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東莞文明①東莞文明的曙光

東莞是有歷史的。
距今約5000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莞有5000年的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縣史、1260多年的建城史。
一、文明的曙光
“古時五嶺以南皆大海,故地曰南海。其后漸為洲島,民亦藩焉。東莞、順德、香山又為南海之南,洲島日凝,與氣俱積,流塊所淤,往往沙坦?jié)u高,值蘆積土,數(shù)千萬畝膏腴,可趼而待?!薄缶稄V東新語》
《廣東新語》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的筆記體著作,在這一段話里,屈大均為我們描述了嶺南的滄海桑田之變。
大約十萬年前,東莞所在的珠三角地區(qū),還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高海闊,一片汪洋。今天三角洲上星羅棋布的臺地與山丘,那時只不過是淺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巖和島嶼。
直到約5000年前,東莞人的先祖才開始在這片丘陵、臺地起伏的赤紅土壤上,生息蕃庶,形成最初的人群聚落。
山高海闊,天蒼地黃,就在滄海桑田之間,從遠古那無垠的蒼穹深處,文明的第一抹曙光,剎那初現(xiàn)。
二、蠔崗貝丘遺址
東莞蠔崗貝丘遺址是珠三角最早的人類部落遺址之一,是東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人類部落遺址。
蠔崗貝丘遺址位于今天的東莞市南城街道勝和社區(qū)蠔崗村。
蠔崗遺址于1980年代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1990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調(diào)查。
2003年4月下旬至7月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組隊,對蠔崗遺址進行詳盡勘探和試掘。
遺址出土了灰坑、墓葬、溝、房屋、石器、陶器、蠔器、骨器等多種先民遺存,向世人勾勒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原始社會景象。
蠔崗遺址是珠三角為數(shù)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貝丘遺址,蠔崗遺址中距今最久遠的部分已有5500—6000年,是目前東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聚落遺存。
三、“珠三角之父”
考古研究人員在蠔崗貝丘遺址還發(fā)掘出了一具男性遺骸。
遺骸保存得很完整,是目前珠三角地區(qū)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遺骸,研究人員用碳—14年代測定法測算出他生活在5000多年前,在45-50歲左右去世,身高約166厘米。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馮孟欽在考古調(diào)查報告《蠔崗遺址發(fā)掘的主要收獲》中寫道:“堪稱珠江三角洲之祖”。

“珠三角之父”屬于南亞蒙古人種,臉短寬,眼眶低矮,鼻型低闊,有明顯的大雙眼皮,顯示出比黃河流域古代居民更富有類似熱帶種族的一些特征。
四、“珠三角第一村”
蠔崗貝丘遺址是珠三角最早的人類部落遺址之一,與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同一時期,是東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把蠔崗稱作“珠三角第一村”。
5000年前,“珠三角之父”就帶著東莞的遠古先民在這里過著定居的生活。這個時期,歷史學家稱之為新石器時代。
當時的蠔崗還處于海陸交界處,蠔崗先民就面海而居,居住在海岸線上。他們先以兩米左右的等距挖墻腳,將兩排樹干交叉扎好,再用蘆葦和著稀泥作墻壁,建成一間間呈等邊三角形的房屋來居住。他們還會在屋外挖排水溝、垃圾堆積場,用火燒周邊土地,使之變硬變滑,方便打掃。
蠔崗先民已經(jīng)不穿“獸皮”,他們用石拍做拍打工具,加工制作樹皮布,裁剪縫衣,做成輕便的“樹皮衣”,穿起來既清涼透氣又輕便。
?

他們過的是漁獵生活,以蠔和魚等海產(chǎn)品為主食。他們吃過的蠔殼,被棄置于海岸旁,日積月累,漸漸被泥土掩埋,保存了下來。
蠔崗遺址就是由古人食棄的蠔殼堆積而成的。
他們會用石斧、石錛,把粗樹干中間挖空制成獨木舟作交通工具出行。
他們懂得用火,把普通黏土做成陶器,會用石制的尖狀器來開蠔,將蠔殼遺棄在一側,以保持清潔衛(wèi)生。
東莞蠔崗遺址博物館,在貝丘遺址上建成,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蠔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博物館將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與出土文物、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遺址發(fā)掘過程,也集中展現(xiàn)了珠江、長江和黃河三大流域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東莞蠔崗遺址博物館,是廣東省內(nèi)首家新石器時期的博物館。
?

在博物館內(nèi),人們可以透過透明的恒溫恒濕箱一睹5000年前蠔崗人生活的真實面貌。
?


蠔崗貝丘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印證了珠江三角洲的文明起源。
?