一本書的念頭,即他后來的代表作《羅馬帝國衰亡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從構(gòu)思到完稿,花費了吉本二十多年的時間,他直接引用了從古希臘到18世紀兩百余位學者的著作,書籍八百余種,有數(shù)千冊之多。除此之外,像是各種地方志、編年記、法典、地圖、碑文等更是不勝枚舉。
吉本的行文以氣勢磅礴著稱,他的寫作習慣是先打腹稿,把整段文章在心里想好,用耳朵聽過,一句句順暢了滿意了,才落筆,因此讀來如大江涌流,順暢無比。
《羅馬帝國衰亡史》問世兩百多年來,影響力始終不衰,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與贊美,已成為深入了解羅馬帝國不可不讀的至高經(jīng)典。
譯者簡介:
席代岳,1939年生于湖南,后因家境困難入伍。
在軍中歷任連長、營長、炮兵指揮官、署長、總部參謀長等職,亦曾在炮兵學校及三軍大學任教多年,對戰(zhàn)史深有研究,欣賞亞歷山大大帝和愷撒,深入研究他們的為將之道和用兵之法,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
其間,他多方搜集資料,深入鉆研史實,翻譯了《羅馬帝國衰亡史》,成為市場上備受歡迎的中文全譯本。他的譯文忠實原著,措辭典雅,很好地還原出吉本簡練古樸、氣勢磅礴的文風,因而廣受好評。
精彩書評
《羅馬帝國衰亡史》使吉本可以列入當時歐洲文史界之首位。
——經(jīng)濟學之父 亞當·斯密
此間所有的文化人對尊作一致贊美。
——哲學大師 大衛(wèi)·休謨
《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一整個世代人的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是英語世界里無出其右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吉本以一部大著而不朽,他也成為繼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馬基雅維里等歐洲史家后的又一位史學大家。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 特雷弗羅普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于一體的奇特混合物。
——全球史奠基人 威廉·麥克尼爾
基地系列中對于銀河帝國滅亡和重建的史實般的敘述,是脫胎于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銀河帝國》作者阿西莫夫
吉本始終不失為當代研究所不曾拋棄也不擬拋棄的18世紀歷史家。
——英國經(jīng)濟學家 弗里曼
羅馬帝國的進攻者,無論是軍事還是宗教方面的,諸如哥特人、阿拉伯人或蒙古人、穆罕默德、成吉思汗或帖木爾,在書中都寫得充實完整,頗有生氣。
——倫敦主教 米爾曼
吉本作為啟蒙時代之史家,較同時代人確更能以其文學修養(yǎng)增飾哲學思維,以及綜合龐雜的史事。而他“所述羅馬人事,與中華帝國也頗有不謀而合處。”
——中國近代史學家 汪榮祖
據(jù)說吉本的寫作習慣是先打腹稿,把整段文章(可長達數(shù)頁)在心里想好,用耳朵聽過,一句句順暢了滿意了,才落筆,故而氣勢磅礴,浩浩蕩蕩,宛如大江涌流。
——知名法學家 馮象
吉本在許多細節(jié)和若干知識部門中已經(jīng)落后于時代,這一點只意味著我們的父輩和我們自身不是生活在一個完全無所作為的世界里。但是在主要的問題上,他仍然是我們的跨越時代的老師。對于那些使他擺脫歷史家的共同命運的明顯特點,諸如伴隨時代前進的大膽而準確的尺度,正確的眼光,周密的布局,審慎的判斷與適時的懷疑,為自己始終如一的態(tài)度做出的堪稱不朽的掩飾等,是無庸細述的。
——希臘史學者 伯里
吉本的歷史批判精神,與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思想是一致的,突出表現(xiàn)在對基督教傳統(tǒng)教義、信條、教規(guī)等所持的批判態(tài)度。
——中國世界史學科奠基人 吳于廑
通過認識吉本的弱點,我們就能夠看到他為什么如此偉大。正是這些弱點使得那種強大的想象力得以自由發(fā)揮,并創(chuàng)造出構(gòu)成《羅馬帝國衰亡史》的那些無與倫比的人物形象、高妙的戲劇藝術(shù)和生動的場景。
——美國史學家 鮑爾索克
吉本的作品“成為渴望繪制自己的帝國軌跡的英國人的指南,他們找到了在羅馬廢墟中了解大英帝國的關(guān)鍵。
——英國知名歷史學家 皮爾斯·布倫登
它跨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chuàng)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
——美國知名歷史學者 馬文·佩里
參照羅馬,對比中國現(xiàn)在發(fā)生的情況,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雖然是2000年前的歷史,卻與現(xiàn)在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制度、民主、方法論上,我們還不如2000年前的羅馬,我們現(xiàn)在的制度設(shè)計比他們還要落后,就更不要說和現(xiàn)在進行系統(tǒng)比較。認識到差距,反而坦然了,而不是灰心失望。
——萬科總裁 王石
目錄
第一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軍事和疆域(98—180 A.D.)
第二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內(nèi)政修明物阜民康
第三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政治架構(gòu)(98—180 A.D.)
第四章 康茂德殘酷而暴虐的愚行 佩爾蒂納克斯被推舉為帝,勵精圖治遭禁衛(wèi)軍所弒(180—193 A.D.)
第五章 禁衛(wèi)軍公開出價將帝位賣給德第烏斯·尤利安努斯 克勞狄烏斯·阿爾比努斯在不列顛、佩西尼烏斯·尼格爾在敘利亞、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在潘諾尼亞,公開聲討謀害佩爾蒂納克斯的叛賊 塞維魯贏得內(nèi)戰(zhàn)的勝利 軍紀的廢弛 政府的新措施(193—197 A.D.)
第六章 塞維魯病逝 卡拉卡拉的暴政 馬克里努斯篡位 埃拉伽巴路斯的愚行 亞歷山大·塞維魯?shù)拿赖?軍隊縱兵殃民 羅馬帝國的財政和稅務(wù)(208—235 A.D.)
第七章 馬克西明即位與其暴政 元老院管轄的阿非利加和意大利發(fā)生動亂 內(nèi)戰(zhàn)和叛變 馬克西明及其子、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以及先后三位戈爾狄安系,全部慘死 菲利普的篡位和政治手段(235—248 A.D.)
第八章 阿爾達希爾重建王朝后波斯帝國之狀況(165—240 A.D.)
第九章 從德西烏斯皇帝在位到蠻族入侵,此一時期的日耳曼情勢(249—252 A.D.)
第十章 德西烏斯、加盧斯、埃米利安努斯、瓦萊里安與伽利埃努斯相繼為帝 蠻族入侵 三十僭主(248—268 A.D.)
第十一章 克勞狄當政 擊敗哥特人 奧勒良的勝利、凱旋和死亡(268—275 A.D.)
第十二章 奧勒良逝世后軍隊和元老院的作為 塔西佗、普羅布斯、卡魯斯及其子相繼為帝(275—285 A.D.)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當政及其3位同僚馬克西米安、伽勒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 重建秩序和安寧 波斯戰(zhàn)爭的勝利和凱旋 政府分治的新制度 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的遜位和退隱(285—313 A.D.)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遜位后產(chǎn)生紛擾 君士坦提烏斯崩殂 推舉君士坦丁和馬克森提烏斯為帝 同時有6位皇帝在位 馬克西米安和伽勒里烏斯相繼逝世 君士坦丁戰(zhàn)勝馬克森提烏斯和李錫尼 君士坦丁重新統(tǒng)一帝國(305—324 A.D.)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發(fā)展及早期教會的風格、作為、數(shù)量和狀況
第十六章 從尼祿當政直到君士坦丁統(tǒng)一天下,羅馬政府在此一時期對基督教的作為(180—313 A.D.)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 君士坦丁的政治體系及其成就 軍事紀律和訓練 宮廷財政(300—500 A.D.)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風 高盧戰(zhàn)爭 君士坦丁崩殂 帝國分由三個兒子統(tǒng)治 波斯戰(zhàn)爭 內(nèi)戰(zhàn) 君士坦提烏斯獲得勝利(323—353A.D.)
第十九章 君士坦提烏斯獨自稱帝 加盧斯之死 尤里安身處險境 尤里安在高盧的勝利(351—360 A.D.)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變信仰的動機、經(jīng)過及影響合法建立基督教教會(306—438 A.D.)
第二十一章 異教受到迫害 多納圖斯教派的分裂 阿里烏斯的宗教爭論 君士坦丁及其子統(tǒng)治下教會和帝國的狂亂狀況 異教的寬容(312—362 A.D.)
第二十二章 尤里安在高盧被軍隊擁立為帝 進軍獲得成功 君士坦提烏斯殞于軍中 尤里安的內(nèi)政修明(360—363 A.D.)
第二十三章 尤里安的宗教信仰 一視同仁的寬容作風 企圖恢復異教的多神崇拜 重建耶路撒冷神廟 運用各種手段對基督徒進行迫害 宗教外衣下的偏袒行為(351—363 A.D.)
第二十四章 尤里安進駐安條克 遠征波斯的成就 渡過底格里斯河 尤里安撤軍后崩殂 約維安被推舉為帝 為拯救羅馬軍隊與波斯簽訂喪權(quán)條約(314—390 A.D.)
第二十五章 約維安的統(tǒng)治與崩殂 瓦倫提尼安繼位為帝, 其弟瓦倫斯輔佐,導致帝國的分裂 政教合一統(tǒng)治方式 日耳曼、不列顛、阿非利加、東方地區(qū)與多瑙河地區(qū)的狀況 瓦倫提尼安崩殂 兩子格拉提安與瓦倫提尼安二世繼承西羅馬帝國(343—384 A.D.)
第二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從中國到歐洲的發(fā)展過程 哥特人被迫渡過多瑙河 哥特人之戰(zhàn) 瓦倫斯戰(zhàn)敗殞身 格拉提安舉狄奧多西為東羅馬皇帝 狄奧多西的出身背景和功勛成就 哥特人定居得到和平(365—395 A.D.)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崩殂和狄奧多西的統(tǒng)治 阿里烏斯教派受到打擊 圣安布羅斯的事跡 馬克西穆斯的第一次內(nèi)戰(zhàn) 狄奧多西的性格作風、治理國事和知錯悔罪 瓦倫提尼安二世殞世 尤金尼烏斯的第二次內(nèi)戰(zhàn) 狄奧多西駕崩(340—397 A.D.)
第二十八章 異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 基督教對圣徒和遺物的崇拜(378—420 A.D.)
第二十九章 羅馬帝國在狄奧多西兩子繼位后完全分裂 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留當政 魯菲努斯和斯提利科統(tǒng)攬大權(quán) 吉爾多在阿非利加叛變后被殲(386—398 A.D.)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大掠希臘后,在阿拉里克和拉達蓋蘇斯率領(lǐng)下兩度入侵意大利 斯提利科擊退蠻族 日耳曼人蹂躪高盧 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羅馬帝國被篡奪的狀況 斯提利科被迫亡身(395—408 A.D.)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 羅馬元老院和人民的對策 羅馬第三度被圍,城破遭受哥特人的暴行掠奪 阿拉里克之死 哥特人撤離意大利 君士坦丁王朝的沒落 高盧和西班牙為蠻族所據(jù) 不列顛的獨立(408—449 A.D.)
第三十二章 東羅馬皇帝阿爾卡狄烏斯 優(yōu)特羅皮烏斯掌權(quán)后失勢 蓋納斯之叛 圣克利索斯托受到迫害 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 波斯戰(zhàn)爭與瓜分亞美尼亞(395—460 A.D.)
第三十三章 霍諾留殞身 瓦倫提尼安三世繼位為西羅馬皇帝 母后弄權(quán) 埃提烏斯和卜尼法斯的對決 汪達爾人攫取阿非利加(423—455 A.D.)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國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風、征戰(zhàn)成就及其宮廷狀況 狄奧多西二世墜馬身亡 馬西安繼位為帝(376—453 A.D.)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進犯高盧,為埃提烏斯率西哥特人所擊退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后被迫撤離 阿提拉、埃提烏斯和瓦倫提尼安三世相繼逝世 (419—455 A.D.)
第三十六章 汪達爾人國王根西里克垂涎羅馬 西羅馬帝國后繼諸帝為馬克西穆斯、阿維圖斯、馬約里安、塞維魯斯、安特彌烏斯、奧利布里烏斯、格列西里烏斯、尼波斯和奧古斯圖盧斯 西羅馬帝國最后的滅亡 奧多亞克是統(tǒng)治意大利的第一位蠻族國王(439—490 A.D.)
第三十七章 修院生活的起源、過程及其影響 蠻族信奉阿里烏斯教派皈依基督教 汪達爾人在阿非利加的宗教迫害 阿里烏斯教派在蠻族中遭到禁絕(305—712 A.D.)
第三十八章 克洛維當政及其改變信仰 戰(zhàn)勝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 在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蠻族的律法 羅馬人的景況 西班牙的西哥特人 撒克遜人占據(jù)不列顛(449—582 A.D.)
第三十九章 東羅馬皇帝芝諾和阿納斯塔修斯 東哥特人狄奧多里克的家世、教育和功勛 進犯意大利及征服的行動 意大利的哥特王國 西羅馬帝國其余地區(qū)的情況 文人政府的軍事統(tǒng)治 狄奧多里克臨終前的各項舉措(455—526 A.D.)
第四十章 查士丁一世繼位為帝 查士丁尼當政 狄奧多拉女皇 賽車場黨派形成君士坦丁堡動亂的根源 絲織品的貿(mào)易和生產(chǎn) 財務(wù)和稅收 查士丁尼的大型建筑 圣索菲亞大教堂 東羅馬帝國的防務(wù)和邊界 雅典的學校教育和羅馬的執(zhí)政官制度遭到淪喪的命運(482—565 A.D.)
第四十一章 查士丁尼在西羅馬帝國的征戰(zhàn) 貝利薩留的出身家世和最初各次戰(zhàn)役 討伐并降服阿非利加的汪達爾王國 班師凱旋 哥特人的戰(zhàn)事 光復西西里、那不勒斯和羅馬 哥特人圍攻羅馬 慘敗后撤走 拉文納獻城 貝利薩留譽滿天下 國內(nèi)名聲受污慘遭不幸
(522—620 A.D.)
第四十二章 蠻族世界的狀況 倫巴第人在多瑙河安身 斯拉夫人的部族 突厥人的源起,向羅馬帝國派遣使者 突厥人與阿瓦爾人之間的斗爭 波斯國王努息萬帝號為科斯羅伊斯一世 治國有方與羅馬人發(fā)生戰(zhàn)事 科爾克斯之戰(zhàn) 埃塞俄比亞人(500—582 A.D.)
第四十三章 阿非利加叛亂 托提拉重整哥特王國 羅馬失守與光復 納爾塞斯平定意大利 東哥特人滅亡 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敗北 貝利薩留大獲全勝,令名受污后死亡 查士丁尼的崩殂及其性格和統(tǒng)治 彗星、地震及瘟疫(531—594 A.D.)
第四十四章 羅馬的法治概念 君主的法律 十人委員會的《十二銅表法》 人民的法律 元老院的敕令 皇帝和官員的命令 市民的權(quán)責 查士丁尼法典(527—565 A.D.)
第四十五章 查士丁二世當政 阿瓦爾人派遣使者 定居在多瑙河 倫巴第人奪取意大利 接受提比略二世為帝 意大利在倫巴第人及東正教徒控制下的狀況 拉文納的局面 悲慘的羅馬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風范(565—643 A.D.)
第四十六章 科斯羅伊斯逝世后波斯發(fā)生革命 其子霍爾木茲是暴君被廢立 巴赫拉姆篡位 科斯羅伊斯二世經(jīng)過斗爭后復位 福卡斯的暴政 赫拉克利烏斯被擁立為帝 波斯戰(zhàn)爭 科斯羅伊斯占有敘利亞、埃及和小亞細亞 波斯人和阿瓦爾人圍攻君士坦丁堡 波斯人遠征 赫拉克利烏斯的勝利和凱旋(570—642 A.D.)
第四十七章 神學史上“道成肉身”的教義 基督的人性和神性 亞歷山大里亞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相互敵視 圣西里爾和聶斯托利 以弗所第三次神學會議 優(yōu)迪克的異端思想 卡爾西頓的第四次神學會議 政教之間的爭執(zhí) 查士丁尼的不寬容作為 “三章”的爭論 東方諸教派的狀況(412—1663 A.D.)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對應(yīng)本套書第九至十二冊)的主要內(nèi)容 從赫拉克利烏斯王朝到拉丁王國的建立,君士坦丁堡希臘諸帝的繼承及其背景(641—1185 A.D.)
第四十九章 圖像崇拜的儀式及其所受之迫害 意大利和羅馬的叛亂 教皇的世俗主權(quán)統(tǒng)治 法蘭克人據(jù)有意大利 圖像崇拜的建立 查理曼大帝的性格作風及其加冕 西羅馬帝國的光復及式微 意大利脫離后自主 正式確立日耳曼王朝帝系(726—1378 A.D.)
第五十章 略述阿拉伯地方及其居民 穆罕默德的家世、風范及其教義 在麥加傳道 逃到麥地那 伊斯蘭用劍傳播教義 阿拉伯人主動皈依和被迫降服 穆罕默德辭世及其繼承人 阿里及其后裔的權(quán)勢和機運(569—680 A.D.)
第五十一章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敘利亞、埃及、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建立哈里發(fā)帝國 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在伊斯蘭教政府統(tǒng)治下所遭受的待遇(632—1149 A.D.)
第五十二章 阿拉伯人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 進犯法蘭西為“鐵錘”查理擊退 倭馬亞和阿拔斯兩個王朝的內(nèi)戰(zhàn) 阿拉伯的學術(shù)和知識 哈里發(fā)的奢侈豪華生活 對克里特、西西里和羅馬的海上事業(yè) 哈里發(fā)帝國的分裂和式微 希臘諸帝的敗北和勝利 (668—1055 A.D.)
第五十三章 東羅馬帝國在10世紀所面對的狀況 疆域的擴張和縮減 財政和稅收 君士坦丁堡的宮殿 頭銜和職稱 皇帝的尊榮和權(quán)勢 希臘人、阿拉伯人和法蘭克人的戰(zhàn)術(shù) 拉丁語文的式微 希臘語文的研習曲高和寡 (733—988 A.D.)
第五十四章 保羅教派的起源和教義 希臘諸帝迫害,引起亞美尼亞等地的反抗 在色雷斯生根成長 向帝國以西傳播 對宗教改革發(fā)生極大的影響 (650—1200 A.D.)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亞人與匈牙利人的起源、遷移和定居 在東西兩個帝國之內(nèi)到處襲擾 俄羅斯君主政體 地理和貿(mào)易 俄羅斯人反抗希臘帝國的戰(zhàn)爭 蠻族的宗教皈依 (640—1100 A.D.)
第五十六章 意大利的薩拉森人、法蘭克人和希臘人 諾曼人開始侵襲及拓殖 阿普利亞公爵羅伯特·吉斯卡爾的作風和征戰(zhàn) 其弟羅杰解救西西里 羅伯特對抗東羅馬和西羅馬的皇帝獲勝 西西里國王羅杰進犯阿非利加和希臘 皇帝曼努埃爾一世 希臘人和諾曼人的戰(zhàn)爭 諾曼人的滅亡 (840—1204 A.D.)
第五十七章 塞爾柱土耳其人 起兵反叛印度征服者馬哈茂德蘇丹 托格魯爾平定波斯保護哈里發(fā) 阿爾普·阿斯蘭擊敗東羅馬皇帝狄奧吉尼斯將其俘虜 馬立克沙王的權(quán)力和功績 奪取小亞細亞和敘利亞 耶路撒冷的情勢及鎮(zhèn)壓 朝拜圣地 (638—1152 A.D.)
第五十八章 第一次十字軍的起源及兵力 拉丁君王的出身背景 進軍君士坦丁堡 希臘皇帝阿歷克塞的政策 法蘭克人奪取尼斯、安條克和耶路撒冷 解救圣地 布永公爵戈弗雷在耶路撒冷即位為王 建立拉丁王國(1095—1369 A.D.)
第五十九章 希臘帝國保存實力 第二次及第三次十字軍的兵員數(shù)量、經(jīng)過路線與進展情形 圣伯納德 薩拉丁在埃及和敘利亞的統(tǒng)治 奪回耶路撒冷 海上十字軍 英格蘭的理查一世 教皇英諾森三世以及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軍 皇帝腓特烈二世 法蘭西路易九世以及最后兩次十字軍 拉丁王國的法蘭克人被馬穆魯克驅(qū)離(1091—1517 A.D.)
第六十章 希臘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君士坦丁堡的情況 保加利亞人作亂 艾薩克·安吉盧斯被弟弟阿歷克塞推翻 第四次十字軍的起源 艾薩克之子與法蘭西和威尼斯聯(lián)盟 兩國的海軍遠征君士坦丁堡 兩次圍攻最后被拉丁人奪取城市(697—1204 A.D.)
第六十一章 帝國為法蘭西和威尼斯瓜分 法蘭德斯人和教廷派出五位拉丁皇帝 拉丁帝國的貧困和衰弱 希臘人光復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的后續(xù)狀況(1020—1261 A.D.)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皇帝 帕拉羅古斯繼位為帝 與教皇和拉丁教會的結(jié)盟以失敗收場 設(shè)計反叛行動對付安茹的查理 西西里的叛變 加泰蘭人在亞細亞和希臘的戰(zhàn)事 雅典的革命及當前的情況(1204—1456 A.D.)
第六十三章 內(nèi)戰(zhàn)使得希臘帝國殘破不堪 安德洛尼庫斯二世、安德洛尼庫斯三世及約翰·帕拉羅古斯的當政 坎塔庫澤努斯的攝政、反叛、即位及廢立 在佩拉建立熱那亞殖民區(qū) 與帝國和君士坦丁堡市府之間的戰(zhàn)事(1261—1391 A.D.)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領(lǐng)蒙古人從中國到波蘭的征戰(zhàn) 君士坦丁堡和希臘人的避戰(zhàn) 奧斯曼土耳其人源于比提尼亞 奧斯曼、烏爾汗、穆拉德一世及巴耶塞特一世的統(tǒng)治和勝利 土耳其君主政體在亞洲和歐洲的奠基和發(fā)展 君士坦丁堡和希臘帝國的大禍臨頭(1206—1523 A.D.)
第六十五章 帖木兒在撒馬爾罕稱帝 征服波斯、格魯吉亞、韃靼、俄羅斯、印度、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 在土耳其的戰(zhàn)事 巴耶塞特戰(zhàn)敗被俘 帖木兒逝世 巴耶塞特諸子之間的內(nèi)戰(zhàn) 穆罕默德一世重建土耳其王朝 穆拉德二世圍攻君士坦丁堡(1361—1451 A.D.)
第六十六章 東方諸帝求助于教皇 約翰一世、曼紐爾、約翰二世訪問西歐 在巴西爾會議的鼓舞下,經(jīng)過費拉拉和佛羅倫薩兩次會議獲得結(jié)論,希臘教會和拉丁教會要合并 君士坦丁堡的文學和藝術(shù) 希臘流亡人士有助意大利發(fā)生文藝復興 拉丁人的求知欲和競爭心(1339—1500 A.D.)
第六十七章 希臘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穆拉德二世的治術(shù)和風格 匈牙利國王拉底斯勞斯的十字軍運動 戰(zhàn)敗被殺 斯坎德貝格 東羅馬帝國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羅古斯(1421—1467 A.D.)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文治武功和行事風格 君士坦丁堡在圍城和攻擊之后為土耳其人所奪取 君士坦丁·帕拉羅古斯戰(zhàn)死 東羅馬帝國滅亡 全歐震驚 穆罕默德二世的征戰(zhàn)和崩殂(1451—1481 A.D.)
第六十九章 12世紀以后羅馬的狀況 教皇對俗世的統(tǒng)治權(quán) 城市的暴動產(chǎn)生政治異端思想 恢復共和國的行動 元老院議員 自傲的羅馬人 與附近城市之間的戰(zhàn)事 剝奪教會選舉教皇和出任的權(quán)利,迫使教皇到阿維尼翁避難 大赦年 羅馬的貴族世系(1086—1500 A.D.)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的性格和加冕 護民官里恩齊要恢復羅馬的自主權(quán)和治理權(quán) 他的德行和缺失,被驅(qū)逐出境以及后來的死亡 教皇從阿維尼翁返回羅馬 西歐的教會發(fā)生重大的分裂 拉丁教會的統(tǒng)一 羅馬人為爭自由做最后的奮斗 羅馬法 終于成為教會國家(1304—1590 A.D.)
第七十一章 羅馬的廢墟在15世紀時的景觀 衰敗和殘破的四點理由 以圓形競技場為例 城市的重建 本書的結(jié)論(1332—1430 A.D.)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全譯羅馬帝國衰亡史:
第二十二章 第一節(jié) 君士坦提烏斯逼使尤里安陷入絕境
羅馬人在宦官和主教可恥的暴政下痛苦呻吟時,贊揚尤里安的聲音除了在君士坦提烏斯的宮廷中無法聽聞外,早已歡天喜地地傳遍整個帝國的其他角落。日耳曼蠻族畏懼年輕愷撒的強大兵力,尤里安的部隊與他并肩作戰(zhàn)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感激的省民在他的統(tǒng)治下歡欣地慶賀。但是那些反對他的佞臣,為他的德業(yè)所激怒,總是秉持著一種奇怪的想法:人民的朋友就是宮廷的敵人。打一開始,尤里安的名聲在宮廷中就受到懷疑,弄臣對于運用諷刺的言辭來損人很有一套,他們經(jīng)常賣弄這種伎倆并得到皇帝的贊賞。這些小丑認為尤里安的簡樸生活,不過是裝腔作勢而已。而對于有哲學家氣質(zhì)的武士的穿著和人品,他們竟用“被發(fā)左衽”“沐猴而冠”等荒謬的字眼加以嘲笑。他們認為這位愷撒處理公務(wù)的能力是多嘴希臘人虛張聲勢的傳聞,這個投機取巧的士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古樹參天的學院里學會戰(zhàn)爭藝術(shù)。惡意誣蔑的聲音終于被勝利的歡呼所壓倒,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征服者不再被當作蔑視的對象來肆意戲弄,君士坦提烏斯把部下的功勞據(jù)為己有,以滿足自己卑鄙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