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替身了?“歐標”筆探究

你可能不認識三菱的UM-151:

但是你絕對認識這個,這個叫“歐標”的玩意:

歐標筆,全名“歐洲標準中性筆”,是一種熱銷于國內而不知是否暢銷于世界的奇特中性筆款式。
我在之前的三菱UM-151的評測中就提到了:
隨便找一家文具店,你都能找到長相類似、售價親民的“歐標”筆。我甚至可以說,151的這個造型就是很多人對于“中性筆”的定義,說到“中性筆”,腦海里浮現(xiàn)的就是它。

這玩意在國內的制筆業(yè)就是一個徹底的“公模”,幾大知名的文具廠商,比如晨光、得力、愛好、真彩之類都有一樣的產(chǎn)品,更別提汗牛充棟的各式雜牌了。甚至還有在此基礎之上的一堆改版:

甚至還有這種讓人眼前一黑的按動版:

當然本文的目的也并非帶大家認識“歐標”的各式各樣的變種,也不是把市面上所有的“歐標”都買來做對比評測,而是粗略地探究下這些“歐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并希望以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來研究其沿革吧。

很多人提到“歐標”便認為,這筆是單純的對于三菱UM-151的抄襲,但是當你將UM-151與“歐標”放在一起做對比時,卻能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

“歐標筆”顯著比151更長,而且筆芯也更為瘦長,在諸如筆夾、標簽之類的細節(jié)上也有大量差異。
硬要在三菱鉛筆的這堆筆里給它找個祖宗的話,那應該說“歐標”更像是UM-115與UM-151煉成的奇美拉。


當然實際上這個可能并不高,當你研究“歐標”們的筆芯樣式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韓國式的前定位中性筆芯非常相似:

所以我懷疑,這根筆在最開始設計時應該在抄襲UM-151的同時,也應該借鑒了韓式的中性筆,這下東亞一家親了。
當然我也沒有十分明確的證據(jù),畢竟我也不是很明白在世紀之交的韓國中性筆到底長啥樣。唯一可以參考的中性筆吧老貼倒是指出了國產(chǎn)筆芯就是山寨的韓產(chǎn)筆芯,可惜那貼子應該已經(jīng)被百度吞噬了。所以這僅僅代表了我個人的一種猜測,并非定論。當然這些修改也可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畢竟只是規(guī)格相近,并不能說明一定是來自韓國。
(所以說是拋磚引玉)
然而有一個結論是明顯的:你不能說“歐標這筆就是徹頭徹尾的、對UM-151拙劣的模仿”,畢竟人確實有所修改。
但是,不要得到我錯誤,我并不是說“歐標”沒有抄襲(這玩意的山寨行為簡直就是板上釘釘),而是想說,這玩意是有所修改的,至于是好是壞,就交由大伙來評價了。

“歐標”這詞到底由誰發(fā)明我是沒有查到,但是確實有一個共識,是“真彩009”這支筆真正將這個造型發(fā)揚光大。


真彩是我國中性筆發(fā)展的先驅。雖說在中性筆濫觴方興未艾的90年代,在我國東部沿海區(qū)域就有了生產(chǎn)中性筆的工廠,但是都處于無品牌的“小作坊”模式。真正做出品牌來的便是“真彩”。


最初的009到底如何我無從知曉,幾年前我倒也專門買了支009,的確是這類“歐標”筆Top1的水準,非常好寫。至于現(xiàn)在質量如何,那我不好說。
當然隨著009的爆火,其他廠家迅速跟進,晨光搞出了“風速Q7”之流,大大小小的廠商都拿出了自己的山寨款,也奠定了這個款式大流行的基礎。
至于真彩的落敗網(wǎng)上有一大堆資料,我也不必贅述,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提:質量的滑坡。
我記得我讀小學小時候,能買到的真彩、晨光之類的歐標筆都是橡膠握膠,塑料雖說不算上等到能冠以“樹脂”“溫潤如玉”之名大吹特吹,但也不至于徒手就能掰斷。
反而現(xiàn)在的“歐標”筆握膠全變硬塑料了(說實話,那這留著干嘛),塑料也是越來越脆了。
雜牌筆芯甚至還比大廠筆芯細一圈,笑死。
當然我也不打算像七斤老太那樣告訴你說什么“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值得說明的是,目前的“歐標”筆基本是這么賣的:

都是量大管飽,進貨價幾毛錢一支的比比皆是??紤]到運輸、倉儲之類的成本,我估計成本估計得壓縮到幾毛、幾分的程度。在這樣的成本要求下,省錢才是第一要務,你又該找誰去幫你把控質量呢?
雖然我們常常吐槽“歐標”筆難寫、質量差,可更多人對于中性筆的要求只是:便宜、能用,畢竟都是寫字,誰會拋棄1塊不到的“歐標”而購入近10塊的日本貨呢?這時你再回顧”歐標“筆時,就能發(fā)現(xiàn)它們完美符合以上需求:難寫?你說得對,但我便宜。質量差?你說得對,但我便宜。所以即使在日系文具進入中國市場的當下,也無法撼動“歐標”們的地位。(然后日系轉頭玩起了營銷)

我不打算將“歐標”狠狠地辱罵一番,然后得出其可恥、一無是處的結論(三菱都不急,那你也別急)。需要認識到的是,“歐標”的誕生與走紅,有其客觀上的合理性。
如何看待抄襲,我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人不是生來便擁有各式技能的,在此之前必然有一段模仿的過程。而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在模仿之后,是否能真正地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