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禹步
禹步
禹步是指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傳為夏禹所創(chuàng),故稱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轉(zhuǎn)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稱“步罡踏斗”。
《抱樸子內(nèi)篇·仙藥》記載早期道教的禹步法說:“禹步法: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dāng)滿二丈一尺,后有九跡。”禹步的三步九跡,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這是禹步最基本的步伐。其步先舉左足,三步九跡,跡成離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書中,稱之為三步九跡星綱。《抱樸子內(nèi)篇·登涉》的禹步法,雖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樣是三步九跡。
禹步的由來
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認為以此步態(tài)禱神,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驅(qū)邪迎真。道士行氣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氣、驅(qū)邪。禹步之名,來源較古。后期發(fā)展為道教的罡步。
禹步法與八卦配合
行法時在醮壇鋪設(shè)罡單,或以清凈白灰作星圖及八卦之?dāng)?shù),可見道教禹步的步伐,是按照周易八卦的卦象而行,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象。此八卦各有其象征,諸如乾象天靈,坤以運載。按八卦星圖走罡步。
南宋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卷六《燃燈報應(yīng)》載法師交乾履斗的步罡詩:“坎雙艮只步交乾,震上雙飛兌亦然。坤只離單雙步巽,三臺歸去便朝天?!?strong>以詩化的語言描述禹步與周易八卦。
在行步罡踏斗法術(shù)時,高功立于地戶巽上,面向神壇,握固閉氣,叩齒存神。然后先舉左足,踩于離卦,右足踩坤卦;左踩震卦,右踩兌卦,左從右并作兌卦,右踩艮卦,左踩坎卦,右踩乾卦;左踩天門,右踩人門,左從右并在人門上立。足踩九宮八卦,即為九跡,如此反復(fù)進退三次,稱為三反,方閉目存神,調(diào)氣歸息。步罡踏斗之宗教意蘊,是將醮壇轉(zhuǎn)換為神界,高功踏禹步,掐指訣,念咒語,手舞足蹈,飛躡罡步,如扶搖直上九萬里之勢,遙想行走于銀河星漢,步入天界,會請神真下降醮壇。
禹步還根據(jù)四季變化而走不同卦象,明代道經(jīng)《道法會元》卷五十七《上清玉樞五雷真文》論禹步法術(shù)的季節(jié)變化說:
“春從東面西,先步斗柄,次入斗口,掐罡收炁行持。夏從巽面乾,秋從坤面艮,冬從乾面巽。悉依前法,步罡念咒?!?/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