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做團長,他們不嫌麻煩,能幫就幫


一幢樓、28 戶、69 人。在此之前,他們的交集從未如此密集。
從按序下樓排隊做核酸,到每日填寫抗原結(jié)果,再到拼單購買一條鱸魚或一份果蔬……他們逐漸熟悉那些不曾留意過的“室號”。一種默契則悄然形成——每天共聚在幾份“云文檔”里,輕輕打上一個“勾”,就像發(fā)出一個響亮的信號,“我在”。
這是疫情之下的一個縮影,一個月來,從弄堂小巷,到小區(qū)樓宇,“團長”正在上海各個角落涌現(xiàn)。他們依托一個個團購群、一份份共享文檔,發(fā)出信號。一行一列之間,承載的也早已不只一些數(shù)字和符號,更是鄰里間互幫互助的人情味。
女兒是我的副團長,
一起幫獨居老人順利參團
4 月 8 日,時近凌晨 1 點。
一方小桌前,丁心儀的女兒仍緊盯電腦,忙著核對表格數(shù)據(jù)。這位 11 歲的小姑娘,決心在今夜做好媽媽的“副團長”。
丁心儀一家,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對常居的長寧區(qū)熟悉至極。但此刻的長寧,有些陌生。窗外,臨近的網(wǎng)紅街難得冷清。往日人群熙攘的店鋪門窗緊閉,風格各異的老洋房外也難尋人跡,倒是梧桐樹和往年一樣,悄然發(fā)了嫩芽,在夜里透著零星的綠意。
這是丁心儀所在小區(qū)進入封控隔離的第 18 天。丁心儀自告奮勇,成為了樓里的牛奶團長,“小區(qū)群里很多老人和小孩都想喝,剛好我看到有靠譜的貨源,就決定一試?!?/p>
一棟樓,180 戶人,14 箱牛奶。從開團、統(tǒng)計人數(shù)、訂貨,到送貨、收款和最后核對,丁心儀全家出動,騰訊文檔操作簡單,女兒便主動請纓做表格統(tǒng)計和核算工作,丈夫則幫著收貨和派送。

要讓樓里想?yún)F的老人也順利參團,是丁心儀的小心愿。
“我的公婆就住在隔壁,婆婆長期癱瘓在床,公公也不太會用手機,但至少有我們照顧。我們樓里那么多獨居老人,他們怎么辦呢?”?丁心儀還記得,在封控之初,居委會曾挨個打電話詢問過老人們的物資情況和需求,物資緊張時也曾給丁心儀的公婆送過一些蔬菜。她希望把這份善意傳遞下去。
當年輕人發(fā)起各種團購,老人們的需求并未被團長“丁心儀們”忽視,這是一個溫柔的訊號。
“排隊做核酸時,才發(fā)現(xiàn)小區(qū)里六成以上都是老人?!蓖瑯幼≡陂L寧的 Stella 也在不久前做了一次牛奶團長,貨源緊張,需當夜確定訂購數(shù)量,截單時間是凌晨1點半。于是,一共 110 份貨源,Stella 只放出了 100 份,“預(yù)留一些給老人們?!?/p>
后來,Stella 才知道,有鄰居參團時訂了不少牛奶,結(jié)果一盒沒留,全給了樓里不會操作手機的老人,“哪怕原來并不熟悉?!?/p>
當然,工作量也可能隨之增加。
“最難的是做表統(tǒng)計,改了又改,改了再改?!倍⌒膬x在群里開團,但群里同時還有其他團購在進行,老人們?nèi)菀卓村e、點錯,“會出現(xiàn)一些混亂的情況,比如訂錯了、跟錯團了、臨時修改份數(shù)等等,來來回回改了很多次。”
好在,共享文檔可以讓大部分人在線上自行修改,減少了一定的工作量。省下來的精力和時間,則可以集中用來解決老人們的困惑。女兒在學校上過電腦課,盡管動作慢,卻有耐心,抱著電腦反復(fù)調(diào)整、核對。
還有一些更瑣碎的問題出現(xiàn):群里有老人不會接龍付款,看著群消息一頭霧水,滿心著急,丁心儀的丈夫便迅速單獨給她發(fā)了一個收款碼;牛奶分發(fā)結(jié)束后,有老人在群里發(fā)語音,“我沒有收到牛奶???”,還沒來得及脫下防護服的丁心儀便跑去查看,結(jié)果牛奶就在老人家門外放著,只是樓道燈光太暗,老人沒發(fā)現(xiàn);也有老人理解不了團購性質(zhì),需要反復(fù)給他們解釋“團長不是商家,不會在過程中賺錢”……丁心儀倒也不嫌麻煩,“畢竟是老人,大家都是能幫就幫?!?/p>
意外的收獲是,在共享文檔和團購群聊里日漸熟絡(luò)的鄰居們,正將那份“云”上的情感連接延伸至現(xiàn)實——做團長時,看到群里有鄰居需要雞蛋,丁心儀便主動拿出六個放在門口,而鄰居來拿雞蛋時,又悄悄給他們留下了一小包真空大米。
小朋友一聲謝謝,
一切努力都“值得”
在距丁心儀近 40 公里的嘉定區(qū),46 歲的索菲也正在組織大家團購面包。在此之前,她幫著朋友的小區(qū)團購了牛奶和酸奶,又幫自己的鄰居團購了蔬菜和肉。
索菲是內(nèi)蒙人,在上海成家多年,骨子里卻還是嵌著股豪爽勁兒。她曾在一家五百強企業(yè)里做品牌管理工作,經(jīng)驗豐富,人脈廣泛,辦事利落,統(tǒng)計表格做得清晰明了,團購流程也靠譜穩(wěn)妥,是很容易被大家信任和喜歡的那一類團長。
索菲所在的小區(qū)新建成不久,居民多為中青年,熟悉社交媒體,也能快速參與團購。不過,有一戶外籍家庭,家里有好幾個小孩,平日以面包為主食,隔離期間,斷了購買渠道。一家人中文不好,對各種工具也不熟悉,看著群里的消息一頭霧水,要么亂填一通碰碰運氣,要么錯過購買信息。
最后他們找到索菲,提出“想買面包”,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做志愿者幫幫忙”。索菲立即應(yīng)了下來,幫他們團購一些東西,也跟他們同步一些最新的物資消息。

為了幫他們團到最需要的面包,索菲加了不少團長群和物資群,手機不離手,時刻留意,總惦記著“那家小孩好多天沒吃上面包了”。4 月 14 日,面包團總算成團。那家外籍家庭發(fā)來語音消息,索菲點開一聽,小朋友奶聲奶氣用中文說的一句“謝謝”,讓索菲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幾次團購下來,索菲很快意識到,“團購工作量大,環(huán)節(jié)多,一個人負責太容易出錯且效率低”。于是,她召集鄰居,組建團購小組。消息一發(fā),應(yīng)者云集。
人手有了,索菲當即在共享文檔排出分工表,根據(jù)當天要團的物資進行分組。統(tǒng)籌工作看似簡單,卻從更細節(jié)處考驗著“排兵布陣”的能力。

比如,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人力,索菲專門找出小區(qū)的地圖,摸清樓幢分布和數(shù)量后,制定南北兩條派送路線。又比如,為了便于志愿者們聯(lián)系,索菲在文檔內(nèi)附上聯(lián)系方式,有問題可撥打電話快速解決,“擅長運用好工具,前期我多做點準備,后面他們就少麻煩一點。”
“單槍匹馬很難。”Stella 有一樣的感受。盡管曾是會計師和注冊稅務(wù)師,做團長時,她也有不少“外援”,有同為團長的閨蜜提前支招,也有前同事一起設(shè)計訂單系統(tǒng)。派送團購物資時,一對年輕夫妻幫了不少忙,Stella 后來才知道,“他們 3 月剛搬進小區(qū),對樓棟布局都還不熟悉?!?/p>
而作為“主心骨”,不僅得有智慧,還得有溫度。索菲留意到,隔離封控期間,小區(qū)里的保安和保潔員只能住在物業(yè)辦公室甚至配電房,物資也不充裕,便跟大家提議,“團購時我們給保安和保潔也送一點?!北娙私詰?yīng)。
云文檔里的相擁互助,
早已穿越鋼筋水泥
疫情下,團購已成為丁心儀與鄰里的生活日常,而騰訊文檔也逐漸成為了她日常生活的“??汀薄.斘臋n里不斷出現(xiàn)“雞蛋”、“面包”和“牛奶”等統(tǒng)計商品時,她還留意到,一些容易被忽視的但又格外重要的需求,也慢慢被關(guān)注,比如衛(wèi)生巾、紙尿褲,以及貓狗糧……

這些為愛發(fā)電的團長們也會總結(jié)避雷經(jīng)驗,分享靠譜供應(yīng)商,一起控制貨源價,降低物流成本等。BottleDream 還聯(lián)系了幾位經(jīng)驗豐富的”團長“,共創(chuàng)了一份《零基礎(chǔ)團長上手指南》,作為新老團長之間的”接力棒“。

事實上,文檔上的暖心互助遠不止這些。去年7月河南暴雨時,一份救命文檔在眾多志愿者們的整理維護下,就快速成為了民間的抗洪資源互助平臺。如今,在超 6000 平方公里的上海,或許共享文檔上的物資每天都在更新變化,但此間鄰里互助的溫情和力量卻是共通的。
Stella 在南市老城廂的石庫門弄堂里長大,那時候,鄰里都是朋友。后來搬了家,獨門獨戶,“我連隔壁鄰居是誰都不知道?!钡罱?,Stella 看見有鄰居在群里提議,等解封了,大家可以一起聚餐,“人情味又回來了?!?/p>
丁心儀則把女兒這段時間做的表格和繪畫作品都特意存進了一個單獨的文件夾。
“等后面解封,我應(yīng)該也不會刪除這些共享文檔和表格。”兩年前的疫情期,曾有一只鳥媽媽在她家陽臺上孵下兩只蛋,丁心儀一家悉心照顧。疫情后,鳥飛走了。這兩天,春暖花開,那對鳥又飛了回來停在窗臺,被丁心儀一眼認出來,“這種守望相助的情誼,動物都會記得,更何況人呢?”
(封面圖片來自 BottleDream 團長表情包;應(yīng)受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