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記憶——蘇義
我的小學建在古城里,這座古跡與我懵懂的青春期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它裝滿了我所有兒時的記憶,在一旁靜候著我長大。
對于睢陽的記憶源于1998年我第一次回到商丘,這個一直在父母口中念作故鄉(xiāng)的土地。
我作為一個轉學回來的小學生,天天靠媽媽騎自行車把我送到古城內(nèi)的小學,直至小學畢業(yè),每天兩趟在這條路上來回,那時候路的兩邊只有零星的幾家小餐館,餐館的名字不是什么“鴻運”就是“好味道”,因為客流量太少,一般都是破破爛爛的,讓我特別有印象的是一家叫做“阿詩瑪”的小飯館,那塊小小的招牌上印上了一個穿著少數(shù)民族姑娘的側臉,在我看來那是那條路上最有“智慧”的一塊招牌。
現(xiàn)在的北海路已經(jīng)是一條繁華的道路,再也找不到那時的影子了。再大點,開始騎車上學,每天一個大下坡的就到了北關轉盤,路過早上最鬧的那家永遠在排隊的包子鋪,嗅著包子的香味兒,再一個緩緩的上坡就到了古城。

古城,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身上的古色古香的韻味是十足的。老城的街邊大小商鋪熙熙攘攘,上了年頭的民宅,古樸的街道,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日常生活的雕琢,才有了現(xiàn)在的模樣。
小學隱藏在狹長的巷子里,細細長長的街道兩邊都是小學生喜歡的零食、玩具。我是一直不愛上學的,所有的興趣都奉獻給了美味的零食和好玩的玩具。
上午有四節(jié)課,最后一節(jié)課我一般是坐不住的,放學鈴響的第一聲,自己肯定要飛奔到巷子口,因為那里有至今還讓我回味無窮的家鄉(xiāng)特色小吃:粉絲蛙魚,家鄉(xiāng)的美食眾多,但粉絲蛙魚永遠是打開我家鄉(xiāng)味蕾的一把鑰匙。第一次對它產(chǎn)生好奇,是因為這個名字,心心念念到底是什么魚?后來才知道是面做的魚。每天放學,都有一個慈眉目善的大娘推著三輪車來到學校門口大聲吆喝,那時候是五毛錢就能來上一碗,半份蛙魚再來上半份粉絲,我至今可以特別清楚回憶起大娘制作這份手藝的每個細節(jié),她胖胖布滿皺紋的手從那個青瓷色的罐子里舀上兩勺自制的滿滿都是茴香、花椒各種香料混在一起的汁頭,放入晶瑩剔透的半是粉絲、半是蛙魚的碗里,最后撒上橘色的胡蘿卜丁、深褐色咸菜丁,再來兩滴麻油,一碗下來可以打敗肚子里所有的饞蟲。

兒時的生活就像是風中的蝴蝶,當時不知不覺就溜走了,現(xiàn)在,拼命的想抓卻再也抓不住,回頭看來,是一副多么美麗的畫面呀。
古城,從里到外都是古的,壯悔堂是不得不提起的一處。收音機里《桃花扇》的評書讓我對這處古老的宅院有了濃厚的興趣,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是一座城池歷史上必不可少的橋段。三百多年前的李香君和侯方域可能沒有想到,他們的愛情故事可以在古城畫下記號。
侯方域的故居壯悔堂坐落在商丘古城內(nèi),院落至今保存完好,歷史用明朝的隕落成就了方域香君的愛情,但又為何不給他們一個花好月圓的結局,佳人的香消玉殞、才子的一世柔情,最終敗給了那個年代!壯志悔何處,一生負香君——大概是我對壯悔堂名稱的理解了。

在他鄉(xiāng),在回憶中想著兒時生活的地方,心里最柔軟的部分被觸動著,這大概就是思鄉(xiāng)情愫在作祟吧。古老的城墻跟具有古道熱腸的商丘人交織在一起,一代又一代變成了睢陽這壇酒,愈久愈迷香。愿我熱愛的睢陽永世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