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東

1
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出生。
a
李清照的文學(xué)主張。她認(rèn)為,詩是寫大事件,抒發(fā)大情懷的;而詞是寫個人感受,抒發(fā)小心情的。所以詩應(yīng)該雄健,而詞應(yīng)該婉約。
b
就在這國仇家恨之中,李清照隨趙明誠到湖州赴任。從建康到湖州要經(jīng)過烏江,也就是當(dāng)年項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身臨其境,感慨萬千,這才寫下這首著名的懷古詩。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c
至今思項羽。
為什么如今想起項羽來?不僅僅是因為到了烏江亭,更因為今天的時局。如今是什么樣子呢?朝廷是茍且偷生,只知道逃跑;自己的丈夫呢?也是茍且偷生,只知道逃跑。極目四望,哪里還有項羽那樣的英雄肝膽,哪里還有“不肯過江東”的人呢!
d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p>
這兩首詩的立場,是不是剛好相反?李清照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所以是英雄;而杜牧說,項羽如果是個男子漢,就應(yīng)該過江,等待卷土重來。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的立場如此不同?那是因為兩個人處境不一樣。杜牧身處晚唐,雖然朝政敗壞,但是畢竟沒有亡國。杜牧是個有雄心的人,他希望朝廷能夠振作,選賢任能,“卷土重來”。這種心情投射到項羽身上,就是“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墒抢钋逭詹煌?,她身處北宋亡國之際,眼睛里看到的是朝廷只顧逃跑,老百姓流離失所。在這種情況下,她希望皇帝也罷,官員也罷,能夠有點兒熱血,不要一味貪生怕死。這樣的心情投射到項羽身上,就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換句話說,杜牧強調(diào)的是心胸,而李清照強調(diào)的是氣節(jié)。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明白了,杜牧和李清照,沒有誰對誰錯,就像心胸和氣節(jié)沒有誰對誰錯一樣。他們是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情境與立場的思想者,各自閃爍著獨特的光芒。
E
Abcd來自蒙曼。
2
1781年3月13日,英國天文學(xué)家赫歇爾發(fā)現(xiàn)天王星。
1930年3月13日,美國天文學(xué)家湯博發(fā)現(xiàn)冥王星。
1975年3月13日,美國“水手10號”探測器第三次緊貼水星表面飛行。
樸樹有一首歌,叫做《在木星》,因為木星走12年走完一個完整軌跡,而樸樹也久別了我們12年。
郭頂也有一首歌,叫做《水星記》,因為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既無法脫離自己的軌道,又無法更加接近太陽,好比是人與人之間那些微妙的關(guān)系。
水星記歌詞:
著迷于你眼睛
銀河有跡可循
穿過時間的縫隙
它依然真實地
吸引我軌跡
這瞬眼的光景
最親密的距離
沿著你皮膚紋理
走過曲折手臂
做個夢給你
做個夢給你
……
至少可以
陪著你
這歌詞不知道你是否似曾相識?
來看看真正的大神是怎么寫的:
我看到了我的愛戀
我飛到她的身邊
我捧出給她的禮物
那是一小塊凝固的時間
時間上有美麗的條紋
摸出來像淺海的泥一樣柔軟
她把時間涂滿全身
然后拉起我飛向存在的邊緣
這是靈態(tài)的飛行
我們眼中的星星像幽靈
星星眼中的我們也像幽靈
這首詩,大劉寫的,神乎其技!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吧。
3
1982年3月13日,計劃生育成為基本國策。
1984年3月13日,中國臺灣實施自由經(jīng)濟政策。
然后呢?
然后,四十年,過去了。
4
2012年3月13日,大英百科全書將不再出版印刷版。
這個事兒值得思量。
所謂文治武功,大英大清都一樣。
武功問鼎,文治也要絕頂。
所以會有四庫全書,也所以會有大英百科全書。
但后來工業(yè)革命,信息化,人工智能,知識的迭代超出人類已有的認(rèn)知,面對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再來操作大英百科全書這樣的工程,會得不償失,得不償失還算是好的,搞不好還會打臉,說好的行業(yè)說消亡就消亡了,正干的職業(yè)說裁撤就裁撤了,上個月買的書才開始看,新的理論新的圖書又推送到眼前來了,就算是用3D打印,估計大英百科全書也招架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