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涉及的層面有哪些?儒家對“天理”有什么獨特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天理”是儒家宋明理學的核心命題,自大程先生程顥程明道大力提倡后,便成為其后儒家至高的哲理。
那么是否“天理”就是儒家所提出來的?程明道便是天理的發(fā)明者嗎?
答案是否定的!

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天理”一詞最早應源于道家的《莊子》一書,在《莊子·天運》篇中講“順之以天理,行之于五德”。
而且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戰(zhàn)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子在《韓非子.大體》篇中也講“不逆天理,不傷情性?!?/p>
可見“天理”一詞出現(xiàn)之早,且并非儒家所專有。
只是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天理所涉及的層面有哪些?二是儒家對天理有什么獨特的認知?
首先,天理所涉及的有形而上的道層面和形而下的法則規(guī)律層面。

莊子、韓非子所講的便是法則、規(guī)律的天理,而南朝梁江淹的《知己賦》中“談天理之開基,辯人道之始終”,就是道層面的。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儒家孔子所刪定的六經(jīng)中的《禮記》里對天理的描述,以看儒家之天理所在,“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惑人無窮……滅理而窮人欲者也。”

作為程明道的核心主張“性即理”,其實還源于唐代孔穎達對《禮記》的注疏之中,“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滅絕矣?!?/p>
我們中華民族對天理的感知可謂深矣,成語中“天理昭昭”、“天理難容”、“天理昭彰”、“天理人情”、“天理良心”、“天理不容”是以天理為主導的,而含有“天、理”在內(nèi)的成語則有“違天逆理”、“違天害理”、“違天悖理”、“傷天害理”、“喪天害理”等等,可見我們民族是一個崇尚“天理”、追求“良知”的偉大民族,所以四大文明至今尚存的只有中華文明,這是“天理”的能量,更是“良知”的光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