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NEW BALANCE頂級碳板競速鞋,SC Elite v3的中底設計理念 | 肉身評測

NEW BALANCE當下最快的厚底碳板跑鞋SC Elite v3,也完全可以和如今最快的馬拉松競速鞋掰掰手腕。相比此前RC Elite v2最大的升級在于中底結構,深度解析。
(全文4152字,41張圖)


SC超級競技系列中的最長+最快跑鞋
New Balance的SC“超級競技”矩陣
SC Elite v3全稱New Balance FuelCell SuperComp Elite V3,品牌名+主打科技平臺+產(chǎn)品系列名稱+定位+代目,這也是近年New Balance專業(yè)跑鞋的命名規(guī)則。
SC會是今年NB性能跑鞋中最重要的一個系列(SC=SuperComp,super competition超級競技”),目前確定這幾雙鞋:
●?頂級碳板競速跑鞋SC Elite v3,本文主角,下文細說;
●?超厚底碳板訓練鞋SC Trainer,中底厚度達到47mm(迄今最厚的FuelCell中底跑鞋),同樣有碳板+Energy Arc能量弓科技;
●?薄底碳板競速鞋SC Pacer,針對5公里/10公里競速和訓練使用的跑鞋,接近傳統(tǒng)跑鞋高度(17-25mm)不過放置了全長碳板;
●?田徑釘鞋SD-X,專業(yè)線短跑鞋,普通跑者不會用到;
●?今年秋季可能上市的另一雙新鞋,目前尚不知道具體定位。

SC Elite v3的具體定位,及適合的跑者
首先明確一點,SC Elite v3對應為RC Elite v2升級版,并不存在SC Elite v1、SC Elite v2……它繼承的也是RC Elite v2的衣缽,在碳板曲度、中底結構、前后掌落差…等方面都做了挺大的改進,目標為頂級長跑選手提供成績突破甚至創(chuàng)造紀錄。


SC Elite v3符合這些年「頂級厚底碳板競速跑鞋」的定義,最適合全馬目標破3的pro級選手,或日常強度訓練配速達到4分內(nèi)的跑者穿著,進行十公里到馬拉松距離的比賽使用。
所以對標的也是各品牌最快的那雙馬拉松競速鞋,屬于當下的T0梯隊一員。


去年十月賈俄仁加參加倫敦馬拉松(秋季賽)時便已上腳尚未市售的SC Elite v3,后面穿著它拿下上海馬拉松第三名。不出意外今年的比賽他都會穿著這雙鞋。

SC Elite v3中底深度解析:雙密度FuelCell材料、全掌弧形碳板和Energy Arc能量弓科技
這幾年提到頂級路跑競速鞋,“厚底”、“碳板”成了標配,要不是國際田聯(lián)對路跑競速鞋有至高40mm厚度+至多僅一片非異形碳板的限定,想必各家運動品牌會競相出現(xiàn)更多路子很野的設計。不過限制倒是也讓各家競速跑鞋的PK變得相對公平,目前中底系統(tǒng)無非是中底結構、中底材料和碳板形態(tài)三部分,它們共同協(xié)作,最終呈現(xiàn)出性能、即最關鍵的速度表現(xiàn)。

SC Elite v3中底系統(tǒng)三大部件,雙密度的FuelCell材料、全掌弧形碳板和Energy Arc能量弓科技,逐一細說——
雙密度FuelCell中底材料,上層硬下層軟,中間碳板“夾心”
New Balance之前嘗試過各種基材發(fā)泡,最終在近年頂配鞋上確定了EVA混入TPU、而后超臨界物理發(fā)泡的中底材料FuelCell。具體到不同定位的鞋款,中底材料密度和回彈性都有所不同。

總體來講,EVA+TPU這種搭配的超臨界發(fā)泡材料受力后形變會很明顯,腳感非常的軟(甚至比有些peba尼龍板材發(fā)泡的更軟一些)。但過大壓縮形變+過軟腳感,對追求速度的鞋款而言不見得就是好事,反而會在落地-蹬伸過程中感覺拖泥帶水。
所以SC Elite v3使用了兩種密度的FuelCell,偏硬彈的放于上層緊貼足底,偏緩震的放于下層。一硬一軟再加上中間碳板“夾心”,就很好的平衡了緩震和回彈。

——相比RC Elite v2,SC Elite v3的中底卸力感減少了很多。官方給出的數(shù)據(jù),能量回彈效率提升27%,能量儲存效率提升24%??梢岳斫鉃橄嗤笮〉牧ψ饔迷趦呻p鞋中底時,SC Elite v3更好吸收了沖擊,形變后又能更有力的恢復材料、形成回彈反饋。
夾在兩種密度中間的弧形碳板,也會比RC Elite v2的碳板承擔更多穩(wěn)定性的作用。
經(jīng)典的例子是,如果我們將較厚的瑜伽墊疊起,站立在上面往往感覺又軟又不穩(wěn),如果中間夾一層硬物(哪怕只是硬紙板),軟彈感不下降太多的同時,穩(wěn)定性卻提高了很多。

還有一點,傳統(tǒng)EVA發(fā)泡(哪怕多次發(fā)泡)的中底,在低溫下性能下降明顯,長距離后的衰減也能直接感覺出,而EVA加入其它材料(如TPU、peba尼龍)再超臨界物理發(fā)泡的材料,則無需擔心這點。
全掌弧形碳板,推進之余承擔了更多穩(wěn)定過渡的工作
SC Elite v3使用了一塊全掌弧形碳板,弧形并不只指碳板的形態(tài),也指前后掌分別有中間凸起的拱形。官方拆解能看到前掌/后跟的兩個弧度凸起。與常見的鏟型碳板或異構碳板比,存在明顯的曲線:

仔細看外露部分的紋路,NB把碳纖維十字交叉編織鋪疊,而后浸潤樹脂模壓固化,這種交叉編織碳纖維的方式與此前一些鏟型碳板單方向鋪疊有所不同。
猜測這種碳板不光為了受力后的回彈剛性,也為中底明顯壓縮形變后的穩(wěn)定性服務——落地瞬間中底的Energy Arc能量弓設計會極大形變吸收壓力、而后再釋放回彈,這個過程對碳板的穩(wěn)定性要求很高。


整塊碳板后跟部位靠近足底、幾乎與足底平行,中前掌明顯下降,接近地面,而后在跖骨-趾骨下方出現(xiàn)陡峭的上翹,形成一個弧形。因為這兩種弧形的存在,前后左右維度嘗試彎曲它時,剛性都比較強,很難曲折。
跑動力學上呈現(xiàn)出來的,因為這種剛性(極難彎曲性)的存在,推蹬時跖趾關節(jié)的彎曲程度很低,在雙腳落地-抬起-推離地面時,整個跑鞋中底的前后曲折度很小,更多依賴跟腱和腿/腿部肌群的提拉發(fā)力,步幅會變得更大。
而前掌夸張的上翹,也會起到一個像“搖木馬”一樣的過渡主力,讓推蹬時的滾動更為順暢。


因為Energy Arc能量弓設計的存在,SC Elite v3中底鏤空體積幾乎是當下所有厚底碳板鞋中最大的,碳板的外露面積也很碩大。為此NB在中前掌碳板下額外增加了一塊橡膠,想必是在較大施力形變時,這塊橡膠能接觸到地面,起到抓地和防滑的效果。
原本我們質疑過這塊橡膠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畢竟額外增加了好幾克的重量。實際跑下來看鞋底,這塊橡膠還是出現(xiàn)了一定的觸地/磨損痕跡,也可以看出中底fuelcell、拱形形變確實比較夸張。


Energy Arc能量弓科技,整雙鞋中底系統(tǒng)的核心
通過把中底設計成拱形來達到減震效果,在運動鞋上并不算新鮮事。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不少籃球鞋出過類似的科技,相似的拱狀-弓形在跑鞋中底上也有很多應用。
不過早些年跑鞋中底的性能和現(xiàn)在完全沒法比,所以拱形自身就承擔了更多形變(吸收緩沖+釋放回彈)的工作。如今SC Elite v3這種拱形結構,更多是將拱形——這塊全掌弧形碳板和中底材料構成的空間——受到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轉化為內(nèi)外兩邊FuelCell間相互的垂直壓力。

受力后,整個鏤空的拱形自身結構并不會有明顯變化,但能最大化的逼出了中底的回彈性能,且穩(wěn)定性不受影響(碳板剛性的意義就在于此)。
貫穿幾乎整雙鞋中底的鏤空上方,碳板前后掌各自的弧形,保證了即便不同部位落地,依然是穩(wěn)定的提供垂直向足底的回饋力。


這也是Energy Arc能量弓科技最大的意義,儲存盡可能多能量的同時,將其盡量無衰減的回饋回去。

另外多說一點。
中底鏤空能減少很多重量,且為緩震形變創(chuàng)造更多空間,聽起來非常理想——實際上玩砸了的品牌不少。鏤空中底后,緩震確實變得更為明顯,可回彈性能則很可能出現(xiàn)變數(shù),比如受力后中底材料向其它方向形變,導致回彈的剛性大幅下降。跑起來沒那種很韌很清晰的回彈,對競速跑鞋是很致命的,中底鏤空后落地的穩(wěn)定性也都需要重新設計。
因此,這同樣也是碳板存在的意義。雖然SC Elite v3并非前后掌分離式結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alphafly next%),這塊碳板依然承擔了相當多的穩(wěn)定過渡工作。


相比上一代RC Elite v2最直觀的感受,SC Elite v3維持緩震腳感同時,踩塌感會少很多(雖然中底形變依然很強烈),且跑動時的前后滾動相當順暢。這一點在40mm厚底跑鞋中并不多見。

SC Elite v3實戰(zhàn)性能測試,怎樣的跑者能駕馭好這雙跑鞋
平心而論NB對FuelCell的調校相當成功,它肯定是這兩年腳感最出色的跑鞋中底材料之一。同上一代RC Elite v2一樣,SC Elite v3上腳就能感受到非常明顯的軟彈感,但原地跑跳就能體驗到穩(wěn)定性的差異,SC Elite v3的回彈更具韌性/剛性。
SC Elite v3的中底偏軟彈腳感,長距離全程下來也幾乎感受不到衰減。

前面大篇幅解析中底的設計,SC Elite v3大底其實也有很強烈的反差感——觸地面積并不大,但中前掌依然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抓地性,在濕滑的路面也可以很放心的落腳。不過大底橡膠偏薄,F(xiàn)uelCell不可避免會接觸路面,耐用性方面把它當競速鞋、只在比賽日或速度訓練日穿著更合適(文中大底磨損為50公里后)。
鞋面是SC Elite v3比較值得商榷的一點,一整片鞋面外加襪套式鞋舌,包裹比較舒適,可支撐感偏弱。尤其后跟部位,明明很難按壓,卻幾乎感受不到對跟骨的固定和支撐。高足弓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壓腳背的情況,建議買大半碼。

我們穿著SC Elite v3進行了包括長距離、逐漸加速的中長距離、T強度訓練。比如從6分半配速開始,以15秒/公里每公里勻速提速直至4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SC Elite v3也許是頂級厚底碳板競速鞋里,最適合非精英選手的那雙,不同配速都能感受到它的增益。
中底回彈柔軟的同時能做到非常清晰,極少有那種拖沓感。整個Energy Arc中底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非常出色,也得益于非常明顯的滾動感,穿著它跑并不會有踩高蹺的感覺。
當然這種滾動感、包括前面提到的弧形碳板(的剛性)更多為了中底能量回饋的穩(wěn)定性,也讓SC Elite v3并不具備那種強硬感——即提速時明顯的碳板推進效應。這一點對不同水準的跑者有好有壞。能肯定的是,在如今T0檔最快速路跑競速鞋里,它的駕馭門檻或許是最低的。

總結,SC Elite v3值得肯定的點——
●?非常適合進行長距離/馬拉松比賽;
●?相比上一代RC Elite v2,回彈更充沛,且沒有過軟的踩塌感;
●?盡管大底橡膠面積不大,中前掌依然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抓地性;
●?出色的鞋面透氣性;
●?40mm厚底跑鞋中(相當)優(yōu)秀的穩(wěn)定性,跑動中前后掌的過渡也是同類競速鞋中較好的一雙;
●?低駕馭門檻,不同配速都能有不錯的性能回饋。
SC Elite v3有待提升的點——
●?鞋面輕薄,包裹性尚可,支撐性比較一般;
●?一體式鞋舌的前端可能會壓迫腳背,高腳背的尤需要買大半碼;
●?中后跟盡管有支撐性,存在感很弱。


附:碳板在New Balance跑鞋上的應用歷史
既然寫了NB的碳板競速鞋,索性就多介紹一點。介紹一下碳板在New Balance跑鞋上的歷史——
New Balance跑鞋矩陣型號繁多,歷史上又有太多經(jīng)典型號、當年被作為性能鞋款如今卻是復古潮流鞋款……很多人區(qū)分起來都是一頭霧水。好在如今NB一直精簡系列,現(xiàn)在頂級路跑碳板跑鞋并不多。
80年代NB推出了第一代990鞋款,而后又在1998年和2012年分別更新了990 v2和990 v3,這兩雙鞋都相當成功。990 v2成為很多政商名流和國家首腦的鞋款,所以才誕生了「總統(tǒng)跑鞋」這樣的頭銜,此后991、992、993也都是基于990 v2設計。而990 v3則堆疊了更多的科技,比如中底可見的碳纖維板,在當時也定位頂級專業(yè)跑鞋。

990 v3上使用的編織碳纖維板,由多層碳布鋪疊+樹脂浸潤而成,最主要提升足弓的穩(wěn)定性,防止過度側翻。與當下用在速度跑鞋上的碳纖維板目的并不相同;
2019年New Balance推出了FuelCell中底材質,其緩震和回彈遠超過去的材料,也為現(xiàn)在的「碳板競速跑鞋」提供了基礎前提——好比我們一直在強調,想發(fā)揮出所謂碳板的推進功力,最根本的還是要看緩震材料的性能;
接下來的FuelCell 5280、FuelCell TC、FuelCell RC Elite等鞋款上都使用了碳纖維板,其作用在維持穩(wěn)定同時,也能提供向前奔跑的推進效率。FuelCell 5280是精英選手的中距離徑賽用鞋,F(xiàn)uelCell TC和FuelCell RC Elite分別對應路跑訓練和路跑競賽,中底高度與傳統(tǒng)跑鞋依然比較接近(前后掌高度都是25mm-29mm);

2021年的RC Elite v2,中底厚度進一步增加(31mm-39mm),也能為更長時間/距離的競賽提供能量,中底碳板位置、前后掌落差等都較RC Elite做了很多改變,更加符合現(xiàn)在「厚底碳板競速鞋」的概念;



RC Elite v2和SC Elite V3目標人群都是精英馬拉松跑者,屬于當下的T0級競速跑鞋。
今年開始的SC“超級競技”系列還有定位長距離和強度訓練的超厚底碳板訓練鞋SC Trainer(中底厚度達到47mm,同樣搭配碳板+Energy Arc能量弓科技)、定位5K/10K競速的SC Pacer(內(nèi)置全長碳板,17-25mm厚度接近傳統(tǒng)跑鞋,也適合用于速度訓練/間歇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