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吧?父親節(jié)拍這種視頻

上周日是父親節(jié),有一條以“父親節(jié)快樂”為名的視頻,似乎讓他們快樂不起來。

視頻明顯是在某個小學拍攝的,學生們估摸十歲不到,戴著紅領(lǐng)巾,按照性別分坐在兩側(cè)。
女孩們揮舞著細幼的胳膊,沖著男孩們喊話:
“你有車嗎?”
“你有房嗎?”
“你有存款嗎?”
雖然男孩們一無所有,但他們毫不畏懼這震耳欲聾的提問,因為他們“有爸”。

更因為他們的爸爸,什么都有。

當視頻結(jié)尾跳出“父親節(jié)快樂”五個大字,并配以一個巨大的驚嘆號時,我內(nèi)心的震驚比這個驚嘆號還要大得多得多。
想想我讀書的時候,老師教的都是自己想要什么要自己爭取,不要靠別人也不要靠父母;賺錢也不是最重要的,人還是要有理想。
反觀視頻里這老師的表達,簡直就是理所當然把父母的當自己的,把利益當做至高無上的。
很諷刺,車子房子票子,盡管是成年人世界里與所謂“成功”密不可分的東西,卻不該如此冠冕堂皇地成為孩子們衡量他人的標準。
孩子看到的世界應(yīng)該是怎樣的?
他們欣賞窗口的鮮花、屋頂?shù)镍澴?,而不是只感慨房子的金錢價值。
他們享受五彩繽紛的快樂,因為一道彩虹、一次陪伴感到單純的雀躍,而不是從小就被灌輸這種功利的態(tài)度,看到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
這個年紀的小孩最應(yīng)該相信理想主義,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相信未來和希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前的教育觀點是“先育人再教書”,要先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再傳授給他們不懂的知識。
再看拍這視頻的老師,傳遞給孩子們哪是什么道理,只是淺薄粗俗的利益觀罷了。
建立在這樣的利益觀之上,就連最后的祝福都變得市儈——那似乎在暗示,沒車沒房的爸爸什么都不是,也不配過父親節(jié)。
或許,孩子們會審視自己的父親,看他是否真的達到了老師認可的標準。如果沒有,那他是不是會耽誤自己的未來呢?是不是不配當父親?
于是,兩代人的間隙越來越大。
有人反駁,說這老師沒教錯,提前告訴孩子們真實社會的殘酷所在,有什么不好呢?

但這完全不是在展現(xiàn)社會的殘酷,只是暴露了老師的無知和可笑。
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是為了讓一個人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wù),是為所有人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生長環(huán)境,去觸及一個更有可能的未來。
這就說明一個人的未來絕對不是從出生就注定的啊,教育可能帶來質(zhì)的改變。
最近很受關(guān)注的航天員桂海潮不也是從云南的小山村里靠讀書走出來的嗎?
如果小孩們都接受了這老師的價值觀,相信只有利益是重要的,相信得有個有房有車有錢的老爸才能帶來未來,那他們的未來才是真正被毀了。

毫不意外的是,這則視頻被傳播到網(wǎng)絡(luò)上很快引來了一連串的罵聲。
很多人痛心疾首,大罵有這樣的老師就是對教育的侮辱,有這樣的教育談何未來。

還有人從中看到了一視同仁的物化。
當男孩和女孩涇渭分明地相互喊話時,觀看者們很難不聯(lián)想起現(xiàn)實中的婚戀場景,所有人都成了其中被明碼標價的商品。


隨之,話題上升到了更多高度。
有人地圖炮說,這社會就是這樣,怪不得養(yǎng)出來這么多媚權(quán)、拜金的人。
會有這樣的老師一點也不稀奇。


其實吧,全國有這么多老師,在編的、不在編的,城市里的、小鄉(xiāng)村的,很難保證每個人的想法啊觀點啊思想啊都經(jīng)得起推敲。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了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直接上升到所有老師,也不太適合。
與其說是老師的素質(zhì)太低,我覺得反倒是因為他們?nèi)鄙僖粋€最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學生不是老師的下屬,更不是他們的奴隸、工具。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碑斃蠋煹娜?,傳播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問。
除此之外,他們沒有權(quán)力去要求(或者說利用)學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拍攝這樣的視頻。
不要說學生自己愿意配合。
在學校,尤其是小學,學生和老師因為年齡、經(jīng)歷等各方面的差異,本就處在一個并不平等的位置上,學生本身很難拒絕老師。他們會下意識把老師的安排當做一種必須執(zhí)行的命令。
這樣的前提下,哪來的自愿呢?
更何況,他們還在成長階段,對自己要說的話、要做的“表演”沒有切實的概念。
所以他們的同意沒有效應(yīng)。
如果沒有征得學生家長的同意,老師安排學生拍這種視頻完全就是逾越。
不妨想想,如果老師拿著視頻腳本去問家長,又有幾個家長會同意呢?肯定不會的。
因為家長是具有判斷力的,他們能清晰地意識到這話語和場景中間出現(xiàn)的問題。

遺憾的是,老師根本沒有這種征求同意的意識。這人下意識把自己當做了上位者,至少在校園的場景內(nèi),享受著擁有權(quán)力的快感。
而且,不是只有這人有這種錯覺。
新聞里,總有些老師理所當然地給學生分派任務(wù)、發(fā)布命令,而不管學生本身的意愿和尊嚴。



有的老師,連發(fā)型都要管。

不達標還不讓上課。

有種習以為常的說法是,老師管得嚴、管得多是好事,是負責任的體現(xiàn)。
但很多事情明明和負責、和學習沒有太大關(guān)系,只是這些老師不希望有人挑戰(zhàn)自己的權(quán)威,想借此樹立威信,凸顯本人的存在價值。
即使是更高層的學生也很難從這種權(quán)力體系里逃脫,研究生免費幫導師打工的例子也不少見。即使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價值觀,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卻同樣沒有對老師say no的勇氣。
不少老師也把這些當做了一種習以為常,好像這就是他們天然享受的待遇。
但這完全就不合理啊。
學生和老師根本不是上下級,更沒有那種強硬的所屬關(guān)系。在學業(yè)上,學生需要老師的指導,并不代表老師能干涉、限制學生的所有事。
大家明明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
老師們也應(yīng)該擺正位置,不要沉迷其中,享受那種廉價的成就感。
要知道,老師最重要的職責是向?qū)W生傳授道理和知識,而絕非把學生打造成自己的提線木偶、操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